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多媒体教案及点评,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1. 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通过以读代讲、读写结合等方式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 3.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2学情分析 评论《渔歌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传唱悠远。作者是唐代词人张志和。他既是词人,亦是画家,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称赞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所以,他的语言平易,清新流畅:雨中青山、空中白鹭、两岸桃花、水中渔舟、青笠绿蓑……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词中色色彩浓淡相间,明暗搭配和谐,表现出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3重点难点 评论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评论 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第一单元学过的词——《忆江南》。 2、教师导学: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词每句的字数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渔歌子》是词的题目吗?“渔歌子”是词的形式,是词牌名,而内容倒不用一定要去写打渔。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来学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的词牌名叫——《渔歌子》(板书课题)。 过渡:古代的词谱上曲后,可以当歌唱,传唱于大街小巷。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田园景色呢?让我们走进《渔歌子》这首词。 设计意图:本册教材第一课《忆江南》就是一首词,教学时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 1、字词:(目标:师生互动,读准字音) (1)指名读生字词语: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提醒孩子们注意:“鹭”的声母是边音,“箬”的声母是翘舌音。 (2)“塞”是多音字,有些同学觉得应该这么读,就这么读。有谁为这个读音想过办法?字典里有没有“西塞山”这个词?(查工具书,查字典,百度等方式,经查证,为sài) 小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判断读音,我们要有寻根究底的学习态度,还要学会根据字义判断读音。 2、朗读:(目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读通课文) (1)指名读,学生点评。(师引导:还有没有超过他的?) (2)读出节奏。指导:词组与词组之间停顿。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 /流水/鳜鱼肥。请一小组的同学读。 (3)大家再自由读一读,每个人都试一试。 你找到了词中哪些景物?(目标:师生互动,整体感知) 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箬笠 蓑衣 斜风 细雨 有几种景物是我们平时没有见过,或者离我们的时代比较久远,现在我把它们的图片找来了,请看屏幕。 设计意图:课前孩子们充分预习了这首词,通过预习检测,既可以巩固学生自学的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整首词的内容。 活动3【活动】 三、合作学习,研读“不须归” 评论(一)感受山水之美(12分钟)(目标:师生互动,读写结合,感受词境美。) 请选择词中一两种景物,进行美美的描写,再把这美丽的画面告诉大家。在描写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叠词、修辞、表颜色的词,还可以展开想象。 例:江水中,肥肥的鳜鱼正无忧无虑地游玩。 1、生在导学单上写。师巡视,选出好句子做上五角星符号,请学生站起来读,师生点评。 2、学生再在组内读一读,修改修改。 预设: 生: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一行行的白鹭在翩翩起舞。 师:文章三分在写,七分在读,你能把它读美吗? 生:桃花开了,一朵朵桃花绽开了笑脸。 生:江水中,肥肥的鳜鱼正无忧无虑地游玩。 师:美在自由自在中。 生:诗人戴着青青的箬笠,披着绿绿的蓑衣在江边垂钓。 师:美在色彩明丽中。马克思说过:“颜色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张志和既是诗人,也是画家,讲究色彩搭配。 生:微风习习,烟雨蒙蒙,有位渔翁正在江边钓鱼。 ...... 师:刚才有不少同学写到桃花,词人为什么写桃花?(词人喜欢桃花,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桃花美丽,桃花淡雅,词人看着桃花心情舒畅......)你积累了哪些描写桃花的成语与诗句?(桃红柳绿、桃花潭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师介绍:桃花,以美闻名,在我国文化史上有一席之地。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曾作《桃花源记》,桃花更隐含“世外桃源”之意,这是美丽脱俗的地方。 师:景这么美,请一位同学来美美的读。(指名读)请女生美美地读? 师:孩子们,用你们的朗读,带大家一起走进这幅画中,美美地读一读吧!(古筝轻音乐响起,生齐读。) 小结:青山,白鸟,红花,绿水,色彩多么丰富!有动态的美,也有静态的美,看上去真像一幅活的画呀! (二)“不须归”的原因。(15分钟)(目标:组内互动,组组互动,解读原因。) 1、课件出示插图:同学们猜猜图中的这位渔翁会是谁呢?(生:张志和) 2、斜风细雨都下起来了,他为何“不须归”呢?”结合这首词与你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汇报时,请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我们组认为:因为( ),所以他不须归。 预设:因为只是斜风细雨,而且鳜鱼很肥美,所以他不须归。 因为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能遮挡风雨,所以他不须归。 因为西塞山前的美好风景,像世外桃源一样,所以他不须归。 因为可以寄情山水,无拘无束,所以他不须归。 ...... (如果学生没有结合张志和的背景,则相机出示背景资料,再继续说原因)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十六岁时深受皇帝唐肃宗的赏识与重用,后来因事被贬,他从此不再做官,长期过着隐居生活,悠然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他,但没有找到。因为他还不想当官,所以他不须归。 因为他不喜欢官场的尔虞我诈,所以他不须归。 ...... 师追问:不少同学提到张志和喜欢悠闲的生活,你从哪可以看出词人喜欢悠闲的生活呢?(他有时间赏景,当然很悠闲。他在河边钓鱼,钓鱼是项悠闲的活儿。“斜风细雨”都下起来了,他还不愿意回家,所以他喜欢悠闲的生活。以前做官,后来隐居,说明他喜欢悠闲的生活。他不让皇上找到,说明他喜欢悠闲的生活......) 教师引读: 是呀,桃花飘飘,流水潺潺,怎舍得归去呢?引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愿化身于山水间,做山中的一处景,乃披着蓑衣,带着斗笠,垂钓于江面。引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再不愿去当官,只愿单纯快乐地生活在山水间。引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结: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原来,词人写景是为了写情啊! 3、升华情感。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 (课件出示词:乐(lè)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同学们读读这首词,你能读懂哥哥想对弟弟说什么吗?(想劝弟弟回家。)你们从哪读出来的?(且须还。) 我们来学学这两兄弟和诗吧。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做哥哥。我用来劝你们回家,你们用诗歌来回答。 预设: 师:(走向一学生,你先当张志和)弟弟呀,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前倾身体对着全体学生,现在你们都是张志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生: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说明你志不在鱼,你到底在钓什么哪?(生答,并上台板书。) 生:我钓的是美景。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一份轻松愉快的好心情。 张志和到底想钓什么呢?将来同学们有了更多的知识,也许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学生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教师围绕景色优美、悠闲自在,让学生发挥想象,全面感知词的内容;抓住白鹭飞、鳜鱼肥等江南特有的美景让学生感悟词的意境。以“斜风细雨不须归”为悟情的出发点,通过教师共享相关词人的生活背景资源,加深学生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更进一步感悟“斜风细雨不须归”中所蕴含的韵味;同时,在引读中领略词的意境美,体会其中的情趣,受到情感的熏陶。 活动4【练习】四、拓展阅读,积累迁移(2分钟)(目标:师生互动,积累迁移) 评论1.景美人醉不须归,同样寄情于田园风光的诗人还有孟浩然。(出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教师导学:自己读读这首诗,孟浩然把情寄在哪里?(他把情寄托在绿树青山中。他把情寄托在美景中......) 3.教师小结:看来诗词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啊!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把课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具体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活动5【练习】五、诵读、吟咏积累(1分钟)(目标:延伸课外) 评论1、背诵《渔歌子》。 2、课后搜集一些借景抒情的山水田园诗词,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描述描述诗歌的画面,品读诗词背后的情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积累诗词,把课堂上对借景抒情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运用于课后,为今后的写作与交际作铺垫,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Tags:渔歌,多媒体,教案,点评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