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召开了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今年第一号文件,在这份《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主要部署了教育领域的改革进程。其中,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当中提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具体内容包括: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等。 早在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就提出,“探索高考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如今,“部分科目”明确为英语科目,让人对“一年多考”方案更加期待。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一直都是我国高等学校录取新生、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渠道。尤其是在前些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学生实行就业分配的时期,通过参加高考考上大学,几乎是千千万万农村学生“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高考曾经一度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局面。 虽然近十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已经完全实现了市场化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考大学也不再是年轻人成才的唯一途径,但高考仍然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一张高等学校(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讲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 但是,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渠道,高考制度多年来却饱受诟病。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高考“一考定终身”不太合理;二是不少“高分低能”的现象,让人怀疑高考分数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英语听力“一年多考” 多省已有先例 为什么会选中英语科目拿来做改革的“第一刀”? 其实,英语是应用性极强的科目,相比其他科目,一年多考有利于在多次考试的情况下保持公平性。另外,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由于受不可抗力或突发事故的影响,成为一种高利害因素,如北京高考英语听力考场就曾出现遭受雷击,险些影响考试的情况。每年的英语听力考试都让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提心吊胆。如果一年考多次,就可以降低这种高利害关系,这可能也是教育部考虑改革的因素。 近几年来,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尝试英语科目的高考改革,其改革都是放在英语科目的听力考试上。从2009年开始,浙江省对英语听力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总分30分的英语听力考试,放在每年3月和9月举行,考试成绩两年内有效。每个学生在高考前最多可以选择参加两次英语听力考试,自选一个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从2010年开始,天津的高考英语听力考试不再随同全国统一高考举行,而是改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并将听力考试改为由A、B两套试卷组成,两套试卷的题型、题量相同,考生可参加两套试卷的考试,取其中较高的分数作为最终成绩。在江苏省,则正在酝酿探讨将英语听力教育分数制改为“等级制”。 “一年多考”增加公平性 但不能无限制 笔者认为,“一年多考”确实能增加高考的公平性,因为从测试理论上讲,测试次数越多,考试本身的可靠性就越高,其平均值就越能接近参试者的真实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个体而言,“一年多考”还能弥补“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下,那些发生在参试者个人身上的突发事件造成发挥失常甚至不能参加考试的“缺憾”。因为高考事关个人前途命运,所以,每年都会有一些“发挥失常”的考生,他们或者是因为压力过大,或者是因为恰逢生理期或生病,或者是因为遭遇了亲人病故等突发事件,最终造成了其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差距过大,从而造成了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的遗憾。另外,每年高考都会发生因粗心大意或者是交通拥挤等原因,造成考生迟到或者忘带准考证等被拒于考场门外的情况。“一年多考”,取其平均分就能多给这些人一次机会。 但是,任何事情都会有利有弊。 排除“突发事件”和疾病等其它客观原因,单从考生应试的心理素质来看,较强的心理素质也应该是高校和国家选拔人才时所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由于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发挥失常”,其实是考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正常反应,其偏离平时表现的后果并不应该完全由考试制度本身来“埋单”。如果一个考生心理素质较差的话,谁也不能保证这次考试他发挥失常了,下次考试他就不再出现发挥失常的现象。对于能够正常发挥的考生来讲,考一次和考几次其实是差不多的。考的次数多了,反而会是个负担。因此,建议“第一次”以后可以本着自愿的原则,由考生自行决定是否参加。 不可忽视管理成本 “一年多考”需要配套 “一年多考”增加的还不仅仅是考生的备考负担,也会增加教育部门的管理成本。 仅对高考的命题者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一年多考”还涉及考试的公平性,包括命题难度、考场纪律、分数如何呈现等问题。 要保证这几次考试试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一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如何设计好试题的结构和内容,从而考察出科目本身所应该考察的项目和内容,特别是要考察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增加学生的考试机会同等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高考的公平性,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对于英语这种应用性极强的科目来讲,尤其如此。因此,英语命题中适度增加口语写作等输出能力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比重,应该是今后高考英语的重要方向。 (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 相关链接 晒晒国外的一年多考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实行水平性统一考试。分析教育较发达国家的高考制度,有着比较鲜明的共同点:一是实行一年多次考试,一次考试的成绩至少在两年内有效;二是评价标准为综合指标而非单一指标;三是学生、学校均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 美国:SAT每年考7次 美国不实行全国大学入学统考,但中学生申请上大学影响最大的考试是“学业能力评估考试”(SAT)。 SAT考试每年举行7次,考生任选考试时间,不限考试次数,考试内容包括批判性阅读、写作和数学。 不过,SAT成绩好并不能保证学生会被所申请的大学录取。学生还必须提供高中三年的成绩单、教师推荐信、参加社会活动情况等。 英国:考试可自选科目 英国中学生高二的考试称为A-LEVEL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A-LEVEL考试每年举行两次,学生可以分次考,也可以自行选择考试科目,至少3门。不过,考试成绩并不是大学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 韩国:高考成绩是等级制 韩国高考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对考试成绩不再计算总分,而将各科目的考试成绩分别打分,然后依据分数段确定各科目的等级以及综合等级。各大学将根据各科目考试等级、学生手册、面试成绩、专长等情况招收学生。实行等级制后,考生不会像过去那样因一分或零点几分的差异而落榜。 延伸阅读 英语科目 能否成为社会化考试? 近年来,“全民学英语”的现状引发各界争议。 一位历史老师介绍,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比花在专业课上的时间还要多。他说,一些考上历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同学,不是因为专业成绩有多强,而是因为英语成绩好;相反,在本专业上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有的因为英语不过关而被刷了下来。 形成此原因,恰恰是英语科目比较特殊,学生们花在学英语上的时间太多,再加上职称考试、研究生考试都有英语科目,使得英语的地位被拔高了,形成了浪费。 目前,各高校和各专业录取时大多只看总分,较少考虑单科成绩。合理的格局是,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专业录取时,应该对英语有着不同的标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直接计入高考总分。如中医药大学、中文系等一些学校专业,高考英语成绩不该成为录取学生的依据,而仅仅只是录取时的参考之一。 专家建议,在一年多考的基础上,英语高考能否再次改革,变成一个水平测试科目,不再纳入高考总分,变成类似托福、雅思那样的标准化、社会化考试,学生不但可以多次参加考试,而且成绩在两三年内都有效。以中国学生申请就读英国大学为例,一流学校要求雅思成绩在7.5分以上,而一般学校通常要求在6.0分以上。实际上,早在2009年,雅思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科考试,每年有140万人参加考试,仅中国学生每年就有30万人参加雅思考试。 但也有教育界人士认为,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英语还是应该纳入高考科目,并计入总分。 “吃蟹”效应 在改革中“动”起来 雷泓霈 “英语一年多考”成为高考改革中“第一个吃螃蟹的”,好!就算是在这一次的考试中失误了,也可以在该年的下一次、再下一次的高考中,继续冲刺,选择最好的成绩,纳入高校录取总分。考生再也不用为下一次考试而苦等一年了。 期待已久的高考制度改革,终于走向了“真刀真枪”的改革尝试阶段,走向了火热的改革现实。就算是这种做法仍然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先大胆尝试,在尝试中总结经验和不足,让中国高考改革这辆战车终于“动”起来了,这才是“英语一年多考”最让人欣慰和兴奋的地方。 有了这种宽松、自由、多元化的评价制度,考生的沉重压力、心理紧张,将能得到极大缓解。那些为“名校崇拜”而复读、为高分而皓首穷经的加班加点等现象,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当然,也意味着教育界难以治理的沉重的课业负担,得到制度性的放松和减轻。 国人对高考改革给予了很大期望,总希望借助高考在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传统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推出一种考试新制度、新举措,为当下的孩子们减少一些“分数捆绑”,让孩子得到更轻松自由的创造性发展、个性思维等。也就是说,虽然当下的高考存在毋庸置疑的公平的“天性”,也是需要进行取长补短的改革的。这已经成为一种旺盛的民意需求、教育发展需要。 “英语一年多考”已经进入“实施办法”阶段,已经出发了,启程了,我们期待这种高考改革精神,能带来更多的制度改革和突进,为教育界、国人以及学生们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音! Tags:英语,科目,一年,多考,推进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