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树立内化意识 养成外化习惯 重庆市长寿中学 罗兴文 内化就是接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外化就是知识的回忆、及能力的表现,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而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新旧知识、能力的重新连接、重新构建的过程。因此,内化的过程离不开原有知识、能力的外化。同样,知识、能力的外化过程,就是知识运用,是学习主体的实践过程,外化中必然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外化者在实践中探索,把得到的经验教训牢记于心,这本质上也是内化。可见,内化与外化是统一的,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外化同时是新内化的开始,内化与外化互为条件,密不可分。它们甚至是同一的过程。 一、实现教育内化的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凡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就叫内化。相对我们学生以外的一切都属于外部、客体,如政治原则、思想要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知识结构、实际操作,乃至于教师榜样、教师作用等都属于主体之外的客体。从内化的内容看包括道德内化、知识内化、智力内化。我们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知识、道德、技能的内化过程。今天是学生,明天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在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就是实践的主体,此时,我们把学的知识与能力进行了外化,使精神的东西转变为物质的东西。如果在学生时代未能树立内化意识,就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内化,这必然影响到将来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现实生活中高分低能者,往往是忽略内化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可见,学会内化,是学会学习的内在要求,是善于学习者的必备素质,也是成会社会的用之才的前提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手段与目的。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如果没有内化,外化就失去了依靠。就想河流一样失去了源头。因此,我们要把内化教育的意识贯穿教育的每一个教育环节。 二、树立内化意识的具体要求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以学生为教育内化的主体,以学定教,以学生为本,人不是机器,学习不是对材料的机械加工;人也不是一般动物,不是对材料剌激的简单反应,而应该是一种内化,是一种渗透与默化,是反思后的升华,是试误后的教训与顿悟。学生主体只有不断把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成为教育中名副其实的主体。教师的内化教育不能代替学生的内化过程,只是为学生内化活动提供策略与榜样;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这一主体,内化因学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要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学生这一主体,不同的内化主体,必定表现出内化的矛盾特殊性。其次,教师要努力创立内化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启发性的教学模式,提供学生思、问、练等参与机会,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多参 与。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收集、加工信息;如何去观察、记忆、想像、思维与注意。最后,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内化习惯。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引导学生学会评判,使内化的知识优化、使内化的能力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善于学习的探索者。善于自学——任何人都需要经历一个“依赖性”的学习过程,家庭中的父母,学校里的老师都成为依赖学习的对象,是他们引导、教育依赖主体走向独立、走向成熟。但每个人的独立性显然不同,这与父母、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而学习主体的本身努力起决定作用。因此,为了早出人才、出好人才,“教为不教,学为自学”是我们教学应采用的原则。对于学习者,务必培养自已自学能力,只有自学能力的逐步提高,才能使自己学习的依赖性逐步减少。自学为实现内化提供了更多的时空。善于反思——学习是对信息的加工、整理、储存的过程,加工越精细,越有利于知识的科学储存与提取。反思是善于加工者的必要手段,通过反思,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透过现象看本质。反思中要处理好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内在矛盾,不断整理自己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取向一致。善于评价——善于反思就必须做到善于评价,这要求我们热爱真理,实事求是,分清好坏真假、是非曲直,敢于评价,不迷信,不盲从。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善于调节——学习是调节的前提,反思与评价是调节的基础,在学习中我们接受的知识、道德、技能只有通过反思、评价、调节,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道德与技能。调节不仅表现为学习中的选择,反思后的整理,更重要表现为对自己原有知识、道德、枝能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这是实现内化的最终要求。也是开始新外化的出发点。 三、教育外化的重要意义 内化的东西成了主体所拥有的内在素质,而外化是表现出内在素质的一种技能,它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表达又可分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能力强既指文章内容写得好,也包括书写文字优美。同样口头表达能力也可分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校时能考出优秀的分数,但其表达能力又非常的薄弱,所谓的“高分低能”究其根源就是缺乏外化教育。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合作与竟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因此,合作能力必不可少。在人才交流市场招聘信息中有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就是任何企业、单位都希望能找到一个有实际工作经险的人才,虽然有的优秀毕业生在应聘中表现出较高的表达能力,但应聘单位并不动心,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应聘单位对你交往能力及实际工作能力的担心。在激烈的社会竟争面前,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它并不等于你就拥有较高的交往能力及实际工作能力。因此能招收到拥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无疑减轻了人才再培养的投资成本。而人才的优劣最显著的特点还是表现在创新上,因此,我们所提倡的外化教育,必须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创新社会就不可能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外化就是表现,更重要的是实践与创新。外化不只是对材料的简单回忆,而是对它的运用,是在认识的指导下的实践。因此,外化不仅比内化更有意义,而且外化能使我们在表现中获得自尊,而且能品尝到创造所带来的喜悦,征服所带来的幸福。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人类是地球上最杰出的精灵。 四、养成外化的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外化的信心与勇气。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育偏重内化教育而忽略了外化教育,这必然表现为学生在知识、道德的内化能力较强,而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较弱,而对道德行为的评价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不尽人意,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外化教育更显重要,而要在重内化偏外化的教育氛围中解放出来,关键就是培养学生外化的信心与勇气。其次,创造学生的外化环境。如果说把培养学生外化的信心与勇气理解为外化的内在环境的话,那么,就可把学生知识能力的外化场所理解为外化的外在环境。因此,课堂一定要设计成激趣、激疑,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外化环境。最后,必须重视实验、重视实践。从事实践活动既是内化的最终目的也是外化教育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重视技能的培养,技能源于知识而又高于知识,而技能培养与施展只有通过长期的练习与实践才能过到预期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技能,使内化的知识转变为外化的技能,使学生在社会这大舞台上施展才华。 我们学生是教育内化与教育外化的主体,而教师是内化教育与外化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教育的全面性不仅表现为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全面性,还应表现为教育方法的全面性。因此,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内化教育与外化教育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内化意识,促使学生外化习惯的养成,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Tags:正确,树立,内化,意识,养成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