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隐藏在“丢钱包”事件中的教育哲学

日期:2012-5-10 10:32 阅读:

 前几天,我下楼遛孩子、遛狗时,在小区门口看到我们经常去的宠物店店主,正在着急的直跺脚。上去一问,原来是她的钱包被人捡走了,里面有所有的信用卡、证件和大量的现金。于是,我们劝她不要着急,带她去小区的监控室查看录像。当我们正在查看监控录像的时候,有电话找宠物店店主,原来是有人捡到了,问她是否是丢了钱包。宠物店店主异常兴奋,一直在说谢谢。我看事情基本了结,就带孩子回家了。

  非常巧合的是不久前,孩子恰好遇到两件类似的事情,一连串的经历使孩子明白了许多东西。要说丢东西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谁都有大意的时候。而真正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情,不仅是成人需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到不好的地方,也是教育孩子的很好机会,既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是好人多!

  年初带孩子去看老鼠和鸭子,由于拉杆箱比较接近,有人错拿我们的行李遗憾的是我们箱中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害的我们下了飞机,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买衣服、袜子。幸运的是,对方的拉杆箱中有几份学习资料,仅凭这点信息,我们还真找到了对方。虽然,交换已是2个月以后了,但孩子依然很高兴找回自己喜欢的裙子!

  第二件事是前不久,我妻子丢了钱包,各种证件、信用卡、现金连同精巧的钱包,完全“肉包子打狗”一样了。当时,孩子问我怎么没有人把钱包送回来,还真不好回答。对此,只好对孩子说:“捡妈妈钱包的人也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但不管怎么样随意拿人家的东西都不好。他们很不讲礼貌是他们的问题,可你不能捡了别人的东西不还。”

  孩子知道自己丢了心爱的裙子,是很让人沮丧的。以此类推,孩子自然也会知道其他人丢了东西是非常着急的。所以,当我提出帮助别人找钱包时,孩子很乐意地放弃遛弯、玩耍的机会,和我一起去帮忙。此时,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知道,有一天自己丢东西的时候,他们希望不希望也有人来帮助他们。你今天帮助别人,明天别人就可能帮助你!参见《当孩子第一次被骗的时候》。

  在这里,也要告诉孩子,当你丢了东西只知道着急、跺脚是不解决问题的,正确的做法是要想办法找回,并尽可能挽回损失。那天我带着孩子去小区监控室查看录像,就是方法之一。此时,我井中月也顺便告诉孩子,做坏事不可怕,怕的是不敢承认自己犯错。做坏事也别以为别人看不到,就算爸爸妈妈没有看到,摄像头会记录下一切。参见《孩子成长要有适当的罪恶感》。

  所以,与其做坏事担心,还不如做好事开心。而在这里,当孩子第一次捡到别人可能有用的东西时,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引导就非常关键了。要让孩子从小有个意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不应该拿的,自己想要就需要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孩子是很聪明的,如果他们知道捡到别人的东西可以占为己有,那未来会采取更极端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参见《案例分析:教育孩子别教人性的劣根》。

  当孩子自己捡到一个东西,我井中月的个人意见是先看此物件是否还有价值。比如,孩子捡到一个残缺的玩具或小饰物,拿回家玩也是可以的。而拾到还可以使用的发卡、手套等易丢物品,如果能找到失主,就想办法去找。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要么放在原地并醒目标示,或者交给老师,或张贴“失物认领”。至于孩子捡到硬币,大家就别较真,留下或上交都可以。

  另外,当孩子捡到贵重物品时,也要提醒孩子注意保护自己。现今的社会比较复杂,做好事很可能会伤害到自己和家人。所以,如果有父母在身边,孩子是可以捡拾一些看起来肯定是丢失的物品,如书包、钱包等。而已经相对独立活动的孩子,要求他们不去捡拾任何看不到内部东西的物品,告诉他们你拿了,失主回来找就找不到了。参见《拾金不昧、悲剧、自我保护》。

  在人心叵测的时代,最好的教育就是别人的东西不能乱拿,不管当时有没有人看。希望孩子能做到这点,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孩子。比如,出去玩或到别人家,想玩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一定要征求对方的同意。当然,这也需要父母尊重孩子的物主权,对孩子私属的东西,想玩或借用的时候先征求孩子同意,不能因为是你花钱买到就很随意。

  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一些社会的阴暗面必然被他们发现。而父母如何面对这些社会性问题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家长抱怨社会的不公平之处,本身没有错,但也不能就此极端化,让孩子以为事事如此。所以,家长想教育好孩子,就别给孩子不好的示范,更不能“严以律人,宽以待己”。例如,父母贪小便宜,却要求孩子不这样是很难的。参见《做人就要心中有一把锁》、《咳嗽的鹦鹉与儿童教育》。

  在防患于未然上,借助丢东西事情,也是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在家要收拾玩具和把自己的东西分类放好,否则就很难快速找到。而对于带到外面的东西,自己一定要注意保管,一旦丢失要想到“物件”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了。另外,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需要尽可能做标记或留下名字,防止万一丢失时,方便拾到的人找寻自己。参见《让孩子痴迷“家务活”游戏》。

Tags:藏在,丢钱包,事件,中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