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方法探索

日期:2009-10-15 10:25 阅读:

        摘  要:大力发展中小学教师 教育 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当前,全国及各地在中小学教师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师范生职前培养及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突出的矛盾和明显的问题,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本文试从管理者的视角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和方法探索进行反思,并努力寻求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和政府的责任。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中小学教师教育已经被摆在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核心战略地位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要提倡和推行“教育家办学”。这为大力发展中小学教师教育、全面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面临新的 历史 机遇和发展形势,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的路径和方法选择更是当务之急。 
  一、改革教师教育管理体制 
  1.强化各级政府责任。随着执政能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教师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其主要责任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加强政策导向,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尤其是 农村 任教;落实教师教育经费,形成良性的教师培训成本补偿机制和投入机制;对基地建设、资源开发、教师培训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直接给予经费支持;加强培训监管,制定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条件、课程和质量标准,并建立检查、监督机制。 
  2.理顺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部门设置,调整并明确人事处、师范处、成职教处、基教处、高教处、宣教处等涉及教师教育的相关部门职责,将教师教育工作统一归口到一个部门管理,认真解决目前多数地方仍然存在的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的问题。 
  3.理顺培训管理体制。建立省级中小学教师教育中心,强化其统筹规划、协调管理、业务指导的工作职能。同时,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县级教师进修院校、中等师范学校、教科研所室、电大工作站、电教教仪(馆)站、成人教育培训中心的整合工作。对尚未合并的县级机构,应做到职责分明,改变目前各自为阵、重复培训、相互推诿的培训管理体制。 
  二、改革教师教育运行机制 
  1.加强规范化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和法制化建设。根据《教师法》及相关 法律 法规,制定具有本土特点的《教师教育条例》、建立和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 考试 和定期认定制度、教师终身教育制度、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制度、课程鉴定制度、质量评估制度以及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 
  2.建立责任与督导机制。第一,教师教育实行政府分级负责,宏观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并组织实施。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学校评价并作为关键指标。第二,教师教育督导评估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建立五年为周期的教师教育机构资质再认证和教师教育质量水平等级评估制。成立教师教育质量鉴定委员会,由政府授权对教师教育机构、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质量等进行评估认定;在对举办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将教师教育作为核心指标;建立教师教育信息发布和督导评估结果公布制度;加强中小学校和社会对教师教育的监督。 
  3.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首先,实行教师教育经费来源以政府经常性财政支出预算与教师教育事业专项经费为主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探索教师教育助学贷款补助、专业奖励、在职补偿等投入方式,通过经费投入引导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经费不足部分由省级财政,国家重点扶持县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其次,教师培养经费的投入要保持师范专业学生人均拨款数高于其他专业。再次,鼓励社会机构设立教师教育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学习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弱势群体参加继续教育。 
  4.建立质量评价保障机制。一是制定教师教育标准体系,促进教师教育规范化发展。制定《教师标准》,规定中小学教师学历、素质、能力和水平要求,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基本条件和依据。制定《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对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等提出要求。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功能、任务、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要求等提出要求,作为教师教育机构课程质量鉴定基本依据。制定《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对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二是鼓励和支持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办学、资源共享、课程开发、信息交流,区域联合,促进教师教育机构协同发展。加强教师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派中青年教师教育专家学者出国学习和交流;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的教师教育项目合作。

 
 

 三、改革中高等师范 教育 
  1.提高中等师范学校办学质量。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尚未撤并的中等师范学校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努力为贫困地区 农村 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提供专任师资。 
  2.实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有机衔接;构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加强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建立师范生半年实习期制度。 
  3.构建多元化的教师教育体系。鼓励其它非师范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水平的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工作,或与师范院校联合、合作办学;鼓励教学研究部门、远程教育机构参与教师教育工作。 
  4.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改变师范毕业生直接从毕业学校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做法,明确规定师范生毕业后,先只能取得临时资格证书,经过两年教育实践,再通过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正式的教师资格证书。 
  四、改革教师继续教育管理 
  1.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一是建设种类齐全的省级培训基地。重点建设好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基地、中职教师省级培训基地、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幼儿教师省级培训基地和特殊教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二是建设好县级教师培训基地。三是建设一批乡镇片区为主的校本研修基地。 
  2.加强教师教育资源建设。一是整合全省的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并尽快将这些资源集结起来,建立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二是加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组织专家开发一批适合当地教育实际的教师教育学科课程,其范围可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覆盖整个的教师教育课程。三是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招标或竞标的方式从全国范围遴选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各地、各校和各种联合体提供自己最优的资源参与投标,然后组织专家委员会对提供的资源进行评审,从中选出最优质的资源进入资源库。四是教师教育资源库的优质资源应免费上传在互联网上,向所有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无偿提供,让所有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学习、借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 改革教师培训模式。一是扩大基层教师的培训受益面。目前来说骨干教师的培训机会较多,但总体上培训的受益面较小,少部分人在反复地接受培训,而真正最需要接受培训的是绝大多数在第一线默默无闻的不受人关注的普通教师;二是引入培训竞争机制。建立继续教育培训的市场机制。现行的政策是上级部门指定培训地点和培训内容,学校和教师没有选择的权利,这种行政上的垄断带来的是工作的低效和部分教师的抵触。三是打破区域限制。可在城市地区首先打破教师培训的区域限制,不同区域的教师可以自主参加另一区域组织的教师培训,区域之间可以互认学分,从而推进教师培训的快速 发展 。四是建立“菜单式”的培训方式,包括培训机构制作培训菜单,学员点选培训项目,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等。五是建立分级培训模式。省、地、县分别组织实施高、中、初级职称的教师培训,改变强势培训机构“一刀切”的传统模式。 
  4.建立教师培训的帮扶机制。深入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作,使优质资源辐射到贫困和农村地区,逐步实现教师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Tags:小学教师,教育改革,路径,选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