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乡村四月课堂实录及点评,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1教学目标 评论 1.会认“蚕、桑”会写“蚕”字。 2.通过诵读、想像、描绘、吟咏等方式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品悟乡村风光、田园生活之美,激发对乡村风光、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评论 四年级学生非常聪明,部分学生发言很积极,理解感悟能力很强。但大部分学生严重偏爱数学,语文基础薄弱,上课容易走神,学习习惯有待改善。所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语文学习的重点。 3重点难点 评论 1、《乡村四月》中对农历四月繁忙的感知;2、古诗词中的意象理解,如“蚕桑”等。 4新设计 评论 一、由问题入手,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1、先看本册教材的目录,上课时间已经到了5月份,但为何把《乡村四月》安排在这个时候上,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农历和阳历的了解和感知。 2、作者“翁卷”中“卷”的读音的甄别; 3、“蚕桑”作为一种意象的质疑。 二、中国丝绸文化的延伸。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评论 一、意象铺展,走近田园 1.诵读词语(出示大屏幕)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鸡鸣犬吠 袅袅炊烟 瓜果飘香 牛羊成群 师: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请闭上眼睛,听一听,想一想,我描述的是个什么地方。(乡下)(一起轻轻地读一读描写农村风光的词语) 师: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这就是乡村,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 设计理念:教师先读有关描写乡村景象的词语, 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然后通过听、想、读,既丰富积累,又能将学生引入多姿多彩的乡村世界;再因势利导,导出诗人翁卷笔下的《乡村四月》。 师(板书课题):一齐读课题。 2.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诗人(出示诗人简介):翁卷,字灵舒,永嘉人(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四人合称 活动2【讲授】乡村四月 评论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书情况,相机纠正。 (1)学习生字:提醒多音字“了”liao,是结束的意思,蚕、桑都是平舌音。怎么记住这个蚕字呢?(天下虫)对了。古人说,蚕,天虫也。就是说蚕是天底下最好的虫子了,人们喜欢把蚕和桑连在一起说,因为蚕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最后织出来的是丝绸,这样老百姓就有穿的了。所以蚕桑、插田就成老百姓生活当中的两件大事。有人用蚕字编了一幅对联,考考你们。鸿,鸿是江边鸟,谁能用蚕字对出下联:蚕为天下虫。 指导“蚕”的书写:蚕字的第一笔不能写成一撇,天字的撇和捺开口稍微大点,虫字写在下面的中间。教师示范。 设计意图:新课标规定规定:中年级仍然要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指名读诗句,读准节奏。 3、这首诗写了哪些乡村风光?(这首诗比较直白易懂,凭借课文的注释基本可以说清诗的大意。)诗人笔下的乡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a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板书: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雨如烟、人。 b乡村到处都是绿色的或乡村风景很美。 三、感悟赏析,走进田园 感受诗中画面之秀美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会读书的同学,同样从这首诗里可以领略到乡村风光的美丽。(出示第一句)自由读一读后指名读。 (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般的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会这样回答:山陵和原野都是绿色的。教师表扬学生会读书!知道结合注释来理解诗意。) “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浓绿、翠绿、青绿、苍翠……) 2.你看到的是哪一种绿?那是什么景色?(我看到是嫩绿,那是一大片草地;苍翠,那是远处的山坡;翠绿,那是一片竹林,或河边的柳树,我看到的绿像翡翠,那是一塘池水……学生说,师出示幻灯) 教师小结: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广阔的田野,是连绵的山,是望不到边际的绿……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乡村到处都是绿色? 3.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美的画面我们把它读出来吧!指名学生读评:我觉得绿得不够广。遍野的绿出现在我眼前。我感受到了乡村四月的勃勃生机了.再读再评)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想象和描述来感受乡村的“绿”无处不在,让孩子尽情描述他看到的“绿”,感受景美如画,再通图画来展现乡村四月的勃勃生机。这样设计得好处是:让看、想、读、说结合起来,并学会抓住关键字“遍”,来品味诗句用词的精妙,以读促评,才能读出感悟,读出韵味。 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学生看注释可知大意: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 5.(出示图片)师:现在的稻田是白亮亮的,插上稻秧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水色和绿色融为一体,像一幅山水画!秋天就成了一片金黄的稻浪,到处是丰收景象。师引读:让我们带着丰收的憧憬再齐读这句吧!) 设计意图:城里的孩子对白满川这一景象印象不会很深,所以,我用图画把他们带进诗中,去感受农村独特的景象,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感受诗中音乐之优美 6. 诗人用寥寥几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会读书的同学不仅看到了诗中有画,还能从这两行里感受到什么呢?(杜鹃在如烟的细雨中鸣叫)对(出示子规图)子规就是这种鸟,它又叫杜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师:闭上眼,我们仿佛已经来到了江南的乡村,这里有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熟悉的歌声(播放布谷鸟声音)……,歌声是那样清脆,是那样悦耳,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 师:同学们,你从哪儿能听到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 (生:池塘边有青蛙的歌声,布谷鸟的叫声,小鸟的叫声,夜莺的歌声,牛的哞哞声,孩子的叫喊声 ……) 师:你们听到的声音,诗人们也听到了。(出示诗句)请大家来读一读。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斜光照墟(xū)落,穷巷牛羊归。 师:乡村四月,到处都有声音,这无数的音符凑在一块,组成了什么? (一首欢跃的歌,乡村乐曲) 师:边想像这些声音,边读这两行诗。指名读,学生评,男女生读比赛读。 设计意图:声音如歌,教师通过语言和音乐将孩子们带进乡村世界,让孩子们想象并描述自己在乡村听到的各种声音,然后引入一组描述乡村声音的古诗,让孩子们在吟咏和诵读过程感受乡村风光的音乐美。 (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感受诗中农忙画面 7.师:在欣赏美妙的乡村音乐时,诗人的目光被村后桑树园浓浓的绿吸引住了,他看到采桑的人们,还看到了水田里弯腰插田的农民;请你读后面两行——(出示图画)人们正在忙碌蚕桑之事。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来描述这幅画吗? 设计意图:既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感受蚕桑之事的辛苦,渐渐涌起对劳动人民的怜惜之情。 师:原来蚕桑之事这样繁琐辛劳呀!再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农民插田的情景。) 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农民很辛苦(请你再读读这句,我听出了你在赞美勤劳的农民伯伯) 师:从“才了”“又”你明白了什么?(刚刚结束蚕桑的事又要插田,农村的事很多,很忙)在农村,如果错过了耕种、收割的时节,就会耽误一年的好收成!所以,在农忙时节,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风雨交加,农民们都会忙碌在田间。(再读。)给这两幅画取个名字吧?(劳动图) 设计意图:再次抓住关键词朗读体会诗文的情感,通过给图画取名字让学生将脑海里的一句句诗变成一幅幅画。 7.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走进这四月的乡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全班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江南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清晨,烟雨蒙蒙,我们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中午,布谷声声,我们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傍晚,清风徐徐,我们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入夜,繁星点点,我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田园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田园生活虽然辛劳繁忙,但是风景如画,自由快乐!诗人翁卷和大家一样热爱田园风光,让我们一起读出来吧。) 设计意图:教师的引言,让所有零碎的画面变成一个流光溢彩的画,让学生感悟到乡村生活的甜美,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让学生在诵读中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拓展延伸,丰富田园 乡村生活的乐趣,可远远不止这些,想去看一下吗?看,那边就来了放风筝的孩子。读。 1. 出示: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座莓苔草映身。 (到小河边去钓鱼,那该是多么开心的事。)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到菜花地边去追一下蝴蝶,多么开心呀。)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设计意图:通过吟咏课外诗句,感受更多的田园风光,激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师:这是一幅幅绝妙田园山水画!翁卷一首《乡村四月》,更是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为我们铺开了一幅江南乡村的画卷。背诵全诗。 五、情感抒发,热爱田园 读了这些诗句,咱们也试着写一写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田园风光。 (设计意图:安排小练笔,为本单元习作铺垫)
活动3【练习】乡村四月 评论 1、子规是什么? 2、为何说“才了蚕桑又插田”? 活动4【作业】乡村四月 评论 1、背诵古诗; 2、了解古代描写农忙的诗歌. Tags:乡村,四月,课堂,实录,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