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4中考还有两个月时间。考生如何复习,才能不在数学上“马失前蹄”? 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中考数学命题组专家施储老师,帮大家整理了思路。 要紧扣课标“吃透”课本 “现在第一轮复习已结束,接下来的复习可能都是以自己做题为主,不知还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再去看看课本。”听讲座的家长黄女士,提的问题,无疑是众多考生家长都想问的疑问。 “中考数学命题时,难度一般是6:3:1。”施老师说,所谓“6”,就是卷中60%的基础题、送分题,这些题目大部分同学都会做;“3”,则是30%的中档题;“1”,是10%较难的题。 对一般同学来说,要保证先拿到60%的基础分,之后把目标对准30%的中档题。至于10%的较难题,则由学生自由发挥了。 而想要拿到60%的基础分,在复习中就务必应该紧扣课标,“吃透”课本,掌握考试要求。“历年考题中,我们发现,不少题目来自于课本,有的是从课本上寻找素材,有的则是在课本习题的基础上稍作拓展,还有的甚至跟课本中的题目一模一样。”施老师说。 就拿2010年考卷中的第15题,就原封原样的,来自于八年级下学期的课本。而同样是2010年考卷中的第14题,则只是对九年级下学期课本中的某道习题的数据,做了改变而已。 施老师建议大家,在复习过程中,要在“吃透”课本,掌握基础知识同时,重视课本中的例题、课后小结等。在把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点真正吃透的前提下,再在最后阶段提高解题能力,中考时自然能出好成绩。 要学会探索归纳和寻找规律 “数学考试是以题目的形式作为载体,考察考生的素质和潜能。”这是施老师在大讲堂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在复习中将课本读薄,那就需要有比较好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施老师看来,初中数学知识概括起来其实非常简单,就18个字: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形、四边形、圆、概率统计,而这些就是中考时最侧重的知识点。 “给出一个正方形,请你动手画一画,将它剖分为n个小正方形。那么通过实验与思考,你认为这样的自然数n可以取的所有值应该是___。” 这是几年前中考填空的压轴题,很多人乍一眼看到这个题目,觉得很难。 确实,这是道从小学到大学都能考的题目。如能探索出图形的分解和组合的奥秘,小学生也能解答该题,反之,大学生也不一定能做得出来。“我曾经就碰到过四年级的孩子就把这道题给解对的。”施老师说。 要学会常用的数学方法 和重要的数学思想 施老师介绍,在做数学题时有很多小技巧,利用这些技巧既能节约时间,又可提高做题的准确率。比如,中考数学卷中有10道选择题,占30分,在做选择题时就可用到排除法、令值法、代入法等方法。 排除法大家都知道,所谓“令值法”,是找一两个特殊的数字(如0、1等)进行验算,最后推出结果,而“代入法”,则是将选择题中的选项代入题干中,倒过来推算答案,最终确定是不是这一项。 施老师概括总结出的几种常用数学方法和重要数学思想。这些,也是中考试卷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数形结合的思想:2004年考卷中的第10题,问方程2xx2=2/x的正根的个数。当我们稍微对方程的形式做个改变,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个三次方程,而初中的课本中还没有涉及到该知识,是否就意味着考试时该题无法解答了呢?“其实不然,我们只要将左右两个函数图像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答案就一目了然。”施老师说。 分类讨论的思想:在相同的条件下,如果进行不同的归类,那么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中考考题中经常会出现此类极具区分度的题目,考生需要警惕的是要考虑周到严密,以免遗漏了部分答案。 另外,像估算的方法、令值的方法、配方的方法、类比的方法等,都应该会在解题过程中为考生提供不少帮助。 要确定考试目标 对于考试的目标,相信不少考生与家长都会认为“考得越高越好”就是目标,事实上,这样笼统的期望并不能给考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施老师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把一部分跳高运动员分成两组,一组告诉他们跳得越高越好,另一组则明确要求原本跳140厘米的要达到145厘米,原本跳145厘米要达到148厘米等,结果经过一周的训练后,有明确目标一组的成绩明显要比第一组的成绩来得好。 而对于中考也是如此,根据每位考生不同的条件,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让考生了解自己与目标的距离后,才能更有动力。 答卷中主要反映出五大问题 小磊是春蕾中学初三学生,在大讲堂结束时,他逮住施老师着急地问:“很多考题的解题思路我都会,但就是经常在计算的时候出错。” 对于小磊的状况,施老师听后首先是感觉到很可惜,因为不少考生丢分都在于不知道解题思路。不过,这确实也是考生在答卷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之一。“家长们通常会误认为是考生太粗心的缘故,但归根溯源还在于基本功不够扎实。”施老师说。 而在多年的阅卷工作中,施老师也对考生在答卷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做了总结,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考生们在接下来的复习中也可以在这些方面多加注意。 一是基本运算错误较多(数式运算统计概率等); 二是数学术语表达能力较差(证明推理归纳等); 三是仔细审题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应用背景问题); 四是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亟待提高(各类题型中最后的压轴题); 五是答卷时间安排不妥及抓题目得分点不够。 Tags:中考,名师,分析,数学试题,易错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