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传统课本变身“E纸” 电子书包怎么背?

日期:2013-4-10 13:04 阅读:

  没有书本,不用纸笔,也能上课?电子书包,让这样的场景变成现实。10多年前,这一教育产品开始试点,近年来更是扩展到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只需一台电子终端设备,孩子们沉重的书包从此“下课”。

  然而,伴随新奇目光而来的,还有不绝于耳的争论。有人判断,电子书包是必然趋势;有人担心,这会影响孩子视力;有人质疑,高昂的成本谁来承担。日前,关于北京市教委将投入300万元推进电子书包项目的传闻,更是引发热议。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京沪两地的试点学校,探访“电子书包”的真实模样。

  ——编  者

  课堂变脸

  电子设备替代纸质教材,辅助教师“定点”授课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平板电脑,登陆客户端,找到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日前,在北京一所小学三年级(1)班的一堂语文课上,任课老师说话的同时,黑板右侧的投影上,显示出班里每个孩子的账户头像。

  这间教室里,没有课本,甚至没有一支笔、一块橡皮,取而代之的是每人课桌上的平板电脑。开机、登录、进入iBooks、找到课文、用划线工具划重点……孩子们熟练地操作着,与以往使用书本毫无二致。由于每台电脑都连着班级局域网,随着老师的话音,学生的电脑屏幕同步显示出题目。与此同时,投影右下角显示着全班学生的做题进度,学生答题一结束,又立刻显示出答案分布。听老师们讲,这样能准确“定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据介绍,从去年开始,这所学校三四年级15个教学班的师生参与了试点,改用iPad教学。班级一角停放着黑色的充电车,放学后,平板电脑会在这里集中充电,不允许带回家。记者了解到,北京丰台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史家小学、北京白家庄小学等学校,都已将平板电脑用于课堂教学。 

  相形之下,“电子书包”在上海扩散更广。2010年11月,虹口区成为“电子书包”项目的全国首个试点区,有18所学校、多门学科参加了试验,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有试点班级,覆盖学生4000多人。虽然上海市教委没有要求全市推广,但许多区都对加入试点热情颇高,仅是闵行区,就有40所学校的学生背上了“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让学生有了选择信息资源的能力,有了个性化发展、创新能力发展的可能。”上海虹口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仇勇平说,实施“电子书包”后,开发“微课程”,系统会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水平,分层布置作业,学有余力者可以跳入“高级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及时获得相关知识点的智能推送。“有效作业增加,是更有的放矢的减负”。

  在虹口区民办丽英小学,语文等主课的50%课时会用到“电子书包”。35分钟的课堂上,一般会有15分钟左右使用小电脑。在仇勇平看来,“电子书包”并非简单的“技术为授课而用”。“真正的信息化、数字化教育,必须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她认为,“电子书包”后台的大数据库,还能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契机。

  利弊参半

  成本高加重经济负担,长期使用电子屏幕有损视力

  尽管试点学校师生大多对“电子书包”给予肯定,但这一数字化教育产品自诞生起,始终伴随争议。

  电子设备的价格不菲,容易给学校和家庭造成购置成本的“经济门槛”。据了解,上海虹口区电子书包试验使用的终端设备,已经过两次更新。最早使用的是约1.6公斤的“上网本”,现在则是某国际品牌的平板电脑。民办丽英小学的学生用的是前一种,购买时价格为2600多元。由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如今已配给中学生新型平板电脑,售价近3000元。这些电子终端设备,都由政府买单,借给学生使用。去年虹口区教育局花在“电子书包”上的投入约为2400万元。除了终端设备,还要购买上网卡,提供给一些缺少上网条件的困难家庭使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电子书包”市场总值超过千亿元,未来产业发展规模可能10倍于此,难免成为让人垂涎的“大蛋糕”。很多推行“电子书包”的学校背后,都有电子器材生产厂家的身影。对于iPad等电子设备的采购及资金来源问题,很多学校讳莫如深,表示“走的是政府采购的路径,不是学校行为,更不是商业行为”。但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目前,北京市教育系统政府采购中,没有平板电脑这一项”。

  除了资金关卡,电脑屏幕可能存在的视力伤害和辐射,也成为“电子书包”的争议焦点。民办丽英小学校长孙幼丽说,学校严格控制学生在校使用电脑的时间段,不过,她也坦言“希望业界能早日研发、生产出无干扰的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挑战的,还有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习惯。孙幼丽说,“电子书包”要求老师提前思考问题,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准备课程、做课件、控制课堂节奏等,“老师要从原来讲台上的绝对主演,变为导演和辅导员,专业要求更高了。”

  推广谨慎

  电子教材开发仍不给力,数字化教学不能“为用而用”

  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充斥生活,“电子书包”遍布课堂的设想似乎触手可及,甚至有业内人士称“两三年后取代纸质教材”。然而,试点之后,政府部门的态度普遍谨慎。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更明确表示,“目前没有推广‘电子书包’的计划。”

  作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组长,华东师大网络教育学院院长祝智庭认为,就目前各地展开的试点工作来看,“电子书包”应用试验的重心大多聚焦于“课堂”上教与学的变革,对于真正需要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课外”、“校外”非正式学习仍没给以足够力度的支持。“还有的试点受‘为电子书包的课堂应用而应用’的思路桎梏,在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强行引入‘电子书包’,常常把一堂很好的传统课堂教学改得面目全非。”

  虽然出版社正在大力开发电子版教材,也有IT企业在开发“学习游戏”,但总体而言,内容不足仍是大问题。“电子书包”的实施,牵涉到教育、计算机、网络、出版、文化等诸多领域,需要的是顶层设计和相关行业的携手共建,基层试点明显形单力薄。

  网络资源的限制,也阻碍着“电子书包”的推广。去年虹口区为实施“电子书包”的学校拓宽网络而多支付了700万元费用,几乎不堪重负。虽然许多学校仅一两个试点班使用“电子书包”,仍有网络不通、致使老师和学生无法顺畅下载“云”中资料影响上课的情况发生。“如果全面推广,网络必然拥堵;想要企业放宽一点流量,要价高昂。”仇勇平认为,需要有千兆带宽进校,且对中小学应免除费用。

  “‘电子书包’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将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新技术相融合,将‘电子书包’变成促进教学模式转型的利器,促进既有教学和学习生态的改变。”祝智庭说。

Tags:传统,课本,变身,电子,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