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乡村四月ppt及配套教案板书设计,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1.学生能够学会区分平仄。 2.让学生初步了解平长仄短、入促韵长、依字行腔的吟诵规律。 3.学生能够根据吟诵规律诵读两首古诗,能够模仿吟诵古诗。 4.通过诗中平仄的声韵变化发现诗中的所蕴含的意思与情感。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近体诗。《江畔独步寻花》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诗词专辑中的一首七言绝句。前者表现了春天里人们在画卷般的环境中辛勤劳作的场景,后者则通过绽放的花儿突出了春天的绚烂。田园绿野、鸟啼声声、农事劳作、蜂蝶双舞、鲜花怒放,一情一景,情景交织,给我们呈现了春天的美好,更给我们带来春天那种向上的勃勃生机。 诗歌很简单,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们粗略了解吟诵中的诵与吟,了解平仄;如何通过古人吟诵中声音声调的变化,让学生去理解感悟诗中情与景是这堂课力求解决的问题,也是重点与难点。 1.按照吟诵规律吟诵古诗 2.通过诗中声韵变化发现诗中的秘密。 师:同学们,今天看了大家表演的吟诵展示,让我很震惊。你们真的很棒!但是,我想问大家你们知道为什么你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教给你们吟诵吗? 生:1.这是中国人的读书方式。 2.好听。 师:对了,因为这才是属于中国读书人的读书方式;因为,这种读书方式才能称之为朗朗上口;更因为吟诵的声音里藏着许多秘密。(故作神秘)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共同去探寻吟诵声音里面秘密。愿意吗? 生:愿意。 活动2【讲授】新授 评论(二)知晓规则——了解平仄 师:可是,你们看探秘路上一扇大门向我们紧紧关闭着。要想进去,我们要有一把开启的钥匙。不急,我这就送大家一把金钥匙。 师: 大家知道,现在我们的汉语里有四声。在我国古代其实也有四声。它们是平上去入。和我们现代的声调有所不同的是一个入声我们找不到对应的声调。因为入声很特殊。后来人们又把平上去入这四个声调划分成了平声和仄声。送给大家一个小歌谣:一二算平,三四仄,入声算仄很奇特。 生:一二算平,三四仄,入声算仄很奇特。 师:平声、仄声?它们到底该发什么生? 生:(摇头)不知道。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仄的象形字。一个人紧贴在悬崖边的小路上,他忽然弯下腰、探出头,一看:呀底下万丈深渊。他会发出什么声音。 生:呀、啊! 生:啊——(拖长声) 师:恭喜拖长声的同学们,你一定是掉下山崖了,后面一定还有一个声音。噗通——成功着陆了。 生:(大笑) 师:这个声音一定是短的,倒吸了一口冷气——啊!差一点就掉下去了啊!因此我们说仄声应该是短读的。那么对应的呢? 生:平声应该长读。 师:厉害!那我们试试吧!上课前小组长已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我们先来划分一下他们名字的平仄吧!还记得那个小歌谣吗? 生:一二算平,三四仄,入声算仄很奇特。 师:现在我们忽略到入声这个特殊的仄声,来尝试一下。马欣月、曹亚彤、薄一鸣…… 生:(学生指出名字中的平仄) 师:那好,我们请名字的主人按照平仄的发声规律读读自己的名字吧。 生:马——欣——月 生:(众笑) 师:有那么点意思了,但是对比还不鲜明。下一个我们更慢一些,更夸张一些。 生:曹——亚——彤 师:很好!下面大家也按照平仄规律读读自己的名字吧! 生:(组内互相称呼名字) 师:怎么样?有意思吧,把你的名字拉长来读,你会发现名字中就有旋律。 师:你听:马欣月、曹亚彤、马一鸣……三十人,聚一堂。学吟诵,齐欢唱。(教师按照平仄规律唱《名字哥》) 生:真好听! 师:第一次发现你们的名字像歌一样美吧!感谢我们的父母为我们取了这么好听的名字吧! (三)学以致用——诵读诗歌 师: 好了,平仄的规律我们掌握了,钥匙也就拿到手了,让我用平仄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这扇神秘的大门,去探寻声音里的秘密。 今天,是三月的最后一天,那么我们就跟随诗人翁卷去南国的乡村四月吧! 既然我们知道了平仄的读法,那么,我将平声字和仄声字标注了出来,谁敢尝试着读一读。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用平仄发声规律诵读) 师:巾帼不让须眉啊!下一个谁来?希望你能让大家明显的感觉到平长仄短、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一起来。 生:(齐诵)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1、真好!看,(出示课件,将入声字标红)大家猜猜,这些特殊颜色的字是什么字? 生:入声字。 师:皇小的孩子们你们太厉害了!对!入声字,它是一个特殊的声调,因为在我们的普通话当中已经没有这个声音了。既然它是一个特殊的仄声字,那我们就可以把它读的更加短促一些。 师:这些是什么字?(将诗中韵字标红) 生:押韵、韵字。 师:你们真牛!它们是韵字。而且这些韵字都是平声。这也是近体诗的一个特点。既然是平声字本来就有长读,现在作为韵字 我们可以把它读的更长些。一个更短、一个更长!咱们能完成吗? 生:能!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你们真棒!如果我再假如我敢保证你们一定超级棒!我来当指挥吧!试一把!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两名女生) 师:哈哈,看看把指挥都落在一边了。再来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好了,诵读到这里吟诵的规律你们掌握了吗?(课件) 生:平长仄短、入促韵长。 (四)吟诵诗句——感悟诗情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任务吗?那就是发现声音里的秘密。这些平仄中藏着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从声音中去寻找答案。 师:(出示课件: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谁能说说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生:绿色的山原,白色的稻田,杜鹃鸟在雨里歌唱, 师:问题来啦!你说这绿色的山原是孤山 还是群山呢?不要急着给我答案。来诵读一下。你从哪里发现的? 生:原字拖得很长,所以我发现应该是连绵起伏的群山。 师:恭喜你,已经能够从字的发音上找到这些秘密了。那“白满川”呢? 生:很多稻田。 师:这样的吗?(出示课件)这是一个神奇的图画,你们通过诵读脑海里的山原、稻田有多广袤,它就会延展多大。你们来试试。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看看,有变化吗? 生:没有。 师:1、没有就对了,因为诗歌中最美的画卷应该是在心里的。它的美是任何画卷也无法替代的。 2、啊!好一个青山绿水的静谧画卷,听!是谁的歌声打破了宁静? 生:杜鹃鸟。 师:杜鹃鸟在什么天气里鸣叫? 生:小雨(如烟的小雨) 师:那请大家按照原来我们读诗的方式来读一读这句。 生: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请大家再按照吟诵的方式读一读。哪种方式更能感受到如烟的感觉? 生:(吟诵的方式)子规声里雨如烟。 生:吟诵的方式更能让我们有如烟的感觉。 师:而且你会发现,读烟这个字时你会发现嘴张不开、声音发不出了。神奇吧! 青山绿水,烟雨蒙蒙,子规声声,这如画般的景色让我陶醉。那么,乡村的人们是不是像我一样因为陶醉而闲下来了呢? 生:不是,因为乡村四月闲人少。 师:不对吧!我怎么看见不少人都闲下来了?再读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注意到了仄声字“少”,读的很短促) 师:看看一个仄声的少字放在最后,读起来短促有力,语气多坚定啊!那人们在做什么? 生:养蚕、种桑、插秧。 师:看来人们的农活还真不少啊!那这么多活,人们心情怎么样? 生:快乐!高兴!开心! 师:就等你们说快乐呢?那你们说说是哪个声音让你感觉快乐的! 生:因为丰收了! 师:那你听听我的诵读。假如我忽略掉有些仄声字的话,我会这样读:才了蚕桑又插田。(故意拖长又和插字)你还能说我开心吗?那么,哪里变化了? 生:1、不开心(众笑) 生:2、又和插字您读的很长。 师:对又和插都是仄声字,插还是一个特殊的仄声入声。它们读的很短促,如果我那样读是一步一挨的走这去插田的,那么你们诵读的是怎样去的? 生:跑着去的。 师:看,一路小跑去干活,心情自然不错。听,还和着调子吟诵起来了。 《礼记、乐记》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让我们和着调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吧! 生:(跟着教师进行吟诵。) 师:怎么样?没骗你们吧!声音里是不是藏着秘密!其实,通过吟诵你会发现很多诗歌中都有很多秘密,我们再尝试一下? (五)学而时习——江畔寻花 师:1好,我们就走进黄四娘家去寻花吧! 2、我们来检查一下学习效果,看看能不能直接用吟诵的规则把它诵读出来!好。 生:学生用平仄规律诵读《江畔独步寻花》 师:1、其实,每首诗都有很多种的调子,每个人吟诵起来可能都不一样,但是前提是一定要遵守平长仄短、入促韵长、依字行腔这个最基本的规律,这也是和我们的歌曲最大的不同。好,我们来听一听徐建顺老师的吟诵。你也尝试着我们的方法发现声音里的秘密。 2、各小组组内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发现了什么秘密。然后推选出代表来汇报。 生:1、我在“花满蹊”中发现了,黄四娘家的花都已经铺满了江边的小路,因为这个“蹊”字拖得很长,仿佛花很多。 2、我在“留连戏蝶时时舞”中发现蝴蝶在轻快的跳舞。因为“舞”字是仄声字,读的很短促,感觉很轻巧。 3、我读“压”时感受到了作者对花的爱怜,因为压字不但是仄声还是特殊的仄声入声,读起来那么轻,好像怕给压弯了似的。 师:真好,你们这么短时间就发现了这么多秘密。听,黄鹂鸟又叫了?它是怎么叫的? 生:不知道 师:吟诵一下,诗中告诉我们啦! 生:恰恰、恰恰(一片恰恰生) 师:看,这么多小黄鹂啊,让我们唱起来吧。让我再次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吧!来站起了! 生:(划着拍子,吟诵) 师:(1、出示课件)在同学们的吟诵声中,黄四娘家花团锦簇、莺歌燕舞、彩蝶嬉戏,这就诗歌的美丽,这就是吟诵的魅力。同学们,热爱吟诵吧,他是属于中国,属于我们的宝藏。 Tags:乡村,四月,ppt,配套,教案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