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过程,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笔记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那就等于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现在社会的教育需要从“为了获得科学知识”转向“为了获得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主动解决学习中的障碍,使学生能获得终身学习的技巧和能力。一年来,笔者参加了学校省级课题“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一点成效,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自主探究的环境 我们知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外部的环境对个人的思维、个人的才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这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我们很难想象,如果课堂环境是压抑、沉闷的,学生怎能会有探究的欲望。只有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学生才敢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敢于指出教师讲课中的失误,敢于指出教材的不妥之处。这样,课堂上才会出现积极的、向上的景象。 同时,教师不宜独占课堂,要开放课堂,教师要同学在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那么,教师如何为学生营造探究的环境。首先,要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初中的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所压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会获得充分释放。 教师应在以下几个环节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探索、思考。①在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②在提问后留“空白”;③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④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⑤在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⑥在出现难题时留“空白”。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引导他们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如,初一教材的绝对值一节中,对于“|a|=a对吗?”这一问题,教师不是直接作出“对”或“不对”的答案,对于学生的“对”或“不对”也不急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而是让学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改进评价机制,保持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 过去,我们常以“考试”作为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即“一考定终身”。其实,“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成功能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故我们要改进传统的评价观念,充分发挥评价作用。不仅要重视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的评价,更注重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有研究资料表明:一般学生只需发挥其自身能力的20-30%,即能保证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可见,激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教学中发现,探究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然而未必人人都获成功。对于一个未获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学生解题的错误中往往含有某些正确的成份。教师应该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已发现、纠正错误,使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评价策略,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性评价。当学生提出探究设想或在探究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哪怕这一设想、这种进展微不足道,甚至带有某些偶然因素,教师仍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如,学生在学习内错角与平行关系时,自己编写出外错角与平行线关系的小论文,教师立即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推荐编入数学报《数学小奇葩》中。 2、期望性评价。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成为他们继续探究的动力。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气馁迹象时,教师应该用热情的言语、热切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给学生以自信。 3、延迟性评价。当学生经过努力探究后,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教师为了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延迟对学生的结论做出评价,并进行恰当引导、点拨。 三、创设悬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悬念有两个作用,第一,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不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二,有一定的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悬念,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如何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要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来设置悬念。我们知道,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如:2003年4月美伊战争期间,正值分式方程应用题的教学,因此抓住机会鼓励学生编写出有关美伊战争中两军敌机或坦克“相遇”或“追及”等可通过列分式方程来解决的应用题,这样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也巩固这方面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要善于利用学生对数学认知的矛盾来激起探究的欲望,甚至寻找创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例如,在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a6-b6可以分解成两种答案:(a+b)(a-b)(a²+ab+b²)(a²-ab+b²)(a+b)(a-b)(a4+a²b²+b4),那么a4+a²b²+b4与(a²+ab+b²)(a²-ab+b²)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的欲望。 四、提倡合作探究,促进自主探究能力的共同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自己在学习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得出了什么结论,喜欢与他人交流。而交流和合作也是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倡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提高个人自主探究能力。 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举例”的教学时,让学生自由组织成若干个“测量” 合作学习小组,观察周边的环境,共同探讨制订出测量某个目标的具体项目,或测量“旗杆高度”,或测量“河流宽度”或“台阶的坡度”等,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合作研究制作测量仪器(用量角器、直尺、铅、锤等制作),最后,完成测量和计算任务。这样不但让学生更加亲近生活,热爱周边的生活环境,还掌握课本上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探究能力的共同发展。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Tags: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