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ppt及配套教案及板书设计,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想象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词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及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2学情分析 评论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在本册第一单元中已接触过词《忆江南》,所以第二次学习写景诗词已有一点能力。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渔歌子》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词。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水乡二月桃花汛期之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空中白鹭,两岸桃花,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澹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的内涵。 5设计思路 评论依据课标、词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上,以品读词之美,领悟词之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让学生有层次、由浅入深地细细斟酌,从读中领会张志和追求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感受诗词的魅力。 渔歌子 美丽如画 景 悠闲自得 人 }不须归 兴奋舒畅 心 7教学反思 评论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息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本词的学习读、思、悟、说、写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感悟“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课堂上的导语、过渡语都要做了精心推敲,在课中自然无痕地渗透学法,运用学法学词,并且有意识地将这种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课语文味十足,上出了古诗词的味道。教学首先从歌曲《西塞山》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从“不须归”这一词眼入手,抓住词眼,让学生品读词之美,感受词之味,领悟词之情、享受词之乐,指导学生有层次、由浅入深地朗读吟诵,体会到“不须归”的内涵。并通过想象画面将词想得美、读得美,最后联系背景帮助学生进入词人内心世界,从而领会张志和追求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用方法学习语言非常重要。教师在课上抓词眼,想画面,联系背景的学法及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之后,引导学生到课外,广阔的诗词天地中去继续学习,感受诗词的魅力。教无止境,今后我将继续完善自身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与规律,提高教学艺术。 8教学过程 8.1第一学时8.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播放歌曲《西塞山》,激趣导入 评论1.学生听后说说自己从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学生汇报后,检查读词,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2.穿越时空,初步了解词的内容。 (1)了解词的时空背景 这首词写的时间?——(春天)从哪儿看出来?(桃花) 词中写的地点?——(西塞山前) (2)找词眼 ①找到词中一处写词人的内心的地方。(不须归) ②说说理解。 [ “须”:通“需”,需要;“归”:回。] ③引读“不须归” 活动2【讲授】品读“不须归”——深究不须归的原因 评论(一)第一层原因——景美 1.抓住词眼,了解词中大意 (1)读词,用笔划出词中表达不须归的原因。 (2)学生读词,圈画。 (3)汇报:词人为什么 “不须归”?——勾勒出词中美景 教师在学生汇报景色的过程中,相应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勾勒景色。 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鳜鱼”——出示图片了解。 “箬笠”、“蓑衣”——看图片,观察字形,联系《江雪》中“孤舟蓑笠翁”一句理解词义。 “衰”是的“蓑”的本字。象形字 演变而来。 (4)梳理景美,直指“不须归” 这景美在——桃花、流水、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2.点拨学法——抓住词眼,理解诗词。 3.想象画面,感受景美 (1)“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第一行,想象画面。 生自读第一行词 生汇报想象,读词句。 (2)写下想象的美景 ①展示一组图片——山前白鹭、桃花流水图 引:这地方令人心驰神往!老师读时,也想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给白鹭来了个特写镜头。 [出示:教师范读写话] “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高飞,不禁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只只白鹭,展开如云朵一般雪白的羽毛,有的轻拍羽翼,横掠湖面;有的蜻蜓点水,顾影自怜;有的展翅高飞,像箭一样直插云霄;还有的呼朋引伴,比翼齐飞。无论什么姿态,它们都是那么优雅,那么悠闲。” 教师范读写话。点拨方法。 ②学生分组选择词中第一行、第二行及三、四行分组讨论自己看到的画面。 ③交流说话,汇报交流 ④美读全词(学生互读、小组读、配乐朗读等形式指导学生美读。) ⑤出示填空练习,指导理解词意。 练习:补充完整下面词语 西塞山 流水 桃花 鳜鱼______ 箬笠和蓑衣 白鹭 斜风 细雨 小结:点拨学法——想象画面。在学习诗词的时候,想象画面来读、理解,这景就更加的美,词也更加有韵味。 (二)第二层次原因——诗人的内心 1.与哥哥的词对比读 引:张志和陶醉于这山水之中,迟迟不归,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心他一直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生合作,对比读词。 2.了解词人的生平,走进人物内心。 引:为什么哥哥的声声呼唤,唤不回张志和回家的心意?难道仅仅是景美吗? 生说说自己在课外了解到的作者的背景。 (出示简介)了解词人生平、背景。 词人为什么不愿意归去?(生: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不想回去。) “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我们在词中优美的景色背后,还读出了词人不愿意回归朝堂。 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3. 词人钓到了什么? 引:张志和垂钓仿效姜太公,用的是直钩,而且不设饵。好友颜真卿笑他什么也没有钓到,但他却说,钓到了很多。词人钓的是什么?(生:悠闲自得/舒适的生活……) 板:悠闲自得 (生配乐齐读词) 引:词人为什么选择天上的飞鸟、水里的游鱼写入词中,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向往自由的生活。 5.学法点拨——联系背景是诗词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活动3【讲授】写法指导——借景抒情 评论指导学生配乐诵读后,师小结:我们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是有这样无限想象的空间。我们看看这27个字,“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中写的景,都是在写作者内心的情感。借景抒情是它最突出的一个写作特点。 (板 借景抒情) 活动4【活动】梳理学法 评论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这些方法都可以运用到我们以后诗词学习当中。 1、熟读《渔歌子》,选择你喜欢的诗句用图画方式画下来(A4图画纸); 2、请你来当小作家,根据《渔歌子》这首词意编成一个小故事,写在日记本上; 3、张志和这位大诗人所写的《渔歌子》还有几首,请你当小侦探,查找出来朗诵朗诵,并摘抄下来推荐给小组同学。 (请你从以上3种作业选取自己喜欢的其中一种来做。) Tags:渔歌,ppt,配套,教案,板书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