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公共文化事件而言,中国人的“高考作文情结”长盛不衰。也正是在这样的舆论中,被过度关注的高考作文才有了更多社会意义。 就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来说,却依然沿袭着形而上的犬儒路线:对哲学大抒情、对常识抛媚眼、对道德送秋波,鲜有“贴近大地、读懂中国”的气度与胆识。譬如《细节决定成败》、《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人生中的赛跑》、《忧与爱》、《心灵闪过的微光》、《大隐隐于“乐”》、《随手小善会有大的回报》……不难想象,漫卷字里行间的,必然会充斥大而无当的假大空。永恒正确的道理,亘古不变的逻辑,加上合格的句读,就是最保险的文章。 高考作文,既要有面朝大海的诗意,也要有惊涛骇浪的现实。过于美好单纯的高考作文,与惊心动魄的社会现实无法自动相容,最坏的结果就是教会孩子分裂的能力,两幅面孔,两种强调,圆融于世,极端于心,另一方面,文字的美感与诚意消失殆尽,作文的文化功能与社会功能被边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现实——— 公共事件中看不到一封得体的致歉信,公文除了冰冷和“卖萌”已经不会有血有肉地说人话……那些文字那些人,不也正是当年在高考作文中教化出来的“考生”?朱清时说中国高校三十年没培养出人才,或许高考作文三十年来值得反思的也不少。 唯一指向现实的作文题,大约算作广东的《你想生活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面目与温度,有太多真善美值得讴歌,必有太多太多假恶丑需要鞭笞:2011有瘦肉精与郭美美,还有蓬莱的油与惊魂电梯;2011有动车事故与乌坎事件,还有神八天宫与校车……勃兴的公民社会,渐进的民主共识,转型的公共权力,有序的公众诉求,鼓与呼、因与果,每一处都是异彩纷呈的大作文。 有人说,考生哪里知道这么多?其实转念一想:考生为什么不能、不会知道这么多?甚至,考生怎么可以不知道这么多? Tags:福建,高考,作文,考生,知道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