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及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做到“以标(课标)定学”和“以考(考纲)定学”,把握备考方向。 课标是国家颁布的指导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不仅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考试的依据。课标规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这些要求,不仅是平时教学中应该遵循的,而且也是复习备考时要充分重视的。 考试大纲规定了一个地区中考命题的范围、内容及具体要求,教师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对考点进行分解和细化,做到任务和目标明确,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也便于检测学习效果,提高复习效率。 二、重视用好教材。 教材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主要载体,因此,教材必然成为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所以复习备考必须立足教材,用好教材。在教材的使用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核心知识的落实。 近年来生物中考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知识与能力并重,然而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缺乏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就谈不上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复习教材知识时,不能贪求把书上的所有知识做到点滴不漏,也不能平均用力,要注意抓重点、抓主干,要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将那些最重要的概念、规律、原理整理出来进行强化,做到熟记、透彻理解并能应用,特别是在临考前,还要将这些内容认真过一遍,防止遗忘。 2、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知识的梳理,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从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来看,无论是微小的细胞,还是复杂的生命个体,乃至庞大的生物圈,都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所以要学好生物学,必须善于寻找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善于发现教材各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点在生物复习课上应特别予以重视。有的老师和学生习惯于把一些知识分割得很细,忽视归纳与整合,时间费了不少,效果却不好。如何整合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呢?以复习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例,可以将发生在肺里的气体交换、消化道内壁营养物质的吸收、肾脏中尿的形成、细胞的呼吸作用等内容联系起来。 除了将知识整合以形成知识网络外,采取专题复习,将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重视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实验与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资料分析等方面的技能。 新课程特别强调探究性学习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新近的中考命题中也越来越呈现出重视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倾向。新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探究活动案例和各种技能训练内容。虽然在紧张的复习过程中不可能将教材中所列的所有探究活动和实验都做一遍,但教师可根据考纲要求,精选部分探究和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将有关探究的方法和实验过程、相关结论回顾一遍,还是必要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材中的许多探究,都涉及到设计对照实验,控制实验变量,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一定要下功夫多指导。 4、重视教材中重要插图的识记和理解。 新课标教材中大量精美的插图不仅大大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更把一些微观的、抽象的、不易被感知的、深奥的生物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理解一些复杂的生物体结构知识与生命活动规律时大大降低了难度。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对学生学好生物学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识图题在各地中考试题中屡见不鲜。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不仅要重视对课本中一些重要插图的识记,更要加强理解,教师可通过将课本插图适当变形,来考查学生对图的理解与应用。 三、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书本知识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或社会实际(包括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由于生物学属于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发展极为迅速,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课程改革后,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评价内容(包括中考),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与社会、科技发展、生产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纵观近年来各地生物中考试题,越来越多地涉及环境保护、人的健康、一些生物学原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生物科学领域取得的一些新进展等方面,尤其是考试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有关社会热点的问题,这类问题的显著特点是“起点高,落点低”,换句话说,“题在书外,理在书内”,解答的基础仍是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力。只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照本宣科,使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毛病,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多联系实际,养成活学活用的习惯,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是能解决好这些新问题的。 四、精选习题,强化训练,突出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于生物学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立意命题,密切联系实际,考查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仅仅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不意味着会应用、会解题,所以在复习中精选一定数量的题目来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事实说明,并非做题越多,效果越好,要避免搞“题海战术”,训练题的选择,关键是要精,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要做有心人,除了手头上多备几样高质量的教辅资料外,还可从互联网上搜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信息。教师一定要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筛选或必要的再加工,然后提供给学生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进行强化训练,即把平时的训练当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闭卷完成,中途不能查阅书本、笔记或与他人讨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答题习惯,训练答题的速度,也有利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知道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存在着哪些缺陷,以便及时进行弥补。此外,教师要充分重视对试卷和作业的讲评,对于学生答题时暴露出的问题,尤其是错误率较高或带普遍性的问题,一定要及时为学生指出来,引起学生重视并及时改正,必要时,还要进行反复强化。特别是临考前,学生还必须将平时做错了的题再认真看一遍,防止遗忘。 五、注重解题技巧,提高得分率。 在很多情况下,一些学生在考试中的丢分,不是因为完全不会,而是因为马虎或缺乏解题技巧。在平时的训练和测验中,教师就应强调学生养成冷静答题的习惯,并教给学生一定的解题技巧,如答题前要仔细审题,注意捕捉题干中的重要信息,特别是一些关键的字词,要做到咬文嚼字,要学会避陷阱、破定势,排除题干中的无关信息的干扰,准确完整地领会出题者的的意图,然后联系课本知识及教师平时的讲解,认真作答。不要盲目发挥,一般而言,答题依据应源于教材中考纲所限定的内容,否则极易造成丢分的可能。还要强调答题的规范(包括书写规范)和正确的应考心态,不要因题易而喜、题难而悲,无论什么情形下,都要沉着冷静,防止因为草率或紧张,或受思维定势的干扰,导致“会而丢分”的遗憾情况。 Tags:2015,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