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关于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日期:2009-11-10 10:15 阅读:

   [论文摘要]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主体性发挥的失衡、肤浅、异化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师生双方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澄清和增强,主体能力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主体人格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发扬人的主体性。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是当前教育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 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新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独霸”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少了,出现了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的繁荣景象。但我们冷静审视即可发现,在这“繁荣”的背后,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存在着失衡、肤浅、异化等问题。

  l 主体性发挥失衡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是鲜活灵动的生命个体,每一个生命个体都需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因而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应是一个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主体性的发挥还存在着不平衡状况。

  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性发挥的不平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的主体性极度膨胀,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总希望学生能正确而迅速地回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且一旦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回答到点子上,教师就马上结束本次提问,转而组织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大部分教师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轨道进行课堂教学,假若学生提出一些偏离轨道的问题,一些课堂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就不顾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行将课堂活动纳入预定轨道。

  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的主体性极度膨胀,教师的主体性受到抑制,其结果仍然是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很好地发挥。素质教育及新一轮课程改革都对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作了批判,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但是,许多教师不明白“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真正含义,不明白自己在新的课程实施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课堂成了儿童俱乐部,教师自己成了观众、听众。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而且使教师在无所适从中压抑了自己的主体性。另外还发现,在有的新课改实验区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善于及时、动态地质疑,学会了及时补充与评价,而教师却没有能力去组织、引导和调控,课堂教学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学生与学生之间主体性发挥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少数思维活跃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而思维不活跃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停滞在原有的水平上,甚至受到抑制、事实上,能迅速接受由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课堂教学转轨的只限于少数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传媒信息、个性特征、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还需要一个过程。

  2 主体性发挥肤浅

  首先,表现在重视认知目标实现,轻视思维训练和思维品质培养。在目前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中,认知目标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较低层次,但是在教师和学生眼中,它处于显性位置,而思维目标处于隐性位置。课堂中存在思维训练简单化的现象,教师很少给学生预留思维的时空,很少创设让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很少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入研究。教师在实现认知目标时常用观察、分析、比较这些方法,特别是注重对概念、理论的分析、比较,因为它们对认识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有独特的作用。相比之下,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方法,它们对于认识一般的、抽象的事物有独特的作用,但在注重认知目标达成的课堂中很难派上用场,因而教师往往被忽视。但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更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新性和批判性。

  其次,表现在许多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甚微或流于形式。有的合作操之过急,教师一提出问题,就马上要求学生合作。由于没有经过思考,学生的想法不多,课堂气氛不好,影响效果;有的合作次数过多,频繁的讨论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有的合作时间不充裕,学生刚进入角色,教师便说停止,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展开;有的提出的问题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的组织与管理不当,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不能统一;有的教师对小组探究的启发和引导跟不上,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再次,表现在学生的过程性体验与情感性体验缺失;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始俯下身倾听学生的声音,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学生生活世界和学生成长需要3方面的沟通,也就是力求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为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可能。但是,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有所发现乃至创造性发现,往往思考得不够,成功得不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到“教师有情学生无情”、“演员笑观众不笑”的尴尬教学情境,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演说”,而讲台下学生却无动于衷,激而不发,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我们也常见到课堂上因学生回答问题有偏差或受意外因素刺激而引起情感勃发,而教师却无动于衷。教师不善于保护学生的热情,反而以实现教学目标、维护课堂秩序为由扑灭学生激情的火花,造成师生情感的不和谐、共鸣少。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的主体性很难充分发挥。 

 

  3 主体性发挥异化

  目前课堂教学中许多看来热闹的场景实则是有悖于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的,主体性的发挥有异化的味道。

  主体性发挥的异化首先表现为将启发式教学演变成一种“满堂问”、一部分教师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存在着误解,将启发式教学简单地等同于提问题,认为只要自己提出了问题,学生就会受到启发,就会主动思考,就会活跃课堂气氛。于是,教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连续提问,而学生却无暇顾及、无暇思考。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反而还会压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自己也只是机械地循着预先的设计进行教学而已。

  其次,表现为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割裂,唯多媒体课件至上。随着多媒体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课件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信息于一体,图文并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改善教学效果。但是,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几乎要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用课件来完成。甚至误以为,教学课件用得越多,教学效率就越高。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的确很浓,积极性也高,但事实上,这样的课堂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学生的无意注意过多,许多学生只记住了有趣的方面,而忽视了知识性强但“无趣”的重要内容。教师忙着不断的切换幻灯片,无暇顾及学生的反应,而学生在不断欣赏制作精美的课件时,无暇进行积极思维,师生的主体性就迷失在对多媒体课件的盲目崇拜中。

  最后,表现在所整合的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有偏差。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以往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力图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沟通。在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在努力地挖掘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拟造生活情景。如,一位教师在讲多位数乘法时,课一开始,先出示几种蔬菜的价格,菠菜每斤1.235元,青菜每斤0.765元……然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编应用题。教师为了引出多位数乘法,从数学角度出发,创设了一个“虚假’的菜价和数量。试想如今的菜市场,真有这样的价格吗?教学实践中,像这样为了教学需要而人为拟造生活情景的例子很多。这样的教学非但不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反而会培养出脱离生活实际的书呆子。

  二 对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存在问题的一些建议

  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固然有许多诸如在我国这种特定的传统文化下形成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以及现实中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状况等外部因素。但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不高或者存在偏差、主体能力不强、主体人格不完善这些内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笔者就解决目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l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澄清和增强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主体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教师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于其主体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针对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需要澄清和增强的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是全体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诚心诚意地将全体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身发展的主体,真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学生也要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这种主体性的发挥不仅仅是指少数思维活跃的学生,而是指全体学生,特别是那些思维不甚活跃的学生,要尽自己所能地抓住时机,在课堂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其次,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全面地发展,真正领悟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的不可分割性。只偏重于认知目标的实现,而忽视思维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有失偏颇的,忽视学生的过程性体验、情感性体验也是不正确的。 

 

  再次,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包括教师自身。教师不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而是和学生一道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在创设课堂情境,提出有弹性的问题,对课堂上出现的信息资源准确地捕捉、及时地点拨,将课堂教学引向高潮等方面,都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课堂也是教师自身主动发展的场所。

  最后,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形式的选用、教学内容的采用是为了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发挥,在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师生还能够再生发出一些新的灵动的生成性内容。

  教学目标的实现、师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先进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能将教师从大量的板书中解放出来,使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状况,也有助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但是,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如果教学手段的使用有碍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碍于师生主体性的发挥,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教学目标不仅有全面性,还有层次性,因此,它要求恰当的、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的实现,师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助于师生主体性的发挥。但是,为启发而启发,启而不发;为合作而合作,合而不做,就只会流于形式,收不到成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师生主体性更好的发挥,为了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因此教师在采用教学形式时,一定要考虑到该不该用、何时用,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有没有成效等。

  教学目标的实现,师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教学内容作为载体。教材上的内容,是一种处于静态的死的知识,必须经过教师的创造性加工,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成为一种动态的活的资源。这种动态的活的资源,有助于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用虚拟的现实情境来活化教材内容,将虚假的情景引入到课堂中来,则会得不偿失。教师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只是一种扭曲的发挥,不能解决现实问题,长此以往,会造成课堂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离。因而,教师在整合课程内容时要注重其真实性,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2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总结和积累,主体能力的形成是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和学生刻苦学习的成果。教师主体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育规律的掌握以及教学能力的锻炼,离不开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离不开教师自己的不断反思、不断尝试及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学生主体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方法的不断掌握以及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也离不开教师的关心、热爱、信任和期望。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需要通过解决教学形式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发展和提高。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并让学生在该情境中有一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建构;要考虑问题的适宜性,把那些需发挥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要考虑合作的适时性,考虑如何组建学生小组,分配成员任务,及时地给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等等。不断地探索、反思、总结,教师的主体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同样,学生要掌握提问题的方法、提高提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合作的技巧和精神,使自己的主体能力得到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需通过解决教学手段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提高与发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重点、教学目的,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流程,用适合于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法,制作教学课件,有效地组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探求、创造,主体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因能够更高效的学习、思考,主体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需通过解决课程内容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发展和提高。教师和学生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就需要走进生活。教师要努力利用、开发好各种信息资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心理规律,结合教材的内容,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教学的育人价值。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教师就要准确地判断,及时地捕捉时机,推动教学向着更深层次的多向互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学习、领悟、探索、创新,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他们的主体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3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人格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主体人格指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和独特个性品质。人的主体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催化剂和激素。如果没有主体人格的推动、激活和引发,主体即使有再大的主体能力,也难以发挥出来。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诸如情感性体验缺失等问题,主要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人格不够完善有关。因此,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人格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塑造和完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主体人格的进一步塑造和完善的有效途径是互动。主体人格是在积极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不断地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依恋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成功需要,学生就会更加尊重教师和理解教师,师生在情感上就会相互支持、反馈和接纳。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他们的主体人格也会不断地完善和丰满。

Tags:关于,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