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课堂教学中“主导”与“主体”最佳结合之探索

日期:2005-11-15 18:14 作者:未未 阅读:

课堂教学中“主导”与“主体”最佳结合之探索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怎么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最佳结合呢?本人曾进行过一些探索,有一些肤浅的认识,现抛砖于外,以期引玉。

一、             注重情感,激发兴趣,使师生心理活动最佳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实现教与学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融洽,教学中的“情”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热爱教师。这样,师生之间不仅产生了情感上的默契和共鸣,而且在追求真理上也会积极配合,乃至步调一致。其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唤起学生心理活动与教师心理活动最佳结合的又一重要诱因。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确实,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使他产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形成一种心理倾向,动员他们用处快报全部智慧和精力去打开知识的宝库,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今年,我到新校,在设计第一堂数学课时,考虑到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的重要性而又不作空洞说教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泛泛之谈,就设计了一场辩论赛。正反双方分别为“世上事物都离不开数学”和“世上事物不一定都离不开数学”,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辩。通过唇枪舌战,使大家明白数学运用之广泛,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认真学好数学,可以培养我们对事物较强的判断能力,解决、分析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在今后的事业上有所作为。同时,对“数学是科学的女王”这一名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随后,又由于兴趣上的满足而带来了愉快感觉,注意力就被老师“引人入胜”的讲解所吸引。总之,只有做到“寓知于乐,以趣激学”,才能保持学生经久不衰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师生的心理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结合。

二、             教师巧引善疑与学生积极质疑解难的最佳结合

俗话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由。疑是深入学生知识的起点,有疑,学生才能有问,问是学生思而不解的具体表现,有问学生才会思,总想如何去解决疑难问题。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还表现在“设疑”与“解疑”的结合上。

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一定思维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吊胃口”的问题。往往一个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能拨动全班同学思维的心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壮阔的大合唱。设疑的方法很多,主要是发现矛盾不直接揭示矛盾,而是指点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关键是老师要了解学生疑难之所在而提出问题。提问的目的一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二是为了检查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提出的问题要区别对象,要具有启发和提示性,具体要求一要适合(适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知识实际),二要适度(难度得当),三要适时(要使提的问题与学生想法相吻合)。既不能故弄玄虚,又不能使疑问深奥难解。让学生疑在知识的规律上,思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例如,我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性质(一)即勾股定理时,在复习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性质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一想直角三角形边之间又有什么关系,紧接着请学生分别画出直角边为3cm4cm5cm12cm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并分别量出它们的斜边长度。则表现为:3+455+1213。然后,再启发:通过怎样的运算才能使“—”的两边相等。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这样的关系: + = + = 并让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这一关系: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由此老师“点睛”作结:这是三角形的性质,俗称“勾股定理”。就这样当学生对老师的设疑有了“心求通”“口欲言”

                                   ·1·

时,老师再去做学徒思路的导游者,把学生导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又给予指点,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所以说,学生的思维以发现矛盾而展开,学生的知识随问题的解决而递增。

同时,教师不仅自己要巧设疑问,更重要的还需启发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生疑,让他们在思想上存在迷惑疑团之点,允许和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当质疑提出后,教师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理。有些较新颖而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设计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大家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探索一个问题的各种答案,使一些含糊不清的认识得到强化,把正确的认识巩固起来。但有些问题经过讨论,仍不能圆满解决,这时教师就要在学生的思维路线上予以点拨、启发,让他们顺利地渡过不通的“一点”,进而达到局部的制高点。

总之,教师这种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学生这种思考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三、             教师精讲与学生多练的最佳结合

叶老圣先生曾说:“教师自始即不要多讲,而致力于导,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这一论述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要以“导”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导”来发展学生的智能。但“导”不是不要教师“讲”的形式,而是要“精讲”,做到导中有讲,讲中有导。精讲是少讲,课堂上讲所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但精讲又不等于少讲,关键突出一个“精”字。精讲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讲的内容精和语言精。内容精指要讲教材和学法中的重点、疑点、联系点等,重点,就是指在知识的内在结构中,那些处于统帅地位,起着支配作用的关键问题和内容;疑点,是指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联系点,是指起着前后联系作用的地方。但具体到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数学》各章节不同知识内容和特点、不同的课型设计“精讲”。例如,我在初一新授“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这一内容时,先设计一些题目:(-1)(+3)(+5)(+7= 105;(-1)(-3)(+5)(+7= 105;(-1)(-3)(-5)(+7= 105;(-1)(-3)(-5)(-7= 105、、、、、、让学生练习中发现规律,又让学生带着规律做练习,使感性实践上升为理性认识,加以巩固。又如初三复习韦达定理应用时,在复习韦达定理的基础上,设计七题不同类型的练习,供学生训练、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科学、合理、灵活应用韦达定理”的目的。

正因如此,教师做到了精讲,学生就有了多练的时间保障,但多练不是盲目地乱练、瞎练、滥练,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设计和安排学生的“练”。多练不只是简单体现练习时间和内容数量的多,更应突出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的灵活多样。练习形式可以让学生用眼看,用脑想,用手写,用口说;练习方法可以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这样,学用结合,活学活用,使之上升为理论认识。

四、             教师鼓励创新与学生积极探索最佳结合

学生主体地位最佳表现就是充分发挥创造才能;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就在于极大的调动学生创造精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创造力而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来设计每一项活动。无论是通过“求异”,还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无论是采用推理、假想、估猜,还是归纳、概括,教师都要研究各类学生的智能类型,既要使智能较差的学生跟得上,又要使智能好的也有所得让各类学生的创造才能都得到良好的发挥。

就此,教师要遵循创造性思维的规则和方法,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把握思维的方向和类别的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开拓新的思路,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使教师鼓励创造与学生自我探索有机结合起来,让一代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在祖国的大地上涌现。

综上所述,只有切实把握课堂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Tags:课堂教学,主导,主体,最佳,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