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PPT配套教学设计内容,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了解学习诗词的方法,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2学情分析 评论《渔歌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词三首》中的一首词,传唱悠远。作者是唐代词人张志和。他既是词人,亦是画家,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称赞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所以,他的笔下是诗情画意的一幅“春雨垂钓图”。画面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渔歌子》一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 那么,四年级学生对这首词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词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想以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呢?而我在课前对学生做的调查中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这首词,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词,能大概说出这首词的意思的占30%,能从词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3重点难点 评论教学重点:诵读出诗词的韵味。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看图猜诗 评论1、活跃课堂:师出示图片,生看图猜诗。(师出示课件图片(《小儿垂钓》和《江雪》),生抢答) 2、小儿垂钓的是稚嫩与天真,柳宗元垂钓的孤寂与凄清,那么,唐代词人张志和在美景如画的江南的垂钓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渔歌子》。(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1、生自由朗读。(出示学路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出示词语认读。(强调多音字“塞Sài”,看插图理解“箬笠、蓑衣、鳜鱼”。)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指名学生朗读) 4、师课件出示朗读音频,并再次示范朗读。 5、教给大家一个有节奏有韵味的方法:击掌踏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师指导,生齐读) 活动3【讲授】理解句意,感受如画的江南美景 评论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数数,有多少景物?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诗词就是这么简洁。正是应为简洁,这些景物的颜色呀、姿态呀都没有写进去,那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师问:怎样的西塞山? 生抢答:翠绿的西塞山 危峰兀立的西塞山 陡峭的西塞山 山清水秀的西塞山 师问:怎样的桃花? 生抢答:粉红的桃花 多姿多彩的桃花 姹紫嫣红的桃花 师问:怎样的斜风? 生抢答:微微的斜风…… 师问:细雨? 生抢答:蒙蒙的,凉凉的 师问:流水、白露、鲑鱼?选一个说说? 生抢答:鲜美的鲑鱼 时快时慢的流水 3、这些景物加了颜色、姿态,生动多了。那能不能把这些颜色、姿态送到这首词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词所描写的景色?(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4、在他们两个的描述中,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如画)(板书) 5、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生发言。(课件出示:白居易《忆江南》 ) 活动4【讲授】入境如情,体悟心情 评论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悠然自得的渔夫)渔夫在斜风细雨中迟迟不想回家,好像沉浸在这美丽的意境中。 (板书:悠然自得 人)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生发言:高兴,有鳜鱼钓;舒畅兴奋,他想,今天的晚餐有着落的;平和,笑眯眯的。) 是啊,表情都看到了。 (完善板书: 美丽如画 景 悠然自得 人 兴奋舒畅 情)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补充另一首词《天净沙 秋思》你再看看,这个人的心情如何?是兴奋舒畅的吗? (悲哀、忧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虽然没有学过这首词,但是聪明的孩子,你们能从作者笔下的景物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这首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江南春时的美丽景色,还通过景物感受到诗人悠闲自得、兴奋舒畅的心情。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活动5【活动】深探“不须归” 评论1. 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 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归又是指回哪里? 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音乐响起]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6、后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词,里面有一个句子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大家写文章的时候常常被用到。你觉得是指哪一句?为什么? (西塞山……因为景色美丽,一看到美丽的景色,就想起这句诗;青箬笠……) 7、如果朋友看见我在雨中散步,问我,咦,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可以用一句诗回答他——斜风细雨不须归;如果有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经历了艰难,他也可以用一句诗安慰自己——斜风细雨不须归。看来斜风细雨不仅指自然界的斜风细雨,还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师小结:现在,到底词会流传哪一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首诗还会千古流传,一定还会流传下去,从同学们中间流传下去。让我们有感情的齐诵这首词。(师生齐诵) 8、古代的词是用来唱的,最后我们在这首音乐中结束这堂课,欣赏《渔歌子》音乐。(课件出示《渔歌子》音乐) 活动6【作业】课外延伸拓展 评论 1.背诵并默写《渔歌子》。 2.收集《渔歌子》其它古词,并与同学交流鉴赏。 Tags:渔歌,PPT,配套,教学设计,内容
![]() |
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