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教学反思

日期:2005-12-1 20:58 阅读:

苯酚性质的探究

一、课堂教学的原先设计

    苯酚与碱反应是苯酚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在备课时,计划在传授这一知识点后,有目的的补充一定量的练习,以便加以巩固这一重要内容,其中有一讨论题:如何对苯中混有的苯酚进行除去或分离。认为:学生通过讨论,定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将混合物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苯酚生成苯酚钠,溶于水,静止后分层,再用分液方法进行分离或去除,因为此方法的原理是苯酚性质之一,又刚学不久,想必学生一定会想到的,并能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积极讨论,希望尽快得出结论。学生的积极讨论也似乎已经有了较明确的答案,静候教师的提问。

二、出人意料的回答

    当要求学生回答时,学生的回答也确实在我的意料之中,说明本人还是对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估计。原打算将课堂教学计划进行下去,没有想到有学生继续举手,主观认为学生可能有什么问题不太明确,还需老师进行补充、解释或细讲。没有想到学生甲说:老师,苯酚是否能与金属钠反应?这问题原打算在稍后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此时学生自行提出这个问题,在这里也就顺水推舟,反问学生们,你们认为金属钠能否与苯酚反应,在学生们讨论后得出:苯酚中的酚羟基氢比水分子中的氢活泼,金属钠能与水反应,那么在一定条件下,金属钠一定可以和苯酚反应,放出氢气,并生成可溶于水的苯酚钠。严密的推理也使我兴奋不已。学生甲继续回答说:那么两者的分离或去除也可以用钠与苯酚进行反应后,根据苯酚钠盐的水溶性,对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分液操作,即可达到分离的目的。又有学生提出,是否可将反应后的混合液,直接进行蒸馏操作进行分离,蒸馏出苯以达到提纯的目的,讨论后学生一致认为:一定可行。因为钠盐的熔、沸点较高。对于学生的积极开拓精神,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方案的不断提出

    可能是受到了前面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启发,也可能此刻学生的思维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或受教师的表扬而兴奋异常。所以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案被不断的提出。

    学生乙说:既然苯与苯酚钠的混合液可以用蒸馏来分离或去除,那么是否苯与苯酚的混合液直接可以用此法进行分离?此方案的提出有学生反对,也有学生默认,反对的学生认为用蒸馏分离物质是有条件的,必须是被分离的物质相差较大的熔点,问题的提出,立即有学生开始在查阅资料,从课本上查得苯的熔点为80.4°C、苯酚的熔点为182°C,两者相差很大,所以学生一致认可这种方法。同时我也不失时机地肯定了学生的这种严谨的学习过程和作风。为了使学生加强印象,我还着重强调这是利用了两者的物理性质,而进行的分离操作。

    没有想到,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方案。学生丙认为:根据苯酚的物理性质,当苯酚与水混合时温度达70°C时两者相互溶解,且应与苯分层,可以通过分液进行分离,但有学生立即提出,过滤时由于冷却而使苯酚可能重新析出而又溶于苯中,这时学生丙思考后又问:老师,是否有趁热过滤这种操作。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学生一致认为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分离方法。

四、对于不够成熟的方法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其原因。

    为了能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又继续设问:是否还有好的分离方法呢?学生丁举手发言,也可以用溴水除去苯酚的操作(一定课前进行了预习工作),原因是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不溶于水而发生沉淀,再可以进行过滤操作提纯苯。学生丁的分析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许可,有许多学生因找不出错误原因而默认。对于这种常见的错误思维方法,一定要学生通过仔细分析,发现其错误的原因。于是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并提问:此操作是否有什么不妥之处?要求学生积极讨论。学生通过长时间的讨论和思考后,有学生开始怀疑和否定这种方法了。有学生认为用溴水来去除苯酚时,加入的溴水一定要恰到好处,量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否则是无法除尽或过量的溴水溶于苯中,造成了新的杂质;又有学生接着发言道:由于溴在苯中的溶解度较大,所以在除苯酚时,不存在溴水是否过量和不足量的问题,溴一定会溶解在苯中,此法绝对不能进行;言毕,又有学生提出,课本是说三溴苯酚不溶解于水,但并没有说不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再说三溴苯酚也一定能够溶解于有机物中,因为此物质属于卤代有机物。三位学生的相继发言,都极为精采,使全班学生感到确实有道理,这样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得到了正确的结论。

五、教学后思考

    1、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正确理解和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从辨证法的角度来看,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由此确立了双边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本身,教师的引导、启发只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学活动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主体的积极因素。课堂上积极实施和体现:教师设疑------学生解疑------教师提问------引导解疑------学生总结------教师概括的学习过程。

    2、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认真把握自己的角色,是一种值得研究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似乎容易做到,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认真对待,尤其是如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新形势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的素质所在,特别是对那些瞬时出现的机会,教师应在关键时刻,如何这些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的。

    3、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加以培养。特别课堂上无意中出现的机会更应充分把握,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促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它是生命的火花,是获得知识的源泉,一定要加以充分的利用,不能将其抹杀在摇篮中。

    4、教师的课堂教学,在知识的传授同时,必须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传授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尽管此堂课中没有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进度,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堂好课,因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展现。

 

Tags: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