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诗歌鉴赏考点分析

日期:2016-8-17 16:00 阅读:
  2017高考复习即将开始,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进行复习,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诗歌鉴赏考点分析,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精讲、精练,非常适合各位高三考生复习使用,欢迎查看!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各个知识点,21世纪教育网最新推出了2017高中语文必考知识点教学视频,各个考点,逐一突破,点击以下图片或文字链接进行观看!


课件预览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同时做出两点具体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属于“鉴赏评价”范畴。
  1.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其次是词。
  2.从诗歌的朝代来看:选材侧重于唐宋诗词,偶有古体诗及元曲。
  3.从命题角度看:“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考查重点。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炼字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常见表达技巧上。
  4.从题量看:仍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固定为8分。
  【高考预测】
  2017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有以下几个趋势:
  1.鉴赏范围应以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2.考查内容仍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为主,对诗歌的形象把握以及观点评价也会偶尔出现在试卷中。
  3.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不失为一大热点。
  4.答案长度将进一步增加。
  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为适应这一考查动向,小论文性质的答案预计将在未来的考试中应运而生。这样的答案能够很好地体现考生诗歌阅读的审美素养,字数可能在100字左右。
  5.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走俏。
  【重点剖析】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因为诗歌作品的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更是含有作者“意”(情感)的形象,所以又称为“意象”。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诗歌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高考中鉴赏诗歌的形象类题目多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特征,揭示作者所刻画的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 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考生在答题时,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展开想 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再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该画面(图景),并指出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 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 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方法技巧】
  一、人物形象的鉴赏技巧
  1.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 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喜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等关键点。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如赏析《最爱东山晴后雪》,抓住“逐胜”“忘寒”“最爱”等对人物的描写, 就能概括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句的“问”含蓄而 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1)答题步骤
  找——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答题模板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二、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方法技巧】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 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一诗中的“天 寒”“雁声”就是深秋时节的意象,它给人的就是凄清、肃杀和悲凉的感觉。但也要注意时令色彩传统上的情感意义与诗人当下情感不一致的情况,如刘禹锡的《秋 词二首》中,秋天的景物便是生机盎然的景色。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开头三句道出的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 “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 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解 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
  如刘羽的《白鹭图》:“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4.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事物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需从以下关键点入手:
  解题关键点:
  抓副词、动词
  抓抒情、议论句
  关注隐含信息
  抓注释
  (综合考虑诗词中物象的内涵)
  5.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6.答题模板
  描写了一个×××的形象,这个形象具有×××特点,在全诗中具有一种×××的作用,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附口诀:
  细读全诗莫慌张,审题揣摩绘形象。
  冷暖色调须区分,知人论世看简况。
  深层含意要挖掘,关键词句不要忘。
  整合答案有模式,先总后分说端详。
  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方法技巧】
  一、解题思路
  1.诗中赏画
  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品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 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凉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答题步骤
  分析景物形象类题目,其答题步骤归纳如下:
  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案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有时这几步经常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三、 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2)贴近诗句分析修辞格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如上面的例题就涉及了这一点。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形成——说明效果。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2.答题步骤
  (1)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
  (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的艺术效果。
Tags: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