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渔歌子优秀获奖教案

日期:2017-2-8 11:47 阅读:
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优秀获奖教案,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课件预览

    1学时
1教学目标 评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2学情分析 评论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在第一组课文中学习了《忆江南》,初步了解了词的常识,也掌握了学习诗词的方法,加之,这首词看起来语言直白,内容浅显,学生应该一读就懂词的大意!学生已经做到了正确流利地诵读,也就无需在教学中耗时。但是,诗词的节奏感,韵律美没有读出来,应要求着力把古诗读流利,读出古诗的平仄押韵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如何突破?基于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我们力图以想象画面、吟诵等方式来理解词的意境,并引入诗人的另外一首《渔歌子》来充实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深入去理解诗人醉情山水、追求悠闲自在生活的心态。教学中也力求体现诵读理解古诗词的层次性,引导学生从读中想象看到的画面,然后是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息,最后再从拓展的内容去深入体会诗人醉情山水的深刻内涵。整节课以“不须归”为主线,四次探究诗人“不须归”的深刻内涵,并四次让学生回环反复吟诵词中最后一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使学生达到和诗人相依,和文本相融的境界。

3重点难点 评论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操。

4教学过程 4.1一、导入,渲染词之美 1、师深情讲述: 有这样一首词,连富有盛名的大诗人——苏轼和陆游都对它推崇备至,赞赏有加。 有这样一首词,流传到了日本,连天皇都效仿唱和,成为了日本词学的开山。 有这样一首词,千百年来,人们盛传不衰,折射出迷人的艺术光辉。 想听一听这首词吗? 2、师配乐诵读全诗。 3、揭题。 今天,让我们走进《渔歌子》,用我们的全身心去体验,看它会带给我们哪些美妙的享受。  二、初读,读出词中味 1、出示《渔歌子》,板书:渔歌子;点出《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2、生借助拼音读词。 要求: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准字音,特别要读准五个带拼音的字;读通句子。第二次读出词的韵味。 3、检查初读效果。 (1)指名读带拼音的字——齐读。 (2)指名读整首词,随机纠正学生读错的字。  三、想像,再现词中画,初探不归因 1、再读整首词,看看诗人此刻的心情怎样? (1)交流:诗人的心情怎样?从哪句看出? 预设:开心、高兴。追问:从哪句看出? 师引导:诗人高兴得怎样,从词中找答案——舍不得回家(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齐读一次。 (2)师:是什么让诗人不须归?(板书:不须归?)从词中找出答案。 2、 品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诗人的朋友,曾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两句,多读几遍,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生自由读,想象画面。 (2)交流你看到什么,随机指导朗读。 课件:我仿佛看到                (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 引导学生说美、说具体: (       )的西塞山 (       )的白鹭(        )地飞 (       )的鱼(        )地游 (       )的桃花(         )地开 评:  多吸引人啊!读——。 我感觉到你也被这美好的画面迷住了,读出来。 (3)师配乐读,生继续想象:你仿佛听到什么?你还闻到什么? 课件出示:我仿佛听到           ,我还闻到               。 随机追问: 白鹭在叫——仿佛在说—— 小鸟在唱歌——它会唱—— 鳜鱼在扑通扑通地跳跃,它在说—— 小溪哗啦啦地流,它会说——  (4)齐读。 师:带着你们最美好的感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5)第一次探究诗人 “不须归”的原因。 师:读到这,你明白诗人为什么会“不须归”了吗?——指名说。(诗人陶醉在美景中不愿归去) (7)小结:是的,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面,诗人陶醉在美景中,所以——不须归。 (8)第一次回读: 多么艳丽的画面,所以诗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多么迷人的风景,所以诗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 、品味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内涵。 (1)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自由地读读,并根据注释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3)指名说,并随机渗透换词训练:    风    雨,随机指导朗读。 (出示:    风    雨) 师:如果让你来填,你会填什么?对比读一读,看看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指名说(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出并板书:醉) (4)第二次探究诗人 “不须归”的原因,随机渗透说话训练。 师:诗人醉得怎样,看看同学们能不能用这个句式来回答。(出示:就算           就算          ,我也不须归。) (5)小结:师:多么柔和的春风,细细的春雨,因此诗人——不须归。 (6)指导朗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着重读好“不须归”。 (7)第二次回读: 就算只有青箬笠,就算只有绿蓑衣,诗人也不在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就算刮风,就算下雨,诗人也完全不在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生配乐读整首词。  四、拓展,品出词中情,再探不归因 1、师旁述诗人简介:(边旁述边出示)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后来因事被贬官,看透了官场的黑暗险恶,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并作了《渔歌子》五首,这是另一首。 2、拓展学习另一首《渔歌子》,加深对诗人“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理解。 资料:  渔歌子(四)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ɡū)饮莼(chún)羹(gēng)亦共餐。枫叶落,荻(dí)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松江:吴淞江。 蟹舍:形容主人居住之处很小。 菰饮莼羹:形容饭食非常简单。 枫叶落,荻花干:枫叶飘零,荻花枯萎,说明凉风袭人的秋季到了。 不觉寒:不觉得寒冷。   (1)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把这首词读好、理解好,并谈谈对诗人的“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有了哪些更深入的体会。 (2)生谈对词的理解,随机指导读。(2个) (3)第三次探究诗人 “不须归”的原因,随机渗透说话训练。 师:请你谈谈对诗人的“斜风细雨不须归”有了哪些更深的体会,可以结合这首词谈,也可以结合诗人的背景谈。 课件出示:哪怕          ,哪怕          ,我也不须归。 (4)小结:诗人什么都不在乎,完全陶醉于山水间,可见。诗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对诗,悟出词中蕴,深究不归因 1、出示诗人的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学生自由读,理解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3、师生和诗,悟出诗人“不须归”的更深层涵义。 预设和诗过程: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比起当官了,我宁愿在这天天钓鱼,多舒服啊。 生:生活在这如画的美景中,才是人生一大快事。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4、第三次回读: 是呀,眼前的清丽美景他怎么割舍得下,所以,当他的好友劝他回去做官时,他这样说——引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当皇帝派来使者要他回京城,这位“烟波钓徒”还是这样回答——引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5、回应开头,诵读全诗。 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一首人人称赞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全班配乐读)  五、作业。 推荐学生学习张志和的其它三首《渔歌子》。      师:张志和还写了其它的三首《渔歌子》,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去读一读、背一背,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渔歌子                             不须归——醉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渲染词之美 评论

1、师深情讲述:

有这样一首词,连富有盛名的大诗人——苏轼和陆游都对它推崇备至,赞赏有加。

有这样一首词,流传到了日本,连天皇都效仿唱和,成为了日本词学的开山。

有这样一首词,千百年来,人们盛传不衰,折射出迷人的艺术光辉。

想听一听这首词吗?

2、师配乐诵读全诗。

3、揭题。

今天,让我们走进《渔歌子》,用我们的全身心去体验,看它会带给我们哪些美妙的享受。

活动2【讲授】初读,读出词中味 评论

1、出示《渔歌子》,板书:渔歌子;点出《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2、生借助拼音读词。

要求: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准字音,特别要读准五个带拼音的字;读通句子。第二次读出词的韵味。

3、检查初读效果。

(1)指名读带拼音的字——齐读。

(2)指名读整首词,随机纠正学生读错的字。

活动3【讲授】想像,再现词中画,初探不归因 评论

1、再读整首词,看看诗人此刻的心情怎样?

(1)交流:诗人的心情怎样?从哪句看出?

预设:开心、高兴。追问:从哪句看出?

师引导:诗人高兴得怎样,从词中找答案——舍不得回家(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齐读一次。

(2)师:是什么让诗人不须归?(板书:不须归?)从词中找出答案。

2、 品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诗人的朋友,曾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两句,多读几遍,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生自由读,想象画面。

(2)交流你看到什么,随机指导朗读。

课件:我仿佛看到              

(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

引导学生说美、说具体:

(       )的西塞山

(       )的白鹭(        )地飞

(       )的鱼(        )地游

(       )的桃花(         )地开

评:

多吸引人啊!读——。

我感觉到你也被这美好的画面迷住了,读出来。

(3)师配乐读,生继续想象:你仿佛听到什么?你还闻到什么?

课件出示:我仿佛听到           ,我还闻到               。

随机追问:

白鹭在叫——仿佛在说——

小鸟在唱歌——它会唱——

鳜鱼在扑通扑通地跳跃,它在说——

小溪哗啦啦地流,它会说——


(4)齐读。

师:带着你们最美好的感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5)第一次探究诗人 “不须归”的原因。

师:读到这,你明白诗人为什么会“不须归”了吗?——指名说。(诗人陶醉在美景中不愿归去)

(7)小结:是的,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面,诗人陶醉在美景中,所以——不须归。

(8)第一次回读:

多么艳丽的画面,所以诗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多么迷人的风景,所以诗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 、品味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内涵。

(1)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自由地读读,并根据注释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3)指名说,并随机渗透换词训练:    风    雨,随机指导朗读。

(出示:    风    雨)

师:如果让你来填,你会填什么?对比读一读,看看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指名说(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出并板书:醉)

(4)第二次探究诗人 “不须归”的原因,随机渗透说话训练。

师:诗人醉得怎样,看看同学们能不能用这个句式来回答。(出示:就算           就算          ,我也不须归。)

(5)小结:师:多么柔和的春风,细细的春雨,因此诗人——不须归。

(6)指导朗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着重读好“不须归”。

(7)第二次回读:

就算只有青箬笠,就算只有绿蓑衣,诗人也不在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就算刮风,就算下雨,诗人也完全不在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生配乐读整首词。


活动4【活动】拓展,品出词中情,再探不归因 评论

1、师旁述诗人简介:(边旁述边出示)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后来因事被贬官,看透了官场的黑暗险恶,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并作了《渔歌子》五首,这是另一首。

2、拓展学习另一首《渔歌子》,加深对诗人“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理解。

资料:


渔歌子(四)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ɡū)饮莼(chún)羹(gēng)亦共餐。枫叶落,荻(dí)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松江:吴淞江。

蟹舍:形容主人居住之处很小。

菰饮莼羹:形容饭食非常简单。

枫叶落,荻花干:枫叶飘零,荻花枯萎,说明凉风袭人的秋季到了。

不觉寒:不觉得寒冷。



(1)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把这首词读好、理解好,并谈谈对诗人的“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有了哪些更深入的体会。

(2)生谈对词的理解,随机指导读。(2个)

(3)第三次探究诗人 “不须归”的原因,随机渗透说话训练。

师:请你谈谈对诗人的“斜风细雨不须归”有了哪些更深的体会,可以结合这首词谈,也可以结合诗人的背景谈。

课件出示:哪怕          ,哪怕          ,我也不须归。

(4)小结:诗人什么都不在乎,完全陶醉于山水间,可见。诗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对诗,悟出词中蕴,深究不归因

1、出示诗人的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学生自由读,理解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3、师生和诗,悟出诗人“不须归”的更深层涵义。

预设和诗过程: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比起当官了,我宁愿在这天天钓鱼,多舒服啊。

生:生活在这如画的美景中,才是人生一大快事。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4、第三次回读:

是呀,眼前的清丽美景他怎么割舍得下,所以,当他的好友劝他回去做官时,他这样说——引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当皇帝派来使者要他回京城,这位“烟波钓徒”还是这样回答——引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5、回应开头,诵读全诗。

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一首人人称赞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全班配乐读)


活动5【作业】作业 评论

推荐学生学习张志和的其它三首《渔歌子》。

     师:张志和还写了其它的三首《渔歌子》,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去读一读、背一背,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Tags:渔歌,优秀,获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