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学生对教师为何敬而远之

日期:2012-12-25 10:52 阅读:

         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教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着一种“有缘不亲”的现象。近日,在浦江三中举行的“学生成长困惑研究及其价值引领”——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带头人瞿新忠工作室展示研讨活动上,一批班主任感慨万分,希望能找到改变现状的“处方”。

  学生有苦恼不愿找老师

  闵行区莘松中学范亿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班上几个学生在传阅着一本硬壳封面的笔记本,满脸喜悦,“看到我进来,有学生朝着我推荐起来:‘老师,这是小诚最新的创作,很精彩呢!’我满怀期待地走到小诚面前说:‘能让我欣赏一下吗?’‘不行!’出人意料而又坚决的回答,让我无比尴尬。旁边的学生也感到纳闷:‘小诚,你和老师的关系这么好也不给看啊。’”

  这样的情形在学校里并不鲜见。团中央有关部门的一次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朋友,80.8%是同班同学,教师则排在“母亲”、“邻居”、“同校同学”、“父亲”之后垫底,为24.2%。

  同样,学生有苦恼,找谁?最愿意找老师的仅占1.25%。在与学生的亲近系数里,老师总处于最低的百分比。如今的师生关系,似乎处于“敬而远之”、“有缘不亲”的状态。

  五大因素造成“有缘不亲”

  不少班主任深有同感。范老师做了一项关于为什么师生关系“有缘不亲”的调查,整理了原因。她分析道,一是学生把教师看成是长辈,需要尊重而不亲近;二是学生觉得和教师之间有代沟,有些话题又牵涉个人隐私不适合说;三是学生和教师沟通问题时,教师往往会批评学生,令学生没有面子;四是学生最怕老师有事就向家长告状而不亲;五是教师过分严肃,有时不够平等民主。还有不少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害怕老师,或多或少都受到过老师的严厉批评,甚至自尊心受到伤害。

  从教师自身找原因,闵行区德育教研员贾永春指出,教师不喜爱、不尊重、不信任学生是主因。同时,教师没有真正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过多批评学生,主观臆断学生的问题而伤害学生,也是成因。过于简单粗暴,有时就是师生间的“分离剂”。

  教师应注重沟通方法

  浦江三中校长向小成认为,师生关系之所以“有缘不亲”,关键在于教师。很多班主任尝试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小佳是一个离异家庭的男生,在班级中的行为举止却常表现出女性化的一面。而老师对他这种行为给予了理解和宽容,当得知他是一个cosplay (扮演动漫作品、游戏中的角色)迷后,还给他机会展现cosplay的才华:让他主持cosplay的十分钟队会,开一次cosplay的个人演出,还让他担任文艺委员助理。毕业三年后的教师节,小佳告诉老师,他现在很开心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感谢老师“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捣蛋而批评责骂,相反鼓励和尊重了我的创造力,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许多老师都有体会,99%的学生不愿意和老师在办公室谈话,所以一些老师选择理解学生,不轻易带学生进办公室。有的选择在教室外的走廊、过道等僻静处和学生谈心,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范老师说:“教师应注重沟通的方法,多一点有智慧的策略。”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磊强调,师生关系要产生“有缘能亲”的和谐,教师要有大爱、明智及艺术。

  在研讨中,许多班主任认为,亲近学生,是使教育产生效果的前提,这种“亲”既带有爱学生的感情色彩,更有引导学生的教育元素。

Tags:学生,教师,为何,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