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一贯被看好的法学、医学、财会等热门专业却遭遇了就业“寒流”。招聘岗位少,加上研究生连年扩招等因素,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面临难以就业的窘境。比如,计算机类专业已持续热门二十多年,目前近九成院校设有计算机相关专业。2001年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首次比上年下降幅度超过5个百分点,此后持续下滑。很多毕业生转战南北,奔赴各大招聘会,却很难投出简历;即使投了出去,也如石沉大海。 上大学读哪个专业?这是历届考生及其家长都十分关注的话题。热门专业年年众人“挤”,不少高考状元花落于热门专业,似乎高分考生报“热门”是不变的定律。而且热门专业录取分数线往往高出非热门专业几十分,不少低分考生也常因身陷“热门”而令自己“危机四伏”,一再降档。然而,不少热门专业毕业生却在就业时遭致冷遇。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考生盲目从众所致,还是热门专业因时间的流逝而魅力不再?“热门专业”竟然滞销 “热门专业”热度炙燃 2008年高考专业填报的一次网络调查显示,考生眼中的热门专业排名分别是:计算机应用软件、医科/中药、法律、外语、电气工程、经济、经贸……选择一定会报考热门专业的考生占23%,考虑报考热门专业的考生占68%,只有9%的考生对是否选择热门专业并不“感冒”。 有数据显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依旧是2008年考生的报考热点。考生和家长明知热门专业“灼人”,却仍选择“投怀送抱”,主要是考虑热门专业就业机会能多一些。而事实上,对于上述这些热门专业,业内人士曾深表忧虑:热门专业报考人数多,高校招生数量多,其就业竞争也将异常激烈。试想,万人争挤只容一人过的独木桥,场面该是何其悲壮! 专业越热高校越扩招,近三年来本科毕业生人数排在前十位的专业几乎未发生变化,依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英语、临床医学、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热门专业”才市失宠 据安徽省教育厅统计,2004年该省文科考生报考法学专业的占文科考生总数的9.4%,报考英语专业的占文科考生总数的7.4%,分列首席和次席。2005年法学和英语专业仍高居榜首,而2007、2008两届法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已陷入窘境。西南政法大学2007届法学专业毕业生(现任职于浙江某律师事务所)张明表示,法学专业已然供过于求,其同学及校友中90%没有从事此专业工作。 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也显示,报考最热门的几个本科专业均供大于求。本科最热门十个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32.9%。在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中,热门专业占了九个。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本科专业的平均就业率为91.2%,而很多热门专业的就业率并未达到这一水平。 调查结果令不少考入热门专业的同学大跌眼镜,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依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而这些专业皆为报考热门。 铁一样的事实着实令人触目惊心,让报考了热门专业的同学如履薄冰。 “热门专业”疑似“陷阱” “热门专业”就业未必走俏 “冷”与“热”并非一成不变,专业本身更无好坏之分。正常的“热门”是相应专业人才短缺在才市中的反映。由于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如果社会上某行业相关人才紧缺,有关部门为了确保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就高薪录用、聘请人才,形成某专业领域人才一时走俏的态势,这一现象又刺激考生竞相选报此专业,从而形成“热门”。一段时间后,该专业人才短缺的状况得到缓解,社会需求下降,人才市场便以此类专业人才就业难、待遇低等现象反映出来,造成一定程度的“过剩”,导致考生不再选报此类专业,而转向其他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进而形成新的“热门”。若考生不了解市场经济规律在人才市场的作用周期,而盲目争报“热门”,有可能仅仅抓住了热的“尾巴”,毕业后则成为人才市场中“必要的浪费”。 有些热门专业的确社会需求较大,在一段时期内炙手可热。可由于各高校纷纷开设,最终缩短了这些专业的“热度”周期,使原本的长期需求“沦落”为短期需求。从目前形势来看,经济学的滞后效应在高校专业中尤其明显。不少热门专业在前几年热过一阵,众多高校一拥而上,再经过网络宣传以及人们的口口相传,造成如英语、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工商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学等专业持续成为热门,待到四年后毕业时却已“冷却”,昔日的热门专业在就业市场成为乏人问津的“大冷门”。 “热门专业”高风险 首先,报考热门专业的考生人数众多,录取竞争激烈。由于选报的是热门专业,加之名额所限,便人为地增加了录取难度。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2005年该校较热的通信工程与稍冷的材料科学相比,报考人数多出1097人,报考率是后者的近五倍。由于高招录取工作是从高分到低分进行的,生源越多,竞争越大,录取分数线便会随之上升。 其次,热门专业过热,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据教育部相关部门统计,近两年理科考生报考最多的是计算机类专业,其就业情况却不甚乐观。以广东省为例,广东是最大的信息产业基地,也是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大省,但近年来它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量却并不乐观。2007年8月华南地区人才市场上的IT求职者有5万多名,而招聘方仅提供8000多个岗位,供需比接近7∶1,就业竞争十分激烈。 再次,热门专业成本高,而高成本未必高回报。目前高校中不同专业学费不一,学费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专业的市场价值,故而热门专业的学费相对较高。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一类热门专业通信工程的学费为每年6000元,比一般专业高出1000多元。而高成本能否带来高回报,还是个未知数。 “热门专业”前细思量 选择专业就是选择职业,一个人的职业多数情况下与其所学专业有直接的关联。尽管专业不能决定某人将来从事某项特定的具体职业,却基本界定了其可从事职业的范围。那么该如何报考呢? “热门专业”该不该报? 选专业最关键的不是看某个专业目前是否热门,而是看考生的兴趣和性格是否与自己所要选的专业相契合。如今行业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因此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应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要知道从进校到毕业尚有四年的时间差,应考虑将来的发展。如果一门心思追逐“热门”,而不考虑自己的潜能所在,便很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假如考生想报考某专业,而该专业恰巧又是“热门”时,不妨先分析一下:这种“热”是人才需求而形成的正常的“热”,还是众人盲目哄抬而造成的“虚热”?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个专业,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吗?自己是否具备学习此专业的能力?自己会喜欢与此专业相关的职业吗?此专业对其从业者的个性要求自己了解吗?以自己的个性适合从事相关行业吗?自己的潜能优势究竟在哪里?只有仔细思考以上问题,方可确认自己是否适合报考此专业。 报考“热门专业”是否可行? 报考“热门专业”需看准行业形势。目前,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六大行业。其中制造业是吸纳毕业生最多的行业,每年接收的本科毕业生基本占总数的30%左右。这种行业需求甚多,像化工、材料、土木工程、机械、自动化等专业,其毕业生就业态势便十分看好。 若“就业热门”专业属于“报考冷门”,则要多考虑一番。与一些所谓“热门专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不少“报考冷门”专业,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反而十分抢手。地质学专业毕业生几乎都找到了工作,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地质等专业就业情况也不错;小语种如韩语、日语专业毕业生,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些专业的高就业率在于其招生人数相对较少,社会需求量不大,就业面较窄,有定向培养的性质在内。有的专业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如边防管理、石油工程、采矿工程等,其高就业率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而产生,考生不可盲目跟风。 是否考虑市场所需? 报考时应考虑用人单位所需,注重专业的实用性,毕竟读大学的最终目的还是毕业后能顺利就业。智联招聘网统计数据显示,半年来专业人才需求排名较为稳定,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工程技术、销售和市场公关。而用人单位则更偏向或喜好录用有某种技术能力或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比如某技术公司欲招聘一名市场营销人员,应聘者一个是学工科专业的,另一个是学市场营销专业的,按理说该录用学市场营销的,而事实上招聘方更倾向于录用有技术背景的工科专业毕业生。因此,考生应在考虑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更注重实用性。以目前来看,理论性强、内容空泛的专业,其就业前景并不明朗。 加之,报考时还要考虑地域所需。考生对专业的评价应从社会需求考虑,全面了解。这不仅包括对该专业人才的社会供求比例有一定的把握,还要了解当地的产业政策,看该行业在当地的发展是否有优势,如金融、法学等专业的人才需求在不同城市会各有侧重。 Tags:热门专业,为何,遭遇,就业,寒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