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广东教育界热议“教育国际化”

日期:2011-11-15 08:48 阅读:

      《基础教育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近日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对于教育国际化问题,广东不少中学、大学的负责人近日纷纷发表了有关见解。有中学校长认为,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是生源的“引进来、走出去”,还应包括国际化办学的师资培养、形成国际化办学的理念。有高校负责人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到国内办学,以及吸引大量外国留学生到我国高校学习,直至我国高校到境外办学。

高等教育

广东科技学院院长王国健:

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到国内办学,以及吸引大量外国留学生到我国高校学习,直至我国高校到境外办学。现在国内高校与国外优质高校教育资源结合的案例已有很多,最近广东就有一例,广外与英国的一个高校合作办学已经落地。从政策层面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国家“十二五”期间高校发展的一个重点。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什么叫优质国外教育资源?大家争议很多,是不是国际高校排行榜前100名的高校才是优质教育资源?以广东为例,广东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及香港地区有地缘优势,若引进这些国家及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会不会就不是优质教育资源了?怎么认定优质教育资源是个问题。

总的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高等教育国际化也会带来各种挑战,包括文化背景的差异、办学理念的差异、专业设置的不同等等。但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发展成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就必须到国际舞台上去交流,所以,必要的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是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书记陈腾华:

国际化可提升民办高校内涵和品牌

在我看来,国际化是目标。现在广州的民办高校基本解决生存问题,生源规模稳定。但是,又面临着新问题——教育特色、教学特色以及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肯定的是,在民办高等教育提高内涵发展过程中,教学国际化可以作为学校提高内涵发展中的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但不可取代所有的。

要做好这一环,我个人更倾向借鉴各方面(包括东西方各个国家)经验,使得教育更加多元化。而事实上,对于现在的民办高校来说,多元化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尤其是独立学院。众所周知,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逐步脱离母体学校独立颁发学位。独立颁发学位后,独立学院的吸引力势必会受到影响,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要确保不受学位独立影响,必须确保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也就是办学的多元化。在这里,多元化是可以向外国学习的。以美国加州的大学系统为例,其定位以研究型大学为主,因此加州的大学基本为综合大学,各个学科都有。然而每一个大学却又不同,各自的专业侧重点就很有特色。如加州理工学院最出名的是地震学跟力学,航天、地震研究都在这个学校。

需要注意一个现象,现在很多民办高校都注意到学校要多元化发展,也将“国际化”作为重要的一环,但是很多学校的“国际化”像是一个商标,贴上去就好像"国际化"了,如果任由发展将来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这里就涉及到我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教育“国际化”是理念的国际化而不是形式的国际化。

基础教育

广东华侨中学校长黄河:

国际化的关键落脚点在“出口”

教育国际化肯定不仅仅是引进几个外籍教师。国际化的真正的含义在于,看你站在哪个立场来分析。作为一个中学的办学者,应该站在国家立场看待这个问题,因此中学校长应该是本着为国家培养更多优质的、创新的、高尖端的人才办教育,即使教育要与国际化接轨,也要考虑到你所培养的学生将来能不能为国家的建设服务。我为什么这么说,可以看一组数据,据统计,近30年我国自费留学美国的学生获博士学位的有5.6万人,但回国的 不足5%。

另外,谈到教育国际化具体表现形式,不是“引进来”跟“走出去”这么简单。教育国际化的体现有三种:一是国际化办学的模式,也就是说“引进来”跟“走出去”;二是国际化办学的师资培养;三是形成国际化办学的理念,在教材选择上可以给学校一些自主选择权。这里必然涉及到课程设置的问题,课程设置是国家的纲,但是课程设置跟教育国际化不国际化之间并不是必然的矛盾关系。

教育要国际化,课程设置容易解决,但必须把握住一个关键问题——“出口”,也就是说你国际化的目的是什么。这里再三强调,基础教育最终目的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解放课程设置不等于可以乱来,每一个办学校长要有一个主线,要走国际化办学是要把国家的意志体现在课程中,所以这里提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做的是给学校在国际化办学方向上,对其课程设置有一个纲要性的指导要求。

现在中学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确实很广泛,但大多数学校在校内国际部。第二种是在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下与国外政府背景下的学校合作办学。这种形式目前广州还没有,上海已经有在做。据我所知,上海近3年会有很多学校去到美国等国家办学。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个学校,要思考的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模式,一方面可以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学生来中国上大学,毕业后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

西关外国语学校校长何冰:

“国际化”是手段不是目的

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是“引进来、走出去”。我觉得需要再追问一个问题是“引进来走出去,是为了什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第四十八条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其目的是“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以此来看,教育国际化是手段,不是目的。这是目前基础教育要在教育国际化潮流中必须把握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

既然是手段,其形式肯定是“引进来,走出去”,由此学校办学目标设置、办学特色的培育才能有抓手。以西关外国语学校为例,学校定位“外国语”特色学校,所以就要去做一些国际交流合作,给学生创造一些平台。通过常态化的交流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通过教学交流,如请国外学校的教师、专家到学校,进行教育思想、课堂教学、教学管理等的交流,从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文化,改善不足之处,发扬我们的优势;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西方人与西方文化。

总的来说,对于基础教育管理者而言,西方教育有其优势,中国传统教育也有优势。运不运用“国际化”手段,都要明确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怎么样把西方教育的精华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在此过程中我们试图寻求一种结合点,让我们的基础教育更适合时代的要求。

广州市第21中学校长关耀强:

“本土化”也是一种国际化

不管是留学潮,还是现在所看到的中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象,在我看来,这只是目前中学教育领域的一个现象,但不是中学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目标。分析教育国际化这个现象要搞清楚以下几点:

一是留学潮和中学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加强,说明我国经济形势好了,人民富裕了,教育的选择力量就增强了。国内教育有其优点,但是不可避免有其教育弊端。以广州为例,人太多,优质学位依然供不应求。而国外教育与中国教育很大的区别在于,其教育资源丰富、非常个性化。在国内只有通过高考才可以进入到大学,而国外院校录取学生的方式不一样,学生具备某一方面的特长,有一个不太差的文化基础就可进入到所选的学校学习。

二是国际化教育是未来学生教育的多一项的选择,但不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

三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实施的新课程教学(广东2004年开始实施,全国推广约在2007年开始),其形式内容就是参照北欧(芬兰)、英国、德国、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进行创编的,新课程的设计已经把国外很好的、优势的东西转化到国内,本土化了,从这方面来说新课程与旧课程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最后,坚持自己的本土化,本身也是一种国际化。综观全球,哪国的教育没有国际性?教育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坚持自己的特色,就不愁没有国际性了。我们做的是国民教育,考虑的是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服务的事情。 

Tags:广东,教育界,热议,教育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