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因素及调控策略

日期:2005-12-4 21:13 阅读:

            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因素及调控策略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关于数学教育的一份报告《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中提到:“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好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教育调查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那就是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自主学习对学好数学是多么重要。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数学学习观来看,其核心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定和充分肯定,增强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努力克服影响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数学学习中理想的主体应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状态,饱满、高昂的热情,独立、自主的精神,超越教师、教材和自我的意识(1)。但由于学生受年龄、认知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其所呈现的状态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距。正基于此,教师必须充分注意到学生在学习的各方面、特别是心理因素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并加以调节,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学习数学的责任。

1、数学学习中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1.1 从众心理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从众”习性是任何人天生就有的。作为学生群体,突出者毕竟是寥寥几人,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一般学生摄于心理、环境压力不愿主动展示自我是一种客观现象。“反正老师都要讲的,我听着就是了”成为大部分学生的主要学习心态。另外,由于有少数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尊严与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哪怕学生见解是有创见的,轻则不理,重则训斥,使得学生“师云亦云”,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进一步助长了“从众心理”在学生中的蔓延。

    1.2 崇尚权威

    数学课堂上 面对教师天衣无缝的漂亮解法,学生常常会发出由衷的赞美,同时也会产生自叹弗如的感叹,透露出一种无奈和自卑的心理。自古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秉承古训,许多教师偏偏存在一种错误理解和做法:那就是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显示“有本事”,因而在课前花费大量时间用以“包装”自己,而把探寻数学结论的思维过程“掩埋”,人为地舍弃数学教学中的精彩和精华部分,只重结论,有意、无意地在教学中展示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教师成了说一不二的权威,无形中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1.3 心向偏移

     一项调查显示:小学(56年级)、初中、高中分别有大约87%70%57%的学生能保持对数学的学习信心。很明显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数学的信心下降很快,明显发生“心向偏移”。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应归咎于数学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只重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数学理论,忽视数学应用;只重数学抽象思维,忽视判断、直觉、猜想和数学美;只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久而久之,数学学科对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被暴露的“一览无遗”,以致学生高中毕业后对数学的评价只有一个字:难!试想,有这样的评价和对数学学习的心态,学生又怎能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呢。

     1.4 追求严谨

    “数学的严谨性成为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华罗庚语)。从中学数学研究的方法上来看,包括观察、试验、演绎、归纳、综合、化归、合情推理、逆向思维和形式化、公理化方法,但最终结论必须建立在推理、论证的基础上。正因如此,数学教学就特殊地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学科负担”:数学是讲究严谨性的,没有把握的结论我不能讲。“追求严谨”成为学生的一种定势思维、一种特定的心理倾向,客观上拟制了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意识。

2  数学学习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2.1  挖掘知识内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

"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要对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 "。〔1〕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在教学中,笔者常用介绍数学背景、设置数学悬念、展示数学之美等途径,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譬如:原《立几》教材中推导球的体积公式,采用的是构造一个几何体(圆柱中间挖取一个圆锥),对比新教材中的证明:在半球内作出n个等高的内接圆柱,记体积分别为:V1V2V3......Vn......这时 V半球=lim(   )。然后教师介绍:老教材方法是使用了我国古代的数学成果(祖亘原理)推导完成的,其过程侧重于"建模"思想,新教材方法是近代数学的"产物",更侧重于推理和归纳。教材作此调整,一方面为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为教师简单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提供了知识背景,可能寥寥数语,即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数学发展史教育,同时,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数学、西方近代数学发展研究的兴趣,而且可以课后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等现代多媒体工具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求欲。

2.2  提供具体化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

教者对于每一节数学内容,要仔细思考教学目标,并加以准确定位,以期切合学生的接受实际,然后在课堂上积极和学生对话,对他们提出"你怎么知道?""为么这样?"的问题,把握学生对预定目标的每一个反应作为推动学生讨论的机会,促使学生相当活跃地参与学习。如对于"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一般定位于"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这显然不具有教学中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把目标细化为"通过自读获得等差数列的''表象''概念;通过讨论理解等差数列的函数实质;通过操作掌握等差数列概念的应用",围绕细化目标,设置诸如:

⑴已知数列的前4项,试写出该数列的第10项:

     3579  ......

     1/5- 1/5- 3/5-1...... 

     2+ 4+  6+  8+   .. ....                               (模仿型练习)

⑵已知数列{f(n)}:f(1)= -2   f(n)=f(n+1)-3 ,求f(2003)          (干扰型练习)

⑶已知等差数列{an}:a1= -12a10=20 a5                      (运用型练习)

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则教学目标易于得到落实。另外,平时要善于将目标教学与课外学生的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把课堂教学目标提前下放给学生或布置课后"研究目标",让学生分组讨论,研讨。

当然,实施目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加以调整,把目标教学与学生活动巧妙地结合一起,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即使是目标定得再好,也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选择操作方法。

2.3 着力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

如复习“圆台的中截面面积”问题,我设计了如下步骤:

①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较易)。

②将问题改为:截面分圆台的高的比(自上而下)为λ,求截面面积。(类比上法,可以完成)。

③调整求得的结果,能否便于记忆?(    =              与定比分点公式 

 x0  =                      比较,结构显然一致)

④要求学生课后思考:学过的知识中是否还有类似的结论?(趁热打铁!)

显然,以上类比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4 建构知识“探索点”,创设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

好教师应是“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应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如立几开篇,为尽快建构学生的空间概念,发给每生6根火柴棒,要求学生搭出尽可能多的等边三角形,学生讨论后会发现只有建立空间关系,才能搭出4个!构建知识“探索点”,一般在做好铺垫后,要尽量让学生用原有知识尝试解答新问题,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

2.5 引入课堂开放教学机制,扩大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空间

    开放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变“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为“师生互动、学生主体”的开放课堂教学,就会使原来紧张、呆板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如某次观摩课,授课内容是“等比数列”第一课时,授课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及准备的基础上,上课后即把学生分为甲、乙两组,首先请甲组选一代表上台讲解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其后由乙组同学提出疑问,甲组同学答疑;然后乙组代表讲评例题,甲组同学给与补充或订正,最后由教师从类比的思想方法出发,将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的相关内容作比较,提炼概括出知识要点。整堂课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通过一种外显型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建立表象思维的基础上有效转化为内在抽象思维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决不让部分人代替。对个别“学困生”还要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一旦他们有所收获,则其自信心就会逐步建立在自己的学习成绩之上,形成主动参与、“优厚回报”的良性循环。

 

21世纪的教育将变为“学习”,教育是能够变为学习的交流活动。学习者必然是主体,教师起到组织、指导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是互动的。〔2〕倡导、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将为数学学习注入崭新活力。

 

 

1  唐瑞芬等        《数学教学理论选讲》    2001       华师大出版社

2 《中国教育报》200214日“关注课程改革,处理好七个关系”

 

 

 

                                           

                                          

Tags: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