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学期的开学,一些在京沪等城市就读的非户籍中学生,为了未来的高考陆续离开所就读的学校,回户籍所在地就读。近日,湖北在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了“异地高考”的措施,这一破冰之举能否对异地高考在全国的推开有所促进。为此,本网记者专访了长期关注教育改革的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先生。 记者:关于异地高考问题,已讨论多年。目前,随着人口更多的涌向城市,需要在异地高考的学生群体在数量上逐渐增加。为了高考,正在形成一个新的“被留守”群体,这个群体的日益增大,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熊丙奇:这个群体会带来以下问题:一是受教育者本身的成长问题,近年来的调查显示,留守学生中的问题少年比例远高于其他群体,他们由于缺少家庭教育,且抱有对社会的负面情绪,在不良因素的激发下,很容易自暴自弃;二是他们所在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在城市读到初中,为了中考、高考回到户籍所在地,这造成父母与孩子的隔离,引发各种家庭问题;三是每个公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应该在任何地方接受教育、参加升学考试,而现实却在进行“反教育”,即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是没有保障的,这怎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公民呢? 记者:今年两会上,教育部长表示,正在研究异地高考问题,但没有具体时间表,据你观察,悲观的预计会是多长时间? 熊丙奇:解决异地高考,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国家层面能否拿出方案,如果只是交给地方出台方案,那么,异地高考问题很难解决,而很可能做一些不痛不痒的技术层面文章,比如异地借考等;二是能否推进整体的高考改革,如果能把解决异地高考与推进高考改革结合起来,是可以看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的。这两方面,比时间表更重要。 记者:日前湖北推出的高考改革征求意见方案中,提出了异地高考的措施,是否会对“异地高考”在全国的推行,尤其是在京沪等人口流入地推行,有所推动? 熊丙奇:湖北推出的“异地高考”方案,对全国推行异地高考的推定作用不大,因为湖北本是人口流出多于人口流入,且高考竞争十分激烈的地区——高考升学率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推出“异地高考方案”,进一步提醒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一方面,不能寄望在二三线城市、地区积累经验,这些地区的高考升学形式与发达地区、大城市大不同,而必须直面“异地高考”矛盾最突出、最集中的地区。另一方面,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本质是调整高考利益格局——湖北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所涉利益并不突出——为此,必须在利益格局的重构上做文章。 记者:在“异地高考”方面,上海允许10类非上海户籍考生可以在上海市参加全国高考,相较北京有所突破。这两个城市资源禀赋大致相同,所面临的问题相似,上海之所以能走在前面的原因是什么?据你了解,上海下一步还会有哪些措施? 熊丙奇:上海的“异地高考”,只是把“户籍+学籍”高考报名制度,放宽为“户籍(或居住证)+学籍”的高考报名制度,从本质上说,还不是“异地高考”。真正的异地高考是将户籍、居住证与高考报名脱钩,实行基于学籍的高考报名、录取制度。上海推行这样的措施,主要与上海实行户籍改革有关,当然,从异地高考推进的步骤看,应先有“户籍+学籍”双证报考,放宽到“户籍(居住证)+学籍报考”,最后发展到学籍报考。 Tags:熊丙奇,解决,异地高考,利益,格局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