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独在异乡为异客” 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呢

日期:2013-8-9 14:17 阅读:

  再过一二十天,各大学又该开学了,一批高中生即将升格为大学生。对于就要“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孩子,父母已开始盘算: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呢?

  家庭条件有差别,这注定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偏偏就在录取通知书中给出了一个参考答案:建议月消费一般为600元,最高不超过800~1000元。

  从北大通知书附赠游戏光盘到南理工的“淘宝体”,再到陕西师大老教授毛笔手写通知书、复旦手绘漫画版入学指南,昔日格式一成不变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已越来越个性化,也一次次带来惊喜、引发追捧。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个性十足的录取通知书却成了例外,因为争议大过惊喜。

  争议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群体对600元月消费额的不认同,比如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受访学生就表示,大部分同学每月花费1000元左右,“600元远远不够”。

  600元VS1000元,悬殊如此之大,难道校方测算有误?但校方称,对此经过了严谨的调查测算,是根据在校生一天约10元生活费的校内消费调查,才得出“600元可以保证学生在校内的基本生活”的结论。

  那么,是学生“无理取闹”?但事实又表明,学生并未信口开河。2011年一份针对宁波6所高校学生生活费的调查显示,月消费额在800元以上的学生高达六成多;而人民网记者近期采访15个省份大学生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生活费都在1000左右。

  校方数据有据可查,大学生数据也非凭空捏造,同样出自大学校园的两个数据,悬殊何以这样大?

  答案或许就在于对“消费”的理解差异上。在提倡勤俭节约的校方看来,600元的月消费主要是生活消费;而在学生看来,生活消费不过是日常消费的一部分,还包括人情消费、网购消费、娱乐消费、恋爱消费等等,且数目不小。

  比如人情消费,随着大学越来越社会化,人情消费已成为大学生一项重要支出。天津科大上月在津门调查发现,近五成受访者每月人情消费超过100元,三成多受访者月人情消费300元。

  比如网购消费,大学生如今已成为网购的主力军,支付宝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全国超过55%的在校大学生已加入网购大军,他们平均每年在网上的消费支出超过4000元。

  当学生“轻舟已过万重山”,消费观念早已与社会接轨,从生活消费提档升级到全面消费,而校方还在生活消费的传统理念上“刻舟求剑”,二者发生“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让大学生再过苦行僧式的生活,并不客观。但不管怎么看,已经跑步进入成人消费的大学生消费,都有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之嫌。

  从法律意义上讲,消费者就是为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大学生也是消费者,也可以参与消费,而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大学生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但问题在于,大学生毕竟是依赖父母而消费的特殊消费群体,他们与其说是消费,不如说是“消费”父母。

  更大的问题在于,大学生注重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将妨碍学业。南京近期调查发现,近75%的同学每月用于学习方面的花费在100元以下,与其他方面的消费相比,大学生在学习上的花费偏低,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

  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必须引起各方重视(这或者就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发布“消费标准”的原因),但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殊非一日之功。

  现在,家长与其纠结于给孩子多少生活费,倒不如想法在他们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前树立另一种消费观,那就是每年缴了上万元学费,应当好课程的“消费者”。

 

Tags:异乡,异客,该给,孩子,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