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尊重学生个性,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本文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求异思维,引发质疑问难,加强实践活动,科学的评价方法五个方面探寻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个性发展 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 【正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创造者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突出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陶行知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为其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首先,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爱”的启迪和“情”的感染,真诚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及时地表扬和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使其不断获得学习预期和尊重需要的满足,让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的目光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创设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如学生有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失去兴趣,这其实是由师生不同智力背景所引起的。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同时教师还要设计有探索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整理过程中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 再次,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个人的生理状况、思想状况、所处环境及性格特点都不相同。教师只有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才会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宽容、关注和师爱。在教学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而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的不同禀赋,挖掘各自的潜能。如对作业进行弹性处理,允许不同学生达到不同水平。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顾及两头,根据难易程度开发不同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教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引导,使其树立学习自信心,增强敢于创新、不怕困难、执着追求真理的勇气。 二、鼓励求异思维 开发创新潜能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要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如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要多设几个点,确保结论的正确性;从而发现知识内在本质和规律,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其次,鼓励学生敢破常规,发表独立见解。听一位老师上《猫》一课,老师先出示图片问:猫喜欢吃什么食物?学生面对画着青草、鱼、米饭、肉、白菜的插图展开了讨论。观察后学生指着画面说,猫喜欢吃米饭;另一位学生说,我看到过猫要吃青草。此时,那位老师讲话了,猫怎么会象兔子那样吃青草呢?老师一个答案否定了学生的发现和求异思维,多可惜啊,使学生再也没有勇气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而事实上,当猫吃得不舒服或不消化时也会去吃草。在课堂上对于有独特见解和发现应予以鼓励,以燃起学生心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增强学生的创新信心。 三、引发质疑问难 促进创新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教学中,一要教师善于发现创造力的亮点,给予鼓励。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质疑,一定要抓住不放,及时引导展开创造思维,让学生及时讨论,或引导进一步观察,给予鼓励。即使老师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方式寻求答案。尤其对教学中疑点与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问题,应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二是搭建质疑舞台,展开合作互释。科学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勇于提问、探索,善于抓本质的习惯,又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敏捷性和洞察力,养成从不同途径寻求答案的良好方法。养成善于与他人合作的求异求真的人格。 四、加强实践活动 增强创新能力 新课改中,突出的一是强化品德教育,二是强调人文素养,三是倡导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操作中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精神。要教会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思想品德课中的许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所以,思想品德课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二是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实施新课改以后,为教育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创造了时机,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三是与班队会活动相结合。与班级活动和少先队相结合是思想品德课课外的延伸,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和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又一有效途径。 五、科学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鼓励中学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导向功能,因而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克服智商化倾向。在进行评价时,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注重对学生平时行为的评价,重视过程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力求做到知行统一。既重视学生校内的表现评价,也应试图强调家庭社会的评价。二是评价内容具体、适度、透明。教学前要给学生明确而适度的评价内容,目标和评价细则,使学生对评价有章可循。并使学生的道德评价全面、科学、规范。三是评价方法自主化。在评价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结合家庭评、社会评、教师评。评价结果力求客观、公正、科学。 创新不是一味的“标新立异”,而是发现,是超越,这种发现或超越在本质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才是创新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坚持己见,大胆的求新,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批判性,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要有了创新精神,“高智商”才能转化为“高成就”,才能不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Tags:突出,个性,发展,培养,创新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