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校本课程初探

日期:2006-11-14 20:56 阅读:

 

新课程实施三级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在推进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尤其是刚开始使用新教材的地区,“校本课程”极大程度上还只停留在课程标准上,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绝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实施的新课程,仍然拘泥于“一本课本、一个教室”。学校的教学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说得不好听一点,只不过语文课上的篇目换了,数学课上的例题换了,政治课上的事例换了……甚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还会借口诸如此类的理由:条件差、怕出事、这些东西反正也不考……把课本上设计的许多实验、许多活动课程给枪毙了,这样倒也落得了个轻松。就我看来,现阶段我们的新课程还顶多只能算一个缺胳膊少腿的畸形儿。

怎么办?

好在我们的教育和畸形儿不完全等同。三级课程,现在我们还只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没有,校本课程也没有!很显然,要构建新课程的完整体系,开发、生成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就显得百分之百的重要、百分之百的迫切!

地方课程的开发、生成,我认为不外乎两条途径:第一,按传统的教育科研方式,由地方教育科研部门组织人员,研发居高临下的课程,然后实施;第二,以校本课程为基础,进行筛选、整合、提炼而生成。二者虽殊途同归,但其实效可能大相径庭。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初始阶段,摆在各个学校、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一个最重要、最紧迫、最艰巨、最光荣的使命是:开发、生成校本课程!

现将本人对校本课程的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思考、观点提出来,就教于方家,以期得以修正。

    校本课程的地位、作用

我认为,校本课程是整个新课程极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发、生成、实施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

过去,我们的教育最大的弊端在哪里?我认为主要还不在于语文的选文过时了、数学的例题过时了……简言之,主要不是课程内容的问题,而在于此:几乎全国的同册同科教师都在按规定的模式传递给学生统一的答案,或者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解说。教师的创造力被钳制、被消磨、被抹杀!学生的创造力被忽略、被否定、被剥夺!这样的教育难道能培养出诺贝尔吗?

如果说国家课程的着眼点和归宿是:教育的宏观目标、学生的共性发展、教育的全民性,以期形成国家教育的总体特点,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国家课程倾向于对教育共性的追求。很显然地,教育光有共性,显然是不行的,是偏颇的。实际上,这种共性越明显,教育的个性就丧失越多。基于此,我们是不是应当这样来理解或者定位校本课程的着眼点和归宿呢?促成学生个性(非共性,不是性格,是个体差异)的形成,或者说是促成学生之间差异的形成,最终促成全民教育个性的形成。只有当我们的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的时候,中国教育的个性才能彰显,中国人才有可能问鼎诺贝尔!

     校本课程的特点

首先,校本课程具有共性。这种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本教育”目的。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遵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经验、情感、兴趣爱好、习惯、志向等因素,来学习知识、塑造人格、培养技能、开发潜能、发展创造力 。

2.民族性。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着眼于民族的未来,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民族文化。

3.时代性。教育应当为民族的发展服务,而时代不同,教育的目标及归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同样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我们必须在放眼未来的同时,密切关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把握世界科技文化的最新动态,了解各学科的高端成果,大胆及时地“拿来”,为我所用。

4.前瞻性。教育的近期目的是为培养现实社会最需要的人,远期目的则是培养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洞察力。要做到这一点,好像很难,对其实对中小学而言,我们只要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尽量排除教育过程中功利性因素的负面影响,我们培养的人就会有更大的可塑性,他们就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更多的科技成就会从他们丰富无穷的创造中产生。

5.从属性。正因为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开发、生成校本课程时就应当遵从于课程标准这个体系,而不是相互冲突或者相互矛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应当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拓展、补充。

其次,校本课程还具有个性。这种个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特色。校本课程的研发者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教师的教育理想、主观意图,甚至教师的个性、情趣、阅历、特长等诸多元素,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所研发的校本课程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教学个性越鲜明的教师,才有可能研发出越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也是校本课程应当致力追求的目标。

2.学科特色。各校在研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同科教师之间除了各自充分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之外,还应当通力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吸取,博采众长,整合生成学科校本课程。

3.校本特色(学校特色)。不同学科的校本课程,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科学完备的统一体,进而形成校本课程的校本特色。

4.地域特色(区域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立足于本地的课程资源,尤其是本地的文化、风土人情,各地绚丽多姿的自然、人文、历史、经济、习俗、民风等,都会在校本课程中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5.民族特色。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国,各个民族都创造了、创造着丰富的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立足学校所在地的民族文化,吸取精华,整理、继承、弘扬、发展。这样,我们的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才有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要想让我们的文化成为世界的,必须让我们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校本课程的主要类型

从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和形式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学知型”校本课程。

这种课程基本上等同于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即教师对自选自编的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活动。

2.“活动型”校本课程。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有计划、有目的的学科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交际、养成习惯、塑造品性、开发智力、发掘创造力。

3.“实践型”校本课程。

即综合性实践活动。

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可以称为单学科校本课程(学科校本课程),诸如语文校本课程、数学校本课程……除了开发与国家课程标准要求设置的这些学科配套的校本课程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发其他的校本课程。比如,有的学校开设的“认识中草药”、“传统手工艺制作”、“棋类入门”、“生活中的科学”、“农村常见病防治”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学科校本课程。

由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活动主阵地仍然在教室,为了使我们教学的方式更灵活、内容更活泼、气氛更活跃,能尽快实现新旧课程之间教法的转变、学法的转变,我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形式上来讲,应当倾向于“活动型”、“实践型”;从内容设置来看,不能光有配套的学科校本课程,还应当有国家课程要求之外的其他学科校本课程。

     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生成

(一)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1)立足课本知识体系,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拓展:知识性拓展——将相反、相关、相似的知识引入课程;生活性拓展——将自然现象、生活实例、生活体验等纳入课程;课型拓展——配合课本内容,设计、组织、实施更多有益的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

2)将时代科技的尖端成果,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方法、实验方法,各项教学实验的新方法、新经验、新成果,倍受关注的社会热门话题、焦点现象引入课程。

3)立足本地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风俗习惯、民间工艺、奇药妙方、风景名胜、经济文化等,均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丰富而极具价值的资源,它承载着厚重的地域文化,体现着民族特色,把这些文化引入到课程中,就能发掘、传承、弘扬地域文化。

(二)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

1)注重特色。首先要张扬教师个性,彰显教学风格;再整合教师个性,形成学科特色;最后整合学科特色,凝聚形成校本特色。

2)注重趣味性。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情趣,课程的形式、实施过程力求生动有趣,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欲、创造欲。

3)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意志品质、高效的行为方式、细致严谨踏实的求学治学态度,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素质等。

4)注重学科校本课程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使之形成科学、实用、完整的体系。

5)注重各学科校本课程之间有协调统一、相互关联、相互补充,融合形成校本课程。

6)注重实际,注重实效。特别要注重本校实际、本地实际、学生实际,尤其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志向、爱好、心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也要考虑到课程的可操作性,不宜过多过滥,不宜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阶段和任务。

校本课程的开发,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复杂,工作量大,是一项庞大、系统而科学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期)。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拟定校本课程目标,设计学科校本课程体系、框架,拟定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编撰学科校本教材。

第二阶段(实验期)。在学科校本教材的框架下,全方位地进行教学实验,获得反馈、积累经验、总结不足、发现问题。

第三阶段(生成期)。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将实验期所获得的经验、发现的问题结合教材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相对稳定的校本教材。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管理。

要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走上正轨、落到实处、形成风气、服务教育,必须有科学的评价和管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建立以下制度:

——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工作考评、管理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工作考评、管理制度;

——学校对各科(教研组)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业绩考评、管理制度;

——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校际交流、评比、奖励制度;

——同一教育行政区内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业绩考评、奖励制度。

    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时不我待!

于学生而言,可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兴趣、养成习惯、转变方法、开发潜能、激励创造;于教师而言,可张扬个性、释放创造力,由教书匠过度到教育研究者;于学校而言,可形成特色,形成学校文化;于教育而言,可让教育重归其本质——人本教育,完善新课程体系,夺取教育改革的最后胜利;于社会而言,可形成百花争艳的教育奇景,民族文化会得以传承和发扬,更多的有创造力的的人才会不断涌现。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各自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Tags:校本,课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