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论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日期:2009-5-18 10:49 阅读: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率严重偏低,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次序和培养目标的贯彻落实,从学历层次,高职收费,录取批次,专业设置,学校自身建设,招生宣传虚假,毕业生出路以及高中学校升学率计算方式、学生诚信教育等方面寻找原因;并从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等几方面探讨解决高职新生报到率偏低的问题,力求客观、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形势一年比一年好,2006年许多高职院校第一志愿报考考生与计划比达2:1甚至3:1。但开学后新生报到率却差别较大,一些知名度高、地理位置优越、办学规模大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高职报到率较高,报到率达到90%以上;一些规模小、地理位置偏远、知名度低的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报到率较低,报到率仅60-70%,一些学校甚至不足50%。 
  以山东某地方性公办高职院校为例,2005年普通高职报到率为70%,对口高职报到率为81%;2006年普通高职报到率为68%,对口高职报到率为81%。这显示05、06年新生报到率基本持平,对口高职报到率稍高。06年因无故不报到被学校退挡的考生近800人,在山东几十所高职院校中,该院报到率占中等水平。因报到率低,学生又不转专业,该院出现一个班级12名学生的现象,学校也只得配备一整套师资和教学设备,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一、高职生报到率偏低的原因 
   
  (一)高职(专科)“终结式”学历教育层次缺乏吸引力 
  尽管国家及职业院校都加大了舆论宣传力度,但高职生“低人一等”的思想依然存在,学生和家长认为是高级技工或职业高中,不是传统大学教育(传统大学教育既本科教育),加之社会对学历透支式需求,使得部分考生放弃高职。 
  (二)高职收费、招生计划、宣传、录取时间因素 
  1.高职收费标准相对偏高,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难以承受 
  山东物价局、财政厅规定,高职学费标准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5000元。多数高校都是最高标准收费,加上住宿费、教材费、生活费,一名学生一年大概一万元左右。山东70%以上的考生来自农村,相当一部分考生不仅学费无法承受,连生活费也没有着落。 
  2.专业计划不能满足需求 
  考生对学校、专业缺乏全面了解,志愿报考存在扎堆现象,若报考第一专业志愿不能如愿,在转专业不能实现后,部分考生不再报到。 
  3.高职招生录取时间晚,考生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已经择校回读 
  05年开始山东将专科院校高职录取统一放在专科二批,公办民办高校一批,考生觉得高职“含金量”不高。一些考生由于种种原因(通讯地址填写所在学校,某些学校教师从自身利益出发,故意不将录取通知书及时传达到考生),接到通知晚或接不到;或被班主任劝导放弃,回读再考。受部分招生学校利益驱动,班主任代替学生填报志愿;也有家长强迫考生报考某学校,考生志向没真正体现出来,也造成考生报到率低。 
  4.招生宣传内容虚假,通知书满天飞,毁坏学校形象 
  个别院校违反国家和省招生宣传规定,不择手段,广告内容虚假:说学校几千亩地,师资一流,实验设施、实训条件领先,就业100%等,水分极大,而学生、家长一到学校了解情况,往往大失所望。部分学校通过一些渠道掌握考生信息,多方与考生及家长联系,甚至到考生家里拉人,出现过多个学校招生人员反复家访一个考生的事。学校热情过度,反使考生产生疑虑。 
  为争抢生源,在没有办理完录取手续情况下,个别学校就提前下发录取通知书,学生已经正式上学,却没真正录取,而正式录取的学校却等不到学生。有些考生一人竟接到7、8份通知书,无所适从。 
  (三)学校自身因素 
  1.教育品牌 
  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累积的教育历史和学校知名度,缺乏有影响力的金字招牌,即教育品牌。一部分学校教育资源欠缺,占地少,学校硬件设施薄弱,建筑面积、人均用房不达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不高,办学特色不突出,专业优势不明显,缺少有影响的“名师名技”,在社会、学生、家长中没有号召力、吸引力。 
  2.地域原因 
  一些教育资源相对较好的学校,因为地域偏僻,没有地域优势和就业优势,考生虽被录取,因不是自己理想的地方,最终选择放弃。 
  (四)学生出路因素 
  1.学生就业出路受限 
  高校扩招,造成毕业生逐年增加,往往一个县市毕业生近千人,机关事业单位人满为患,新上企业又少,毕业生不愿去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去了单位也发不下工资,劳动人事部门安置困难较大。家长和学生感觉上学没用,这种情绪最终影响报到率。 
  2.专升本学生受歧视 
  少数本科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要求,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办学,往往将专升本学生与普通生混编班级,教学大纲、计划一样,不能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学生毕业后,被用人单位认为低普通本科学生一等,高职生升学意愿受到影响。 
  (五)高中学校与考生因素 
  1.高中学校高考升学率计算方式的问题 
  高考升学率仅计算升入本科或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数,升入专科学校的不计算在内,所以老师眼里,升入专科学校的学生是“赔钱货”。多数高中出台政策大力开办回读班,对不同分数段回读考生都有相应奖励或收费政策:接近本科分数线的考生回读除不收任何费用外,还奖励2000元,来年考上本科还要奖励老师;拉来一名低分学生奖励教师500元。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相当有吸引力。部分接近专科最低分数线的考生回读,这有自己缺乏清醒认识的因素,也有家长望子成龙、心有不甘的心理,交5千、8千元回读费,也不叫孩子委屈。教育作为投资的理念为大众接受,教育既然是一种投资,人们会根据成本投入、收益来分析教育价值,以更现实的眼光看待高等教育。 
  2.部分考生缺乏诚信意识 
  考生对自己第一、第二和“服从调剂”志愿缺乏责任意识,高校也缺乏制约手段。考生放弃录取结果的随意性、无责任感,使高校招生陷入困境。 
  总之,高职报到率低,既造成招生计划浪费,又使一批过分数线的考生上不了学,影响了高职院校招生次序,对整个高职教育都有负面影响。 
   
  二、对策 
   
  (一)抓住机遇、强化建设、加大宣传、树立品牌 
  1.在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参加并做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会议明确了今后几年职业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会议上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资100亿元用于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应充分领会这次会议精神,利用当前国家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形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找准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加大学科建设,提高办学层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教育质量,内练素质,外树形象。高职院校要积累实力,要靠质量生存,靠特色扬名,靠特色发展,要加大学校基本设施建设,美化校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学校影响,增加吸引力,这是提高高职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学生报到率的基础。 
  2.强化对高职品牌院校和知名教师的宣传,以名校培养名师,以名师带名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的运作模式应适应市场运行机制,采用市场化宣传模式,树立大宣传意识,强化对宣传重要性认识,对学校取得的成绩,及时选择合适媒体在社会上进行宣传,逐步扩大学校影响,树立教育品牌,获得社会和学生认可。只有这种宣传和影响扩大和深入,形成累积影响力,才会对考生报志愿和提高报到率产生实实在在的作用。 
  (二)提高学历层次、优化就业出路 
  1.完善职业教育学历层次 
  提高职业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博士教育阶段,我国台湾地区的第二国道(技术与职业教育)已经有研究生学位。“入世'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客观上要求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而不能仍停留在专科水平。现有专升本机制虽然为专科高职学生打开通往本科的一扇大门,教育部对这部分学生培养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结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我国高职应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今后我国应逐步完善普教与职教的双轨制,即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院;初中职高高职研发中心,将职业教育学历层次提高到研究生阶段。实行职业教育专科学历封顶模式,不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改变终结式学历层次现状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2.以就业为导向,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高职毕业生有专业理论基础,又重视动手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越来越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趋势一年比一年好。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广开就业门路,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桥梁,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解决毕业生出路,在社会上形成“高职学生好就业” 的影响,逐步改观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三)强化招生宣传和录取通知书管理 
  1.规范高职招生宣传,严格把关,防止虚假宣传 
  按照国家广告宣传有关规定,高校宣传内容应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审定。由于高职院校招生广告宣传采用媒体形式多样,时间跨度长,实际广告宣传审查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主管部门应持续强化对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招生宣传的管理,在权威媒体公布高校的实际情况,如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齐鲁晚报,使教师、学生、家长都能看到,这即节约成本又实际可行。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如学校的性质、占地、师资、实验设施、专升本、就业,招生专业、计划等情况及时公布,社会可以此与招生简章、学校上网公示内容认真比对,对存在的虚假内容,可以直接向有关部门反映。对每年各省招办印制的《招生报考指南》,可将学校相关内容单独编制成册,与《报考指南》同步发放,学生可以自愿购买。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可以依据公布内容进行动态核查,对存在问题的学校可以限期强令改正,对拒不改正的学校可以在报纸、网络公开声明,直至停止该校招生。在这类问题上,主管部门应严格把关、动态管理,这涉及此层次学校社会声誉,是大问题,决不能心慈手软。 
  2.规范录取通知书下发次序 
  对通知书满天飞的状况,建议由省招生主管部门统一印制通知书,统一编号,根据招生计划和补录情况下发通知书,并在有关网站进行公布。在具体执行上,进行必要的检查,防止仿照通知书现象的发生。在官方网站公布考生录取结果,便于考生查阅,目前农村学生查阅不便,最好使用电话查阅方式,但开通要快,收费要低。一旦出现乱发通知书问题,主管部门可在媒体公布,让这类学校爆光,并进行必要行政处罚(减少直至停止第二年招生)。 
  (四)建立志愿报考责任机制 
  1.对录取后无特殊原因不上学的考生,制定禁止高考规定。建立高考志愿约束机制,填报高考志愿是考生对高校的承诺,具有法律效力,考生要严肃对待,有志向就报考,否则就不填报志愿。一经录取,必须报到上学,否则主管部门应记入考生诚信档案,来年供高校参考,或取消今后高考资格,这样考生才能正视高考志愿填报。对填报 “服从调剂”志愿考生也是如此。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高校对未按时报到的学生,要认真负责,不能出现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现象。许多院校为对考生负责,也为提高入学率,采取一些措施,如通过电话与考生、家长联系,了解情况,充分动员;或到学生家里、回读学校去“游说”考生等,对提高报到率有一定的作用。 
  2.主管部门应规定,对高中升学率的统计,将升入专科学校学生数计算在内,记入教师成绩档案,降低教师拉考生回读的动力;同时督促高中教师教育低分考生,正视自己的成绩和潜力,正确选择。 
  (五)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考生责任感 
  “高考有法治”,要强化考生的法制观念,一些考生对高考志愿无所谓,无视应承担的责任,对学校没有责任意识,对由于自己被录取而挤掉另一考生的上学机会没有认识。因此应结合国家开展的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在高中和中职学生中强化诚信教育,尤其对高考生,教育他们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高考志愿慎重,一旦报考某校志愿,录取就应该上学,这是对高校和社会负责。诚信教育、法制教育不仅对考生,同时更应该对高中学校的领导、老师,使领导、教师以身作则,严于守法,招回读生应限于没有被高校录取的学生。 
  由权威部门对国家有关政策进行明确的解释,并通过新闻媒介传达到学校和学生本人,做到考生、家长人人皆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并认真履行。 
  高职教育在我国是新的教育领域,教育作为学生未来生活的投资逐渐为人们接受,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学生选择余地变大,自主性增强,加上高职院校之间的差异,学生录取不报到的情况也属正常,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间只有加强宣传和管理,找准问题的所在,对症下药,及时因应,对应得法,就会逐步解决问题,提高考生报到率。 

Tags: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率,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