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名师教学设计,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1教学目标 评论 认知目标: 1、认识塞、箬、笠、蓑”等四个字,正确认读“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等词语,并书写“塞、鹭、笠”等字。 2、借助教材注释,正确理解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初步掌握学习古词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诵读、记忆、积累;激发学生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表达,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古词的韵律美、文字美、画面美,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2学情分析 评论 《渔歌子》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道,久传不衰。全篇27个字,既无夸张,也无用典,巧妙地用“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等景物勾勒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江南春景图”。“山静而鸟飞,花艳而水流”,渔人垂钓由远及近、虚实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全篇风格简远含蓄,引人遐思。“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全词的精神和思想的落脚点,浅而言之似渔翁不怕风雨,安然垂钓,其实是作者内心不再留恋仕途,怡情山水的真实写照。这首词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并为后来者开启了填词的门径。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体裁,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这首词的词画相结合的风格以及这幅着色图画后面淡远的情趣却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所以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读并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诗词的美好意蕴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感悟和升华,让眼前的文字在美好的想象中变成 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同时要通过课外积累和了解作者的生平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他远离尘世、别有情趣的生活,并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3重点难点 评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想象、记忆、积累,体悟文本“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以及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不须归”的境界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渔歌子》教学过程 评论 《渔 歌 子》教 案 黄石市团城山小学 杨剑群 一、渲染意境 激发情趣 播放风景图(配音乐)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准备了 一组优美的风景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师:能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 生:看到西塞山,江上渔舟、桃花…… 师:感觉怎么样! 生:美。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开始上课吧!
二、初读诗文 整体感知 1、引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西塞山有关的词 ——《渔歌子》(师 板题)。 生:齐读课题(强调“子”的读音为第三声) 2、释题 师:词有词牌, 《渔歌子》不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而且也是这首词的题目,能表示词的内容,《渔歌子》是什么意思呢?老师提示一下,子是曲子的意思。 生:…… 师小结:原来“渔歌子”的大概意思就是“民间的渔歌”。 3、初读 (1)自读 师:《渔歌子》是一首怎样的渔歌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读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每句词,不熟悉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正音 师:老师先来考考你们是否读准了这些字音? (出示: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学生齐读——去掉拼音点名读,学生看图简述箬笠,蓑衣的意思。(出示课文的插图) (3)读文 师:看来字音难不倒你们,那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词呢? 生:…… 生齐读 师:要想把词读好,还要读懂词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结合课后的注释,看看你读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生:、、、、、、 师:读懂了哪句就说说哪句的意思。 (师适时点拨)
三、展开想象 品词中画 ⒈师 导入:人们都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渔歌子》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走进画中,去尽情地想象吧!(音乐起,老师动情 吟诵全词) 2、师:请你们睁开眼睛,告诉老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见鸟鸣的声音。 师:能告诉我是哪种鸟吗? 生:白鹭鸟。 师:那声音怎么样? 生:清脆悦耳。 师:喜不喜欢? 生:喜欢。 师:那就用喜欢的语气读读描写白鹭鸟的那句吧! 生:…… 生:我还听到了流水的声音。 师:那流水发出怎样的声音? 生:哗啦啦,哗啦啦...... 师:这声音像什么呢? 生:动听的乐曲、歌声、、、、、、 3、师导:是呀,这清脆的鸟鸣和潺潺的流水让我们久久流连,当我们漫步桃花林中,又看到什么? 生:粉红的桃花。 师:那可是成片成片的桃花,红得像——? 生:灿烂的云霞、红红的火焰、、、、、、 师:来,在桃林中深吸一口气,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桃花的香味。 生:、、、、、、 师:微风吹过桃花林会怎样呢? 生:桃花纷纷飘落。 师:飘到哪儿去了? 生:水中。 师:水中有什么? 生:游动的鱼儿、、、、、、 (师引导学生想象花随水行、鱼戏桃花的情景。) 师:这就叫“桃花流水鱖鱼肥”。这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生:喜欢、有趣味。 师:把这种趣味读出来吧! 生:、、、、、、 4、师导:当我们抬头远望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了什么? 生:西塞山 师:远远望去,那西塞山怎样? 生:郁郁葱葱,高耸挺立...... 师:别忘了,那山前还有——? 生:我仿佛看到白鹭鸟在蓝天上自由飞翔。 生:、、、、、、 师:真是令人向往!这就是词中描绘的“西塞山前白鹭飞”,美不美? 生:美不胜收。(师板书:景 美) 师:那就再美美地读读这句吧! 5、师导: 同学们,你们看,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又来了一位客人,它是谁呢?(大屏幕显示一组春雨图) 生:是绵绵的春雨、、、、、、 师:在斜风细雨中,扬起你的脸,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雨丝落到我的脸上。 师:那雨丝像什么? 生:银针、细线。 师:落到脸上的感觉怎以样? 生:凉凉的,很舒服、、、、、、 师:把这种舒服的感觉读出来吧! 生轻吟:“青箬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体会意境 悟词中情 1、师导:别忘了还有一位画中人呢?他是谁呢? 生:垂钓的渔翁。 师:那渔翁头戴_______?身穿_______?生接。 师:那渔翁的姿势是怎样的? 生:坐着。 师:一动不动地坐着,他已经成为这幅画的一部份了,如果说这是静态美,那么潺潺的流水,飞翔的白鹭就是_______? 生:动态美。 师:是的,这首词一、二行是动态描写,后两行是静态描写,这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师:那位渔翁静静地坐在那儿,他有着怎样的神态呢? 生:悠闲,没想什么,轻松。 师:在如画的美景中垂钓,真是自得其乐呀! (板书:人 乐) 师:如果你是渔翁你想离开这儿吗? 生:不想。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儿太美了。 师:这就是“斜风细雨不须归”。 2、以读传情 (1)师引:同学们,面对这雨中青山,天空白鹭,两岸红桃,江上渔舟,你想说什么?用最美的语言说出你心中最美的那幅画吧! (2)生自由说。 (3)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诗一样的语言打动了我,我想这幅美景图已经深深地映到了你们的脑海中了。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淙淙的流水声中,在这清脆的鸟鸣中一起大声诵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 师生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词) 3、介绍作者生平 师导:诗词是一个人的心情,是一个人的志向,作者用短短的二十七个字把我们带入了烟雨迷蒙、花艳鸟飞的江南水乡,这首词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呢?我们来了解了解张志和的生平,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 (屏幕出现张志和生平简介:主要突出他十六岁为官,后来因为厌恶官场的险恶而弃官不做,隐居山水之间的人生经历。) 师:这里的“不须归”的“归”指的是回家吗?如果不是,那是回到哪儿呢?(或指的是什么) 生:回到朝廷,回到皇帝身边。 (“归”在这里实际指的是回到朝廷,不是一般意义的回家,因此有必要联系作者生平了解“归”的真实含义。) 师:其实张志和的不愿归去,就是不愿__________? 生:做官。 师:是的,张志和正是不愿做官,寄情山水,他笔下的西塞山才美得让人乐而忘返。 五、 比照鉴赏 探究学法 师:古代的文人墨客对垂钓情有独钟,老师收集了两首关于垂钓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读 一读。 1、点名读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点名读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 一江秋。 师:如果 王士桢是“一人独钓一江秋”,那么柳宗元呢? 生:一人独钓一江雪。 师: 王士桢钓的是一江秋色,柳宗元钓的是眼前的皑皑白雪,那么张志和就是_______? 生:一人独钓一江春。 3、师小结:其实古代文人墨客钓的不是鱼, 他们在乎的是眼前的美景,是怡情山水之乐。张志和一人独钓是不愿做官,那柳宗元和王士 桢又是为什么呢? (屏幕出现:探究问题:柳宗元和王士桢的“独钓寒江雪”和“一人独钓一江秋”表达了他们怎样的情感和心态。) 4、师小结学法: (1)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了解作者的生平。
六、 渔歌新唱 爱我家乡 师:同学们,读词需要想象,可以吟,可以诵,还可以唱。你喜欢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现它呢? 师引导学生分小组用旋律优美曲子翻唱这首词。 师:同学们唱得真好听,你们知道词中的西塞山在哪儿吗? 生:浙江。 生:黄石。 师:你们更希望在哪儿? 生:黄石。 师:因为家乡的山水总是心中最美的那道风景,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咱们黄石的渔歌新曲《西塞山》,记住《渔歌子》这首词带给我们的美好享受吧1 (在袅袅的歌声中结课) (此课教学为一课时)
Tags:渔歌,名师,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