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魏书生的教育人生

日期:2013-6-3 16:29 阅读:

魏书生常说自己没有什么新思想,他的根、他的本跟大家一样。在魏书生看来,人活在世上什么日子都有,好日子,坏日子;阴日子,晴日子;冷日子,热日子;富日子,穷日子……都要高高兴兴地过,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好好地活着。这就是根本。人要守住根本。

过日子需要岗位,岗位并非都是最令人称心的。因为人这辈子不管怎么奋斗,铁定的规律是:绝大部分的空间和时间是无法选择的,能选择的只有自己的心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满怀感恩的心态,才能够过上好日子。魏书生告诫自己,无论生活的大浪把人冲上高峰还是卷入低谷,多苦多难都不抱怨、不指责,因为那是无效的大脑浪费。关键时刻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会点东西、把握点规律,尽到自己的责任,并享受这个位置上的快乐,这就大大降低了生存的成本,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教书是我最愿做的事

我是怎么选择教师这个岗位的呢?”魏书生说,当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从沈阳下乡到盘锦,那年我18岁。起初不愿意去,但只能面对现实。指责没用,牢骚没用,苦闷没用,发怨气,说怪话,除了糟蹋自己,什么都得不到。怎么办?只能千方百计地去寻找种地的快乐。任何事情,只要静下心来研究,都有一些小快乐,所以我说学习是享受,是伴随人从摇篮到坟墓终身享受的事情。

    “我静下心来研究怎么播种,稻种什么样的好……当研究这些细事的时候,痛苦就减轻了,所以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要研究当下能做什么事,怎么才能把这个事做好。人家看我地种得好,不让我种了,让我去教书,我不愿意去。

    “我们班53名同学,下乡到一个村,大家都替我可惜:人家干得好的,都到企业当领导了,你当个臭老九有啥意思?我虽不愿意干,但还是服从党的安排,登上了三尺讲台。

    进教室第一堂课,因为不会教书,就问学生希望老师怎么教?魏书生住在房东家,有几个熟悉的孩子,课前先跟他们商量。看谁最淘气,就让谁帮着想办法。

    除了上文化课,魏书生还给学生读长篇小说,领着他们踢足球。农村孩子没有足球,魏书生从沈阳买来那种橡胶粒的足球,跟学生一起踢,所以他跟学生相处得特别好。教了两年书,魏书生就成了盘锦地区教育战线的先进个人,接着就被提拔了,到企业搞政工宣传,做当时人人羡慕的政治工作。

    “但我教书教上瘾了,惦记我的那些学生。去企业报到的第一天,我就跟领导说,我不愿意来这儿,愿意教书。领导说我们说了不算,你得找劳动局说。当天我就跑到地区教育组,跟人商量,教育组的人说,没听说过进城不愿意,却愿回去教书的?只要那个地方欢迎你去,你就去,。我真就背着行李回到学校,但学校不要我。校长说:你得回去,你想想多不容易到城里啊!你实在愿意教书到城里教多好啊!谁愿意回到农村?,我说我愿意,我特别喜欢这些学生。可校长就是不同意,又把我送回了企业。

    回到工厂后,魏书生虽不情愿,但他认真对待工作,好好搞宣传、办宣传栏,好好起草各种宣传材料,始终坚持一点,无论到哪里,都不拿工作开玩笑,永远不懒懒散散、懈懈怠怠。他认为,尤其不能养成发牢骚、发怨气、说怪话的思维习惯。

    他白天勤奋工作,晚间虚心请教,两年后,就成了盘锦地区公交战线先进个人。我跟领导说,我不想当先进。领导说,那你还这么努力干?,我说,我努力的目的就是想感动领导可怜可怜我,把我放了,让我去教书。领导说,我们再研究吧!研究了一年,盘锦地区工业局党委开会下文件,让魏书生接电机厂领导的班。电机厂是当地最好的工厂,但是他不愿意干。为什么呢?“我还是对学校有感情。我告诉领导,我不想当官,他们问我想干什么,我说我就想教书。他们说我不识抬举,再研究吧!”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来了。24周岁的魏书生遭到批判。那时,人们把孔夫子叫孔老二。魏书生傻乎乎地跟人辩论,说孔夫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干吗批人家呢?”结果中共盘锦地委抓了两个典型,一个老右派,一个魏书生。上级专门成立了魏书生调查组,把他写的50多万字的文稿、日记等全都没收了,从中断章取义地摘出反动言论”108条,大会小会批判。

    “不批判的时候,我就找一块宽阔的地方打拳练武,因为小时候跟师傅学的武术不愿意扔掉。当时很多人不明白,24岁的小反革命,,白天挨了一天的批判,晚上怎么有精神头打拳练武?咱就是为了好好活着。

    粉碎四人帮之后,工业局领导派人找他谈话,说看来批你是批错了,我们想安排你到轮胎厂去当厂长,你干不干?”魏书生说:我衷心感谢领导不批我还提拔,我最大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把我放了,让我去学校当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

19782月,经过6年努力。魏书生终于实现了教书的愿望,当上班主任,教上语文课,如鱼得水,我真是高兴啊”!

遇到事就和学生商量

    学校给了魏书生两个班:一个全年级最好的班,选拔出听话的、优秀的、学习好的学生;另一个全年级最差的班,不听话、学习差、爱打架的清一色男生。面对两个截然不同的班,他一会儿在火里,一会儿在水里。

    “我是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把这当作人生指南去实践,人就会乐观进取。

    魏书生开始研究两个班的学生,让他至今难忘的是他的第一堂公开课。

    听说有一个从企业来的年轻人要上公开课,全校教师都来听课。魏书生决定在基础差的班上课,这样才能让人服气。课前他跟学生商量:魏老师要讲公开课了。学生们说:别在我们班讲,到那个好班讲。他问:为啥?”学生说:我们什么都不会。”“不会才要学。学生说:学也学不会,我们紧张。”“上课又不是打仗,紧张什么。上课是我们的弱项。”“是弱,不弱咱能到这儿来嘛!千万别想向老师们展示咱们有多强,需要展示一个真实的状态:我们很弱、起点很低、成绩很差,但我们决不自甘放弃,我们会从很低的起点上一点点朝前挪、一步步朝前走,展示循序渐进不断向前的状态怎么样?”学生们说:那他们不嫌我们慢吗?”“不嫌,咱们不是慢班嘛!”学生问:老师您讲什么课?”“讲小说《最后一课》。”“那咱们提前预习一下吧!”

    “预习什么呢?”魏书生问学生。学生说:生字。”“这课几个生字?”“4个。”“4个生字还记不住吗?…‘老师,这点事没问题,肯定给你记住。…‘还有什么?”“生词。魏书生又问:几个?”7个,有点多。学生答道。那去掉一个。”“还是有点多。” “再去掉一个。…‘还是有点多。”“去掉4个,剩3个了怎么样?”“3个可以啦!”魏老师再问:还有什么?”“还有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大家都一一做了预习,信心百倍地准备好了。

    上课的时候,老师们全来了,教室坐得密密麻麻的。我往前面一站,学生们乐了,心领神会嘛!谁也不紧张。

    魏书生开口问:咱们该学哪课书啦?…‘<最后一课)学生响亮地回答。“<最后一课)的体裁是什么?”“小说。”“预习了吗?…‘预习啦!”“预习什么?”“生字。”“几个?”“4个。”“谁会?”“全会!”“好,还有什么?”“生词。”“几个?”“3个。”“谁会?”“全会!”“还有什么?”“文学常识。”“怎么样?…‘全会!”“真的假的啊?谁来说说?”学生们个个踊跃举手,课上得热火朝天、兴高采烈,老师们看得目瞪口呆。这是咱们全校最差的一班学生吗?学生学习积极性怎么这么高呢?真是难以想象啊!”

    “我就是这么当老师的,从来都不埋怨学生,总是俯下身子跟学生商量,所以我跟学生的关系非常好。

    魏书生只教了半年,学校就不让他当班主任而让他做教导处副主任,这可把他吓坏了。他连夜写辞职报告,第二天去找领导。领导说:这样吧,你实在想教课就教吧!”魏书生说:我还想当班主任呢!”“那你就当吧,兼着做教导处的工作,还不行吗?…‘只要能带班、教课就行。

  那阵子他整天忙这忙那,头绪多得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于是他开始幻想了:学生应该有自我教育能力啊!应该让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分头管事,管好了不是大家都舒服嘛!他还想,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自学的快乐和幸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他开始尝试,一分钟一分钟地引导学生。他对学生说:闹也是一分钟,写也是一分钟;吵也是一分钟,读也是一分钟;三心二意也是一分钟,一心一意学习也是一分钟。比较一下这些一分钟,哪个更舒服啊?”学生说:当然是做点实事舒服啊!”

还学习一个本来面目

   1979年初,魏书生的班通过了一项决定,老师可以不留作业,若留了,可以不写,但学生要给自己留定量作业。怎么定量?有同学想了个招儿,每天一页语文、两页数学、两页英语、半页物理、半页化学,老师不突破这个量,我们要达到这个量。魏书生说:咱们可以试一试。

  试了一个学期,大家感觉挺好,考试成绩领先,又试了一个学期,成绩还领先。就这样,魏书生成了全地区语文教学先进典型,在语文教学年会上介绍这个方法。当时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说哪有这么教书的?

    一学期一本书,魏书生只讲20多节课,剩下的就逐一安排给学生讲。许多人觉得魏书生这么教挺特别的,有人就说,魏老师你这样教书不行,老师太懒了!对学生不负责任,哪能让学生讲课啊?还分工讨论呢?看不惯。但说来也怪,学生居然愿意这么跟着学,学得高高兴兴的,而且成绩也很好。

   当时魏书生教的是盘山县第三中学,一所普通中学。可语文竞赛成绩超过了重点中学。于是四面八方的人来这里做研究。尽管看不惯,但还是觉得这样做有点道理,老师基本不干,都是学生自己在那里写起来、读起来、练起来。于是他成了班级管理的先进典型,他的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经验在全市班主任会上交流了。

Tags:魏书,生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