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2学情分析 评论 3重点难点 评论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谈话: 今天,甘老师来和大家一起上一节语文课,咱们来学习一首词.我相信一定是件很愉快的事情!你说呢? 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想让大家先积累一些词语. 出示词语,请学生朗读.(幻灯显示)(颜色.形容风景.表示人或者动物姿态的词语) 大家表现得真不错,为了犒劳大家,请大家看一个短片.(渔歌子画面) 问:大家在短片里都看到了些什么? 同学们看到的这些景物是《渔歌子》里面的吧! 我们看看《渔歌子》去. 谈词,复习词牌: 师:《渔歌子》是一首词.说到词,大家已经不陌生啦,以前我们学过《忆江南》就是一首词.词就是可以给它谱上曲把它唱出来.《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相同的词牌一般表示相同或相近的节拍、旋律。张志和就写了五首《渔歌子》. 有些词牌直接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看到这几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内容? 这首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张志和这个词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他把画画的这种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曾说:张志和写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在这首《渔歌子》中,张志和给我们画了什么,咱们来看一看. 二、初读,读出味。(出示朗读要求)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勾画景物。第二次,要吐字清晰、通顺流畅。第三次,融入感情,把美丽的画表达出来。 2、检查读音,提示生字。交流所勾画的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3、我们把这些景物排在黑板上的框内,咱们也排一排词中画。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画出景物)白 4.口头作业.(彩色粉笔填充) ( )的西塞山 ( )的白鹭 ( )的桃花 ( )的流水 ( )的鳜鱼 ( )的微风 ( )的细雨 ( )的斗笠 ( )的蓑衣 ( )的渔夫 ( )的景色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词中画,也成了一首画中词。想不想知道这词中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5、(播放课件)听录音范读。跟读,感受一下。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闭上眼睛,想像画面,说出老师描绘的是哪句词句。 1、我仿佛看到了……(师说画面,生说词句)。 我站在西塞山脚下,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西塞山前白鹭飞)粉红的一大片桃花开了,溪水流向远方,肥美的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楼花流水鳜鱼肥)一位老渔翁戴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青箬笠,绿蓑衣)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很舒服。在如此美景中垂钓,都不愿意回家了。(斜风细雨不须归) 2、好像身临其境,睁开眼睛,这时,我又仿佛听到了……(听到了什么?给这幅图画配上音乐吧) (白鹭欢快的叫声,溪水哗哗的流着,鸟儿唱着歌儿,还有鱼儿跳跃的声音,仿佛还能到微风,细雨的声音) ……) 3、我还仿佛闻到了……(再给图画加上香味) (桃花淡淡的清香,泥土的芬芳……) 你说说作者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啊? (选几个之前积累的词来形容一下) 4、我们把这么美丽的图画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吧。配乐朗读。 5、总结:我们刚才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四、品出“钓”中情 师: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只有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 师:张志和不仅是诗人,是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时,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劝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弟弟回应: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哥:弟弟啊,你为何不归呀? 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我不想去做官了,我天天在这钓鱼,多舒服啊。 哥: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弟:我钓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 师:到这儿,我们总算明白了,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写出了这种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一次诵读《渔歌子》。(配乐) 五.拓展 1、古时候的词是可以唱出来的,我们来给它谱上曲子听听怎么样? 2、自己来听一听,唱一唱吧?师带领学生跟着音乐轻唱《渔歌子》。 4.1.2教学活动Tags:渔歌,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