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浅谈中学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方法

日期:2013-11-22 10:15 阅读:
一.开放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背景
    开放性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引起人们重视的一种新题型。1971年以到岛田茂为首的一个日本学者群体,率先研究开放式结尾(open-ended)问题,并于1977年发表了以数学为研究对象的报告文集,此后,美国等国家也相继研究开放性问题。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但我们的教育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改革,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基础教育推行的多是“应试教育”,极少有人去研究开放性问题及其教学。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和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创造精神的多元化人才,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和过多的限制性(封闭性)问题的重复演练,造就的可能是大批的应试高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制约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更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有鉴于此,随着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开放性问题逐渐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教育部考试中心在题型功能和题型改革的研究中,越来越高度关注主观题的作用,强调答案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解答问题,并在2000年中考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适当增加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此,开放性问题开始贯穿于考试之中,开放性问题教学也开始走进中小学课堂。

二、开放性问题的涵义、构成要素、特征及其分类
    1、 开放性问题的涵义:
    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传统的“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答案唯一)”的封闭性问题而言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常把结论(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确定(多余或不够)、求解途径不唯一的问题称之为开放题。
    按照国外资料,开放性问题常指结构不严谨的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答案或简单的答案。
    开放性问题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之为结构不良问题,一般情况下,每一个问题的构成总是含有条件、目标、途径三个要素,封闭性问题都是条件和目标清楚、解决途径较为单一的问题,称之为结构良好问题。这类问题在给定状态和目标之间不存在障碍,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大,旨在巩固学生对某个概念、原理或规律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条件和目标明确而解决途径有多种,或是条件和目标不确定且解决途径未知,则问题结构不完整,思路不明确,不能立即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瞬时达到目标,这种结构不良问题称之为开放性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通过回忆、分析和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能, 更需要进行探究、综合、评价和创造。
    2. 开放性问题的构成要素:
    从开放性问题本身包含的构成要素来看,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①条件(即问题情景或条件);②目标(即问题指向的原则性要求);③途径(即问题解决的途径)。三个要素中,前面两个要素是通过题文来直接反映的,我们称之为外显要素;而第三个要素是内隐的,需要经过人的思维活动才能发现。开放性问题的三个要素中至少有一个方面是不完备或不确定的,即是开放的,否则,问题本身就缺乏开放性或者说开放程度不够。

3.开放性问题的特征:
    从总体构成上来看,开放性问题具有条件的不确定性、结论的不唯一性、求解途径的多元性等特征。
    结合开放性问题的构成要素、解决过程和方法、结论及其评价等方面来看,它还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①问题的情境条件具有开放性:开放性问题所创设的情境或所提供的条件通常不明朗或不确定,意在给学生提供想象和思考的认知空间,以便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②问题的解答要求具有开放性:开放性问题对问题的指向(即解答要求)一般只有原则性的要求,不象封闭性问题那样每个问题必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在解答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③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方法具有开放性:由于开放性问题构成要素的不完备性或不确定性,加上学生个体的基础知识、实际能力、人生体验以及个性思维品质的不同,同样的一个开放性问题,不同的学生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也将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从而体现出问题解决过程和方法的开放性。
    ④问题的结论(答案)及其评价具有开放性:答案的开放性体现在问题结论的开放性方面上,即问题的答案多样化。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回答问题,问题的答案或结论通常不确定,因人而异,具备回答问题者本位的的特征;评价的开放性是指对多样性的结论的无批判性,即没有整齐划一的答案评价标准,同样一个问题甚至可以有意见完全相反的结论,不重视结论的对与错,强调结论的多样性。
    此外,由于开放性问题构成要素的不确定性,开放性问题还具有一题多题的特征,即一个开放性问题中往往包含有多个封闭性的问题。

2、 开放性问题的分类:
    ①提问开放问题:
    即在给定情境条件下,材料信息所牵涉的问题不唯一,学生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类开放性问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请你根据一名宇航员“漂浮”在地球外层空间的照片,提出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②条件开放问题:
    即问题的情境条件或满足结论(或符合要求)的条件不唯一。这类开放性问题可以加强学生信息统整力的训练,具体包括两类:(1)条件过于充分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根据既定问题有目的地选取条件和分析条件的能力;(2)条件不足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以问题为线索、寻求条件,实现新旧知识的整合。例如:给你电源1个,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R01个,开关1个,导线若干,请你自选一种其他器材测出未知电阻RX的阻值,写出你的操作方法。本题条件明显不足,学生对现有条件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后,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物理知识自由地选择器材来解决问题,使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③方法开放问题:
    即在现有条件下,满足结论或符合要求的问题解决方法与策略不唯一。这类开放性问题注重的是学生思维发散力的训练。例如:有两只外形完全相同的灯泡,功率分别为100W和25W,由于灯泡玻璃外壁上的标识字迹磨损,无法辨认,请你设计方案区分两只功率不同的灯泡。显然,本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完全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和目标要求,通过发散性思维去寻求一种可以区分两只灯泡的方法来。
    ④结论开放问题:
    即在给定条件下,问题结论不唯一。这类问题旨在营造一种结论开放的情境,但结论的真实性、合理性和优劣性必须接受事实的检验。这类开放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例如:人类使用的能源种类越来越多,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潮汐能、核能、太阳能等等,你认为人类应该大力发展哪种能源比较好?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和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都不相同,使得问题呈现出很大的开放度。
    ⑤综合开放问题:
    即问题的情境条件、结论、方法等至少有两个方面是同时开放的。这类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在知识应用、信息处理、问题分析、方法运用、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能力。例1:有一密度和厚薄均匀的圆形软质卡片,请你自选器材确定它的重心(圆心)位置。此题条件和方法都是开放的,除器材可以自由选取外,方法上学生既可以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又可以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开放程度很高。例2:请你从某一实际角度(如生活角度、经济学角度、物理学角度等)举例说明函数关系式y=2x所表示的意义。

三、开放性问题在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众所周知,虽然我们的基础教育正在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轰轰烈烈地推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并没有从我们大多数教师的脑海中根除,在我们今天的教师群体中,只重视实现目标的终极性而忽视实现目标的过程性的教师仍然大有人在。从某种角度来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其实质就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应试教学,因为它把形成结论的生动探究过程演变成了单调刻板的知识灌输过程,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能学习与过程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客观上排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张扬,因此,新课程改革把开放性问题引入教学活动中,其着眼点就在于强调学生自主探求新知识的经历,在于强调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体验,在于推从和倡导一个与众不同的教学理念,对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无疑是积极的。
    2、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把开放性问题引入教学活动中,其目的就是要解除学生的思维枷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我展示的舞台;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从而将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打破了单向被动的“授→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起师生、生生多向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新格局,为课堂教学搭建了一个积极参与、自主探索、互动交流的平台,给师生预留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并能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对象,自觉的对自身现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进行调整、改造和变革,主动构建知识并将之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中,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也就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达到“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的理想境界,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3、有利于营造平等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把开放性问题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为师生之间提供一种动态的信息交流的契机,还可以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激励,相互影响和促进,大家在这种多边和谐的互动中共识、共享、共进,从而达到师生教学相长、生生相得益彰的目的。

四、开展开放性问题研究与教学的理论依据
    1、从系统理论来看,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的,其信息只能在其内部交流,信息的容量和再生性是有限的,箫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一下,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因此,如果系统是开放的,能够和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其信息容量将会倍增,信息再生性非常巨大,开展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就是要把封闭性的教育系统改变为开放性的教育系统,而且,开放程度越高,交换越多,教学效果越好。
    2、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以外至少还有其他5种智能,它关注的问题是“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智能无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结构的差别。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正因为每个学生的智能倾向和个性特长存在着差异,教育必须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的统一,在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着眼点和目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给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成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
    3、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学生才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不应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和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正是要求教师要努力创设开放的情境,以开放性问题为载体,提供丰富的信息,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4、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是有其独特规律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人本主义认为:人总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具有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丰满的人性。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特别强调具有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能使人更充实、更幸福。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能大大地提高他们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学中增设开放性问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长学生的需要,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从而使每个学生有所获、有所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5、从新的人才观形成方面来看,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明确提出: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们要有效地贯彻落实这一改革精神,就必须改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要帮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促使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对信息主动获取、分析和运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只有在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形成。

五、开放性问题的设置
    1、开放性问题设置的原则:
    ①多样性原则――体现问题内容选材的多样性
    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或提供的信息应当尽可能宽广、丰富、多样,不要局限于教材上的题材,要广泛涉及工农业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科技前沿等各个领域内的知识,善于将学生日常生活以及社会活动中的所知、所见、所闻与学习知识中相关的内容加以提炼,设计成开放性的问题,一方面,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切身体会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拓宽视野并增强知识的应用、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②综合性原则——体现问题知识范畴的综合性
    即解决问题所牵扯的知识不是单一的,需要学生综合同一学科不同的知识点或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
    ③动态性原则——体现问题设计角度和方式的动态性
    围绕相同的知识点,应充分运用变式,能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分别设计成不同类型的开放性问题,以达到全方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目的。
    ④探究性原则——体现问题解决过程的探究性:
    开放性问题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探究性,它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即探求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答案。所设计的问题本身应能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而不是根据所学知识或模仿教师所传授的某种现成方法就能解答问题。只有问题具有探究性,才能充分体现其开放性,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精神。
    ⑤模糊性原则——体现问题目标要求的模糊性:
    即所设计的问题只有原则性的要求,问题目标要求适度模糊。不要提出十分具体明确的要求,要求不能限制的太死,尽量减少对学生思想的束缚。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充分体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想,尽量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让学生思维尽可能的发散,创造力就可能随之产生。
    ⑥引发性原则——体现问题设计的引发性
    所设计的问题不应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要具有适度的引发性。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于教师对问题如何设计。完全撒手不管式的过度开放问题缺乏引发性和引导性,其结果不是让学找不到合适的目标和问题的切入点,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就是使问题过于明朗单一并缺乏最起码的难度和开放度,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解决问题以致难以获得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对这类问题的兴趣。提问的重要功能在于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而思维始于问题,开放性问题设计若带有明显的引发性,就具有抛砖引玉的功能,也就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直接参与提出问题的设计,有较多的提问机会,有质疑的广阔天地,就会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⑦创造性原则——体现问题结论的开放性:
    标准化答案会导致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和书本,禁锢学生思维,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设计要善于营造一个结论开放的情境,要引导学生敢于创造并善于创造。问题答案不唯一或无固定答案,允许学生对问题有多种解释或结论,并在“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的探求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⑧科学性原则——体现问题信息条件的科学性
    在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与教学过程中,所采集的信息材料,必须科学可靠,持之有据,问题牵扯的数据应是见诸报刊杂志的科学信息,不能闭门造车,凭空臆造。
    1、开放性问题设置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原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一般可按如下流程进行操作:
    ①确立主题:即首先要明确围绕什么具体知识或技能点来确立所要设计问题的主题思想,缺乏主题思想的开放性问题是没有灵魂的,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只可能是没有目标地放飞学生的思维。问题需要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或锻炼哪方面的技能,问题设计者(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果连问题设计者(教师)本人都不明确问题开放的主题思想,那就很难有目标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并达到系统学习的目的。
    ②明确目的:围绕某项具体知识或技能点确立主题思想之后,下一步就要明确问题开放的主要目的,即问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什么方面的能力,针对主题应将问题设计成何种类型。一般说来,条件开放问题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信息统整力,方法(策略)开放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维发散力,结论开放问题则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综合开放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问开放问题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③采集题材:即围绕知识或技能点,根据主题思想和命题目的,采集相应的问题题材。题材可以是文本信息或图片资料,可以来源于教材、报刊资料等,也可以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等,总之,应根据问题设计的需要有目的进行地采集。
    ④编辑题文:即最后根据问题的主题和目的将素材裁剪编辑成文,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题文可长可短,但问题的文本表达要尽量科学简练,便于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表达方式要注意技巧,问题指向的原则性要求既不能表达得过于明确,同时又不能表达得过于含糊,应把握好这个“度”。要求若过于单一明确,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问题的开放性就会大打折扣;要求若过于含糊就等于没有要求,学生不知怎么操作或根本无法操作,问题就会缺乏最低限度的指导性。

    附表:原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例举
学科
确定主题
明确目的
采集题材
编辑题文
科学
长度测试的特殊方法
方法(策略)开放
    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测量整卷导线的长度,而每卷导线很长,长度通常在100多米以上,如果拆散拉开测量很不方便,因此通常要用到一些特殊的方法。     有一卷铜导线,估计总长在200米以上,请你自选器材设计方案,在不完全拆散整卷导线的前提下,测出它的总长度。
语文
古诗(乡情乡愁方面) 结论开放     2005年4、5月期间,连战、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     连战、宋楚瑜的大陆之行,又一次证明:故乡,人的生命之根。请写出两句表达乡情乡愁的古代诗歌名句:
数学
图形和面积
综合开放
    某居民小区搞绿化建设,要在一个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坛,向社会征集图形方案,要求图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     在一块矩形空地上,欲辟出一部分建造花坛,要使花坛的面积为矩形面积的一半,且图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请给出你的设计。

    (2)、一般封闭性问题改编为开放性问题的技巧:
    旧题新说,推陈出新,在现成的封闭性问题基础上进行改编。如将原来的封闭性问题隐去部分条件或增加部分条件,使之转化为条件开放的开放问题;或将方法唯一的封闭性问题的目标要求改变为原则性的要求,使其变为方法开放问题或结论开放问题,还可以将封闭性问题原有设问去掉,改编为提问开放问题,让学生自己根据问题的材料信息提出新的问题并解答。
    改编例举:原封闭性问题——请你画出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电路图。1、改编成开放性问题的形式之一 -→请你自选器材设计实验测出小灯泡的电阻,写出你的做法并画出你的实验电路图。2、改编成开放性问题的形式之二-→你能采用伏安法的实验电路,完成除了测电阻之外的其它电学实验吗?

3、开放性问题设置的具体策略
    ①问题设计实际化——从实际角度设计开放性问题。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学科知识是很多的,设计开放性问题时应尽量贴近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科技前沿等方面设计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学科知识,从学科知识回到生活”的思想。问题的背景要尽可能的联系真实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找到知识的切入点,为他们搭建探求知识的平台。例举(数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各种各样的图形,如银行、公司的徽标,交通规则标志等等,请你找出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标志并画出简图。
    ②问题设计个性化——从个性角度设计开放性问题。我们的教育不是把学生填补拉平,更不是按照一个模型铸造产品。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以致他们在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长等各个方面,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设计开放性问题要时要充分尊重并考虑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能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在问题的内容上,应尽可能丰富多彩,让不同爱好的学生各有所好;在问题的难度上要有有坡度、有层次,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各显其能;在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评价上要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让不同个性的学生各得其所。例举(数学):请你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对代数式2a给出一个实际背景的解释(东莞市03-04学期初一期末数学试题)。
    ③问题设计激励化——从激励角度设计开放性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问题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要有任务驱动性,还要有激励性。在充分考虑学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可接受性的同时,还要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问要有梯度,不要设计那种“一步登天”式的大问题,那样会让学生感觉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要让学生在分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路探索,一路收获。例举(语文):海河市护城河水污染严重。有人把生活垃圾倒入河中,有人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入河中……为此,向阳中学将组织一次社会调查,呼吁大家保护环境。1、假如你是向阳中学的学生,要采访下列人员,将如何明白得体地提问? A.采访一位在护城河边晨练的老人,向他了解对这一污染现象的看法。B.访问市环保局局长,向他了解环保部门对护城河污染问题采取的措施。2、如果你要就此次调查活动写一份调查报告,请你写出你报告的主要内容提纲(浙江嘉兴市中考语文试题)。
    ④问题设计情境化——从情感角度设计开放性问题。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如果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未被唤醒,教师所有的努力都将收效甚微。问题所创设的情境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如果问题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进入问题,进而自发地思考、探究问题,学习将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愿、自觉、自主行为。例举(语文):某企业车间因工作需要,放置了一个活动梯子,用时将梯子支上,不用时将梯子移到拐角处。为防止梯子倒下砸人,工作人员在梯子旁写了一个条幅:注意安全。不久,来厂考察的一位专家建议厂长将条幅内容改为: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请你比较一下条幅修改前后的效果有何不同,说说理由。(2006四川自贡语文中考试题)
    ⑤问题设计体验化——从体验的角度设计开放性问题。体验是人由客体的刺激而生成的切身感受。新课程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一事物,由于人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思想境界的不同,体验也不一样,设计问题时,让学生设身处地站在不同角度来体验事物,来思考问题,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再从不同的结论中去比较,去分析,去发现,对事物的认识也就由此逐渐深入。例举(语文):学习《一面》一文,教师设问:课文中三次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说说你对鲁迅先生外貌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外貌描写中,你还体会到了哪些东西?
    ⑥问题设计整合化——从跨学科的知识渗透和整合角度设计问题。设计某些开放性问题时,所涉及的知识可以通过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大综合),让学生从学科知识的交叉衔接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设想,寻找新的规律,从而构建新的综合知识体系,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例举(科学):灯泡的结构设计中包含了很多的科学知识,如外形设计成梨形而不是球形,灯丝不是直线而是螺旋状,灯泡内抽成真空或充入惰性气体等等,请你根据自己对灯泡结构的了解,说出两条与其结构设计相关的科学知识或原理。

六、关于开放性问题设置和教学的几点思考:
    ①合理把握开放的度。既要大胆地“放一放”,把学习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凡是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同时又要善于把握全局,合理把握好开放的度,真正做到适时而“放”,适度而“放”。
    ②不要把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对立起来。开展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与教学活动,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过去封闭性问题的题海战转入开放性问题的题海战;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设计成开放性问题,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是是一种多元互补的关系,不能否认封闭性问题在巩固学生基本知识(如概念、原理、规律)和训练学生基本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多数时候传统的封闭性问题还是必要的。
    ③开放性问题不是简单的自由组合,不要把开放性问题设计成简单的知识拼盘。问题设计要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成性、自然性和实践性。
    开放性问题进入中小学课堂,是教育人性化的回归,是学生自我发展、个性张扬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创造意识和实践精神的需要。要把开放性问题长期有效地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坚持不懈的研究和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学物理》 2002.10
    4.《数理化解题研究》 1999.9
    5.《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Tags:浅谈,中学,开放性,题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