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渔歌子教学目标

日期:2017-2-8 10:14 阅读:
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教学目标,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课件预览

    1学时
1教学目标 评论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 评论

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孩子通过几年时间的学习与积累,对古诗的理解已经有了基本的方法,能根据已有资料及查阅相关工具书的方式来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部分学生还能根据古诗基本意思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古诗有了丰富的画面感,从而对诗人表达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3重点难点 评论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 评论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4.1.2学时重点 评论

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4.1.3学时难点 评论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4.1.4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渔歌子 评论 ​

(一)、复习旧知,区分诗词

1、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我们学习了《独坐敬亭山》和《忆江南》。还记得吗?

(指名2位学生背诵——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和《忆江南》)

教师手指课件: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独坐敬亭山》每一句的字数一样,而《忆江南》却不是这样的。)

师:对,《独坐敬亭山》是首古诗,所以每一句的字数相同,而《忆江南》是首词,句子长短不一,所以词也称长短句。今天我们要学的是首诗还是词呢?(课件出示《渔歌子》)

(生:这是一首词,因为第三行的字数与其他几行不一样。)

是呀,因为文中出现了长短句,所以说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生:词。)

2、来,看老师书写题目。一起读题吧!你们读得很准。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子“在这里念第三声,不念轻声。再念一遍。

3、看着这个词牌名,你能猜出这首词的内容吗?

生猜想内容——师:《渔歌子》就是渔夫打渔、钓鱼时所唱的歌。

4、认识诗人

这首词的作者是——(生: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诗人,开始时名叫龟龄,号“烟波钓徒”。他博学多才,歌、词、诗、画都很出色。据说他的名字——“志和”大有来历,是皇帝给他取的呢!那么今天由他带来的《渔歌子》会写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这首词吧!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初读词。

1、学生自由读词。

2、学习字词:这首词里有哪些字容易读错或写错?你能提醒一下吗?

鳜鱼: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学生交流后,老师和学生一起书写“鳜”字——字有点难写,但这鱼的味道鲜着呢!瞧,这就是鳜鱼。吃过吧?(课件出示:鳜鱼)

箬笠:你想提醒点什么?(两个字都是竹字头,“箬”的读音是卷舌音。)你们知道“箬笠”是什么吗?(生: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你要提醒大家的是什么?生交流后师范写一遍。蓑衣又是怎样的东西呢?(生:是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工具。)

你们看,这就是文中提到的箬笠和蓑衣。(课件出示)

3、解决了字词的问题,相信这回你们一定读得更流利了。谁来试试?(请2位学生读,师点评:你的朗读字正腔圆,真不错!你的朗读抑扬顿挫,很有词的味道!

(三)细读,赏词中景

1、读词找景

张志和不仅是一位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位知名的画家。大书法家颜真卿说他的词里藏着美丽的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我大声读,你们轻声读,边读边把景物圈出来。

师生共读词,生划词中景。

交流:你发现这首词里都有哪些景呢?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词的内容就27个字,谁想张志和却提到了这么多的景。真了不起!

2、寻找词中的色彩

细细读过这首词的人还发现词中包含着丰富的色彩呢!你找得到吗?赶紧到词里去找找吧!

交流:

绿色——词中什么是绿色的?(西塞山)

知道它在哪里吗?(今湖州市西面)这是太亲切了。此时正值春天,这西塞山上都有哪些不同的绿呢?(生:深绿、淡绿、碧绿、翠绿……)

是啊!这绿色或明或暗,或浓或淡,让西塞山上的绿变得有了层次。词中还有什么也是绿的呢?(蓑衣)

青——青色的是什么?(箬笠)

白——那是词中提到的——(生:白鹭)你们看,这就是白鹭。(课件出示:白鹭)因为西塞山那里气候湿润,环境优美,常能看到成群的白鹭在那里鸣叫翻飞呢!

红色——那是——(桃花)

那春天的流水该是什么色呢?

生猜测——师:《忆江南》中的一句诗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在桃花的映衬下,水显得更清了,所以看起来就像蓝草了。

此时的鳜鱼是什么颜色呢?(黑中带点黄)

师:真了不起!透过这些汉字,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幅色彩缤纷的春景图啊!怪不得人们说走进了张志和的词就像走进了美丽的画卷呢!不过,汉字它不仅有色彩,仔细听还能听到声音呢!赶紧到回到词里听听吧!

3、感受声音之美

学生从词中寻找声音,交流:

白鹭悠扬的鸣叫声

不是说“漠漠水田飞白鹭”嘛,此景怎能少了他们呢!

流水的声音

哦?你听到了怎样的流水声?(叮叮咚咚的,像琴声般清脆。)

鱼儿跃出水面的声音

哦,连鱼儿都忍不住跃出水面来欣赏这美丽的景色了!

(4)风声和雨声

你真是个会倾听的孩子,听到了沙沙的春雨声,还听到了风拂过树梢的声音。

词中还有气味呢?你闻到了吗?

(清新的空气、泥土的气息、醉人的花香……)

4、如果此时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或独坐在一叶小舟上,面对这样的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交流,师板书:春光美

能读好它吗?女生读,师:听你们的朗读,感觉白鹭飞得真自在!

            男生读,师:经你们这么一读,水流得更欢快了,鱼儿游得更自在了!

5、感受诗人的心情美

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们猜张志和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交流:陶醉)

但词中对诗人的描写是“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已走进词中的你一定看到了这位钓鱼翁的神情了吧,是怎样的呢?

(生:眼睛注视着水面,非常惬意地坐在溪边。)

看来“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的是一份悠闲和自在呢!(板书:悠闲自在)来,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醉人的山水画里,任清风拂面,任细雨如丝般挥洒,一起吟诵这首《渔歌子》吧!(课件出示划分读)

品读,悟词中情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啊!诗人不想回去的原因是——(板书:景美)

  只是因为景色美丽吗?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心里吧?

  张志和,从小才华过人,16岁就中了举人,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后来被贬。于是,他干脆辞官归隐在太湖一带,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但他钓鱼很奇怪。《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记载:志和居江湖,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课件出示)

“每垂钓,不设饵”是什么意思?(不放鱼饵)“不设饵“能钓到鱼吗?那他钓到的是什么呀?(课件出示“斜风细雨不须归”图)

(钓到的是美丽的风景,钓到的是自在悠闲的生活……)

联读,补词空白

1面对如此美景,如此生活,张志和乐而忘返,不想回家了。你又从哪句话中读懂了他的这种心思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这句“不须归”可让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忧不已,便给弟弟写了一首词。(课件出示)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猜测:哥哥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愿呢?你是从哪句话中读懂的?(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3、对读:兄弟俩一唱一和,弟弟寄情山水,不愿回去;哥哥为弟担忧,苦苦相劝。现在,老师来当哥哥,同学们就是弟弟,我来劝,你们来答。(课件同时出示两首词)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狂风浪起且须还。(瞧,都流连忘返了!)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志和啊,你为什么不须归?(景色太美了,这样的生活太自在了。)

是啊,因为西塞山景美,更因为这份生活的悠闲自在让他不愿回去了。

总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词,让我们记住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张志和。就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诗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再现让他留恋的自在生活吧!(齐诵)

2同学们,张志和是山水田园诗人,通过写诗、词,表达了他对平静、悠闲生活的向往。如果你想成为他的知音,就请你课后读读张志和《渔歌子》五首,体会他“逍遥此意谁人会,莫道渔人只为鱼。”的心境吧!(课件出示)


Tags:渔歌,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