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深化改革科学发展 夯实基础办好教育

日期:2011-1-27 10:07 阅读:
       青海教育“十一五”回顾 “十二五”展望青海新闻网讯 教育乃公平之基,教育乃民生之首,教育乃人性之灯塔,教育乃文明之薪火。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进入新时期,教育对于科学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意义日益显现。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198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1993年,中央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201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会议同时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青海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2010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新世纪第一个全省教育大会,全面安排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骆惠宁发表重要讲话。省委、省政府印发了《青海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未来10年青海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全省教育大会之后,岁末年初之际,青海省教育将如何按照省委省政府“解决突出问题,缩小发展差距,深化教育改革,打造若干亮点”的总体要求既富有创意又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呢?我们几家媒体进行了联合采访。

  “十一五”回眸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按照“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使全省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跨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扶持民办教育,重视发展民族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省教育事业呈现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的喜人局面,教育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青海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是领导重视。各地党委、政府及各级领导的重视,为加快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特别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书记强卫经常深入各级各类学校调查研究,做出重要指示;并数次亲自深入高校作报告,引起强烈反响。省长骆惠宁高度关注教育工作,多次到教育部门和学校调研,针对解决突出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做出安排部署。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党政一把手的关心,青海省发展改革、财政、城乡建设、编制、人事社保、交通、国家开发银行、卫生等有关部门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在各项规划中优先谋划教育发展、在财政分配中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在资源配置中优先满足教育需求。种种情况表明,青海各地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教育工作制度,积极争创教育强州(市、地)、强县(市、区)、强乡(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对科教兴省、兴州、兴县的认识逐步深化,全省上下基本形成了共演“教育大合唱”的浓厚氛围。

  青海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是规划先行。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动制定全省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工作,基本做到了每一所学校都有一个完整的规划,深化了对教育省情的认识,强化了对教育工作规律的把握,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防止了随意性、盲目性,保证了教育发展的思路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效果更加明显。全省抓住国家支持藏区发展以及扩大内需等各种历史机遇,积极争取重点建设项目和财政资金,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解决了一些教育上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十一五”期间,累计争取到各级各类教育专项投资67.62亿元,比“十五”增长2.3倍,其中基础教育投入32.98亿元,职业教育投入54896万元,高等教育投入29.15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加172.8%、482%、83.99%。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两基”攻坚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暨校舍安全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教师周转房建设等各类教育项目的实施,成为青海省有史以来投资最多、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效果最明显、群众最满意的重要时期,为加快教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教育总投资达78.58亿元,占当年全省GDP的6.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2005年的28.73亿元,占GDP的4.54%分别增加49.85亿元,提高2.19个百分点。

  青海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一条主要途径是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基础教育方面,“十一五”期间,围绕破解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规模小、布点散、效益差、质量低等深层次矛盾,青海省在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进行了优化学校布局结构试点,推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历史性跨越。职业技术教育方面,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扩大规模、设置专业、提高质量、培养人才,有效增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机和活力。高等教育方面,响亮地提出在服务经济社会上“有特色、上水平、贡献大”的口号。坚持走“招生跟着就业走、办学跟着市场走”,“办学围绕社会需求转、教师围绕学生成才转”的办学新思路。民族教育方面,加强异地办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少数民族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创造条件。思政建设方面,深入开展祖国意识、法治意识、民族团结意识教育和感恩励志报国教育等活动,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使省情教育扎实、深入、有效,初步形成了具有青海特点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青海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坚持教育资源向农牧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2006年开始实施全省农牧区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两基”攻坚县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计划”、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聘教师计划”等,共招聘4671名特岗教师,选派2490名本专科师范生顶岗支教,聘请524名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职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有效缓解了农牧区中小学和职校师资紧缺问题。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和农牧区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五年国家累计补助资金22.07亿元,教育资源向困难群体倾斜,建立健全了资助政策体系。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农牧区学生全部免除书本费;大幅度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非寄宿贫困学生助学金补助标准和学校公用经费标准;设立了全省中小学取暖专项资金,受益学生达75万人,覆盖全省城乡。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在校一、二年级贫困生资助面达到90%以上;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全面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占全省高校学生45%左右的贫困生得到了不同形式的资助。

  “十一五”期间,青海教育事业保持了快速发展和健康发展。省教育厅负责同志指出,2010年青海教育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部门各单位的配合支持,得意于全省教育系统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这是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必须协调各方,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奏“教育大合唱”,这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必须不断深化对教育省情的认识,解放思想,按教育规律办事,这是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特点,干出亮点,以不断扩大教育资源和深化教育改革作为解决教育突出问题和矛盾的主要途径,这是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的关键所在;必须团结干事、激情干事、踏实干事,“人一之,我十之”,这是未富兴教的教育省情背景下力促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不二抉择;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问题。

  全省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有效开展教育监察,加强纠风工作,重视信访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教育纪检工作注重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加强教育收费管理,杜绝了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加大高校干部队伍建设和校务公开。按照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加大招生制度改革,大力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推行本科录取复征志愿、大专平行志愿,取消点招计划、实行网上阅卷等,确保了招生考试的安全、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社会关注的“热点”不热,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截至目前,全省38个县(市、区、行委)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4%,青壮年非文盲达到97%以上。曲麻莱等8个“两基”攻坚县已通过省级验收。全省义务教育实现了全面普及的新跨越。职业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由2005年的1.55万人增加到3.27万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达到47.52∶52.48,占高中阶段总规模的近半数,毕业生初次或一次性就业率连续5年达到95%以上,实现了"招生好、质量好、就业好"的目标。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在校生规模由2005年的4.88万人增加到2010年6.21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7.4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青海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建设行列,青海民族大学实现更名,青海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五年间全省高校建设博士点2个、硕士点66个,建设重点实验室2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开设本科专业131个、高职专业86个,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民族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全省专设民族中小学1046所,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56.06万人,少数民族在校生总数比2005年增加了15.33万人,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超过民族人口比例。

  还是让数字说话

  “教育大合唱”使我省教育的发展步伐得以快速发展。

  基础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先后有16个县实现“两基”目标并获教育部批准,到2009年,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4%,比2005年提高7.2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最后8个县“两基”通过省级验收,待国家复核批准后,全省“两基”覆盖率将达到100%。随着全省“两基”目标的实现,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延伸,到2010年末,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07715人,比2005年增加7204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05年增加18.6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在园幼儿达到111950人,比2005年增加29392人。

  职业教育实现历史性进步――“十一五”期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增幅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在校生规模也逐年递增,招生由2005年的15531人增加到2010年的32738人,在校生由2005年的30241人增加到2010年的79105人。与2005年相比,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及在校生的比例分别由29.2%和23%上升为47.5%和42.3%,初步改变了全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不均衡的局面,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职普比趋于协调与合理,提前一年完成了"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7.2万人"的目标。

  民族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十一五”期间,民族教育始终是青海教育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多方努力,民族教育在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和改进“双语”教学,实现“两基”等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

  全省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在校生数量大幅度提高,全省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78%,民族自治州、县适龄儿童入学率从2005年的94.02%上升到了现在的99.38%。此外,教学条件最为艰苦、师资力量最为薄弱的玉树、果洛、黄南三个藏族自治州适龄儿童入学率也从2005年的91.89%提高到2010年的98.62%。

  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发展――“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历史上高等教育发展最快、取得成绩最为显著的时期。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被列入国家“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设博士点2个、硕士点66个。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进一步提升,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省“十一五”期间共培养本专科生(含研究生)75697人,比"十五"期间增加了25873人,增长了51.92%。截至2010年,在校生规模已达62100人,比“十五”末增加了12588人,增长了25.42%。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44994人,比"十五"末增加了12241人,增长了37.3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42%,比“十五”末提高了6.26个百分点。

  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青海的重要目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国家关注支持教育的现实机遇,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主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加快布局结构调整,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06以来,全省基础教育基本建设总投资达32.98亿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0.6亿元,省级财政投入12.38亿元。先后实施了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未“普九”9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累计改扩建项目学校1189所,建设面积222.26万平方米。教育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牧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为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显著加强――“十一五”期间,我省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6年至2010年,全省45个县(区、行委)共聘用特设岗位教师4671名。小学、初中教师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别占75%和94%,特岗教师已占到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1%。特岗教师学历层次高、富有朝气,改善了农牧区教师队伍学历、学科、年龄结构,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09年秋季启动实施了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计划,共向青南10县派出2490名本专科师范生参加顶岗支教实习,有效缓解了“两基”攻坚地区教师紧缺状况。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特聘计划,聘请524名特聘教师;启动实施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见习岗计划,改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紧缺现状。高校实施了“昆仑学者计划”、“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

  通过实施"国培计划"和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共培训教师37426人次,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1000多人次。仅2010年就安排培训资金1400万元,培训教师22995人次,培训经费和培训人数超过“十一五”前4年的总和。同时,州(地、市)、县、校分级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实现了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到2009年底,全省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58%、98.24%、84.22%,分别比“十五”末提高1.27、2.38和11.38个百分点。

  贫困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省把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作为当前形势下解决民生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来抓。2006年启动了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2007年开始青海省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全省90%的中职学生享受国家资助金,累积发放金额17465万元,受助学生23.3万人次。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受助学生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总数的25%,受助总人数为4.46万人,累积下拨金额为4456.8万元;

  2008年,全省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取暖补助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中小学学杂费政策。农牧民和城市居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为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和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奠定了基础。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受助学生为城市在校生的15%,受助总人数970人,金额97万元。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被正式纳入到贫困生资助体系当中,全省有30%的普通高中学生享受助学金,人均1500元/年,资助金额2425.1万元。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

  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十一五”期间,我省健全学生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重点加强和改进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明显增强;坚持解决学生关心的突出问题,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明显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按照省委主要领导要求,大力开展省情教育,印发了《大美青海―青海省情教育读本》系列教材,动员青少年学生自觉深入地学习青海省情知识,全面了解青海,认识青海,勤奋学习,健康成才。目前,省情教育已成为青海省青少年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和一大亮点。截至目前,全省高校共有学生党员5687人,2010年新发展学生党员3101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854人;全省大学生中申请入党的比例由2004年的21%增加到2010年的47.87%,大学生中的党员比例由2004年的5%左右提高为目前的11.39%。

  “十二五”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奠定基础、至关重要的五年。今年9月,青海省教育规划纲要在描绘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的同时,确定了到2015年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即力争到2012年,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基本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解决农牧区教师周转房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全省教育发展总体达到西部平均水平。目前,省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青海省“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总体考虑是,立足基本省情,借鉴先进经验,紧密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根本,把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把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作为保障,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缩小发展差距,加大改革力度,打造若干亮点”,促进教育更好地服务“四个发展”、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青海教育人不懈的追求。为了这个目标,他们衣带渐宽终不悔,因为他们深知,在他们的身上,肩负着父老乡亲的期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Tags: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