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探究平台 铺设创新坦途 ——探究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其潜能、发展创造性、形成创新实践能力。而探究式教学则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轴心、以课本为载体、与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紧密联系,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为前提,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陈述观点、质疑探究问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认知和信息。如此循环往复,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技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利用思想品德课的学科优势,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平台,为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实践能力铺路架桥。 一、研究学生,准备探究 安东尼.罗宾在《潜能成功者》一书中指出:“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各种潜能训练,每个人的潜能从没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爱因斯坦’。”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全面认识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意志品质、性格特点和情绪情感等个性特征,尊重、理解、关心和赏识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民意测验、家庭调查、座谈谈心等方式走进学生心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需要;设置“心海驿站”心理咨询信箱,学生可以咨询、投诉、诉说心事等;建立党员教师帮教制度,与1-2名“问题学生”做朋友,关注他们的思想状态和学习状况。由此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的需求层次,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为探究作准备。因为,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同情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理论或现实问题时,会有一种疑虑、困惑,并产生追根问底的心理状态即问题意识,它是形成探究、实现创新的原动力。因为,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解决为终极目的,“问题”是贯穿探究式教学过程始终的一条红线。正是在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正因如此,我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究。首先,创造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创设思维平台,全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其次,掌握恰当的“布白”艺术,努力创设惊奇、见疑的情境,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授之以质疑问难的技巧,诱其于无疑处见疑生疑,启发学生在疑难中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再次,唤醒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质疑问难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由学生主动生疑、质疑、解疑。只有鼓励学生敢于对权威、对书本提出质疑,敢于对老师说“不”,并难倒老师,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做 到“人人有问题,个个敢创造”,才能有效地点燃创造的导火线,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国人振奋、举世皆惊。我利用这一重大时事启导学生提出问题:“神州”五号飞天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载人航天“俱乐部”第三个成员国,终于实现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飞天梦”。千年梦圆今朝,一箭飞冲九霄,这说明了什么?有何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接着,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神五”发射成功的根本原因有哪些?给我们哪些启示?除了书上的答案,学生还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如此教学,学生不仅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不断地追根溯源,探究缘由,寻求解决办法,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激趣求异,合作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良好开端。兴趣具有追求探究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而思想思想品德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比较枯燥、晦涩。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境、问题情境,以境激趣,以情启思。如结合台湾问题,我利用漫画引导学生分析:陈水扁搞“公投立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此,你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又如结合“三农问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我组织学生编导小品、相声等,启发学生分析: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之?有何重要意义?体现了什么?……如此这般,以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展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活动创设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丰富的场景与复杂的情绪、情感始终伴其左右,且因情境的自主开发性、时空开放性、活动多样性、情节有趣性、交流多向性、探究深入性,带给学生的体验必然具有深刻性、联想性、求异性、拓展性。 人的创造力主要靠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独立主动地观察、提出、分析问题,变单向思维为逆向、侧向、多向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着意安排异议、歧义问题进行讨论,在争辩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求新、求奇思维;恰当运用风趣的比喻,诙谐的寓言,富有哲理的笑话,脍炙人口的诗词等激发联想,拓展思维;利用小品、歌曲和相声等娱乐形式,展现学生多种才艺……这一切,都会激发学生细致地观察、独立地思考、深入地分析,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多种探究形式的优化组合,学生各显其能,相互启发研讨,实现思维互补,相得益彰,从而使概念更清楚、理解更透彻、结论更完整。 在讲《消费者权益》时,我设计了一个旅游情景,让他们在“旅游”中观察、思考:“作为游客的你,希望享受哪些权利?”进而分析“为什么?”“假如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你该怎么办?”等问题,学生立即饶有兴趣、群情激动,各抒己见甚至各执一词,自然分化为不同的观点组,从游客、旅行社、商家店主及生产者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多维互动,掀起了思维高潮。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彼此分工合作,共同制定方案,收集、整理信息,探寻答案以驳倒对方、战胜对手。学生在探究中达成的共识基本符合《消法》的有关规定。总之,教师通过构建兴趣平台,运用激趣艺术,变“结论”为“探究”过程,将朦胧的认识清晰化、枯燥的知识兴趣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求异创新的心理渴求,既凸显了学生的个人才智,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回归实践,升华探究 对课外新鲜事物感兴趣是所有学生的共同心理,对社会热点和身边发生的事情善于思考也是学生的天性。虽然他们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教师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上自主探究之路,把他们关注新鲜事物和热点问题的兴趣变为收集、整理、储存信息的自觉意识,从中悟出道理,更新观念,提高其观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实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让探究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例如,有的学生迷恋电脑游戏,常不顾学校的规定和家长的规劝,屡闯“禁区”,对此,我们利用思想品德课的优势,开展了题为“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的辩论会,由学生自主地查找资料、收集证据,引经据典地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实践列举了上网的若干利弊,以及对学习的影响,几个“游戏迷”们也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切身经历证明了上网既有利又有弊。经过激烈的争辩,学生一方面澄清了对上网的模糊认识,教育了他人也使自己受到了教育;另一方面又积极探寻“如何正确对待上网?”“如何增强自律性?”“如何自觉抵制社会上不良影响的侵蚀?”等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妙计。这样,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社会热点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延伸,构建了一个让学生发挥才智、拓展思维、彰显个性的探究平台,创新的火花就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实践中不知不觉地闪现出来。 五、科学评价,延伸探究 在归纳、总结前面的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要为学生进一步掌握探究方法、养成自主探究习惯导航指路,就需要对探究的结果作必要的评价。一方面,我随时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及时辅之以掌声和“真棒”、“高见”、“见解独特”等简短而真诚的表扬,使学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用延迟评价的办法,忽略“结论”重视“过程”。因为对学生的主张、意见、设想作出过早、过急的评价,都会抑制思维、禁锢想象、扼杀创造。对每一问题的研究,我都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陈述观点,发表见解,提出意见和方案,即使是思维偏差、观点歧义甚至文不对题、答非所问,,也要给予鼓励、谅解,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宽容的态度处之,使其获得探究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认可,充满自信,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又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用激趣求异的方法使学生自主探究疑难问题;在探究中激发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能力;在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产生丰富知识的更大兴趣和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于是,兴趣——探究——创新——成功形成永不枯竭、永葆激情的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尝试探究式教学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封存的联想,开启了幽闭的心智。实施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彰显个性、施展才华,又密切配合、合作探究,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 参考文献:①、 李秉德主编,《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 施良方主编,《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 周书铭、江泽龙撰写,《创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点石成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参考》2003.05; ④、胡珏撰写,《变“结论”为“过程” 在探究中求发展》……《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学》2003.06。 Tags:构建,探究,平台,铺设,创新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