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问题教学法

日期:2012-8-6 15:37 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问题教学法

红安县第五中学 张美艳

课堂教学中尝试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探索、求解、延伸和发展的教学方法。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在此,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问题教学法。

一、数学教学中注重创设好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有这样一个情境:

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个内容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剪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再如《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这一节课上,同样可以让学生用木条自制三角形。提问:“三根木条符合什么长度或满足什么关系才构成三角形,何时不构成三角形?让学生猜想,动手操作等等。类似于这样的内容很多,通过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更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追求真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又如,学生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之前,教师根据“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回忆性质定理后,可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有一个等腰三角形,若一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和一个底角,大家想一想,能否将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于是,当学生经过动手实践,画出图形后,要求学生说出画法。而这些画法的正确性是需要“判定定理”来判定的。于是教师用问题“这样画出来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来引出课题,创设了问题情境。

二、初中教学中设计问题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紧扣重难点

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必须问题化,一节课中的主要问题的设计必须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紧扣重难点因而设计数学教学问题时,要进行对比、分析,力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普遍性和典范性,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例如,学习分式基本性质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分式 相等吗?

2)你能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推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吗?

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类比的能力。实践证明,围绕教学目标,紧扣重难点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数学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深度,具有探索性,

探索性问题的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研究,问题要产生火花,问题设计要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实现教学内容开放。

例如:已知D AC边上一点,且 ,试证:

对于学过三角形相似判定的学生,只需通过回忆判定定理,将一般知识与题设对照加以具体化就可以顺利解决。如将结论改为: 条件与题图均不变,这是条件和结论仍是确定的,但却需将结论式化为比例式,“执果索因”去寻找四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另一方面还要应用判定定理“由因导果”去证 ,因此这道题就变成了判定定理学习后的训练性问题。如果仍保持原条件,但不给图,而将结论改为“要证 D点应取在何处?”这时对学生而言,结论虽是给定的,但需要完善。解题根据虽然仍在相似三角形判定范围内,但却有一个正确选用的问题。这时仅用常规思考或模仿是不够的,应从角考虑,分 两种情形,分别定出DACAC延长线上两种情形,显然这需要依靠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多起点,多角度的探索思维能力才能正确解决。这时问题就成了探索性问题。

四、数学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如何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例如,在学过圆的定义及性质后提问:“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可以作几个圆?”就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思维的提问。因为学生可以机械记忆直接来自课本的结论,毫无困难的回答,但是经过变换提问:“经过三点可作几个圆?”,学生就无法从课本上得到现成答案,他必须自己对三个点的可能位置关系加以思考,区分“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和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两种情形,并分别作出结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检验学生对圆的这一基本性质的理解掌握情况。但又不能这样笼统提问,而应根据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能揭示知识发展逻辑的问题系列,经过过度,暴露思维发展过程:

1.过一点可画多少个圆?为什么?

2.过两点可画多少个圆?圆心的位置在哪里?为什么?

3.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A,B,C画圆,这样的圆要经过A,B,圆心在哪里?这样的圆又要经过B,C,圆心在哪里?若同时经过A,B,C,圆心又在哪里?

由此例可见,提问的目的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教学内容。旨在“激发”学习动机和学生的思维。

 

Tags: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开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