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创新教育,创新发展

日期:2012-5-21 15:21 阅读:

创新教育,创新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杨振宇教授1995年初在国内讲学时一位记者问他:“您在国外教学多年,你看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杨教授回答:“在国外,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教师没讲过的不敢想,教师没做过的不敢做”。一位留德学生曾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国外学生中,十个人也许能讲出二十种答案,尽管有些想法非常离奇。”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说:“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以上三位学者道出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缺乏的现状。我国的学生创造力匮乏,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徘徊于知识型的教育模式之中。在这种模式中,知识是学生唯一的追求,创造性被严重的扼杀。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老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应把学生看作是只会输入的“机器”,要了解我们的学生也和我们一样,他们有血有肉,也有需要,有感情。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是在保护孩子天性的同时,据其年龄和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创新教育,也可以说是指导学生发展创造的才能,鼓励学生经由创造的过程,学习做有效创造的活动。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创新的前提。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如果没有教育观念的更新,没有普遍的创新心理氛围,没有高于现实的要求,没有勇于改革的胆略,教育改革和创新,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首要的是树立现代知识观。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新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创新品质的人,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意志坚定,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自信自立、个性鲜明。下面重点分析几个方面。1 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意志的自立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等特征上。有关心理检测结果证明,意志与学习的相关度最高,“宝剑锋从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勤奋是意志的体现,它往往和自信心、自觉性、坚韧性联系在一起,构成自主学习、坚持学习、顽强学习,发明创造的良好品质。2、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驱动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现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有无?是否?如何?为何?从而激发思考,引起探索的欲望,开展创新活动。由好奇心引起问题,最终导致发现或发明。创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有一句反复被人引用的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道破了创新的真谛。3、自信。自信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基石,自信心是创造潜能的最有力的挖掘者,是创造个性最坚定的支持者,是创造心理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任何重大的发明创造的初期,往往不被人理解,如果缺乏自信,只能跟着潮流走。自信来自于自身和他人的评价与欣赏,常积累成功感和成就感,自信心就强。充满自信的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于挑战,敢于创新。4、个性。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他的特长、兴趣、追求。有个性才有特色,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是无生命活力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可能是畸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然而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统一的教学科目,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考核标准,培养出用同一模子印出的统一尺寸的“标件”。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软手软脚”、“呆头呆脑”的。

三、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是创新的基础。

民主、宽容、理解,这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前提条件。“民主像一座塔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魏书生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其创造性大小,都应具有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尊重、信任、期待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才会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素质教育必须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教师必须细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异想天开”不要挑剔指责、讽刺挖苦,而且要首先肯定其大胆的设想,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的指导,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教师还应实施各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幻想与假设,鼓励学生批判与质疑,强化问题意识。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思考旧问题,往往导致新的发现和突破。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具有价值,问题中肯等于完成了一半的创新。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生物学家贝尔纳认为,创造力教学是提供人发表意见的机会。我国的教育现状是,学生带着问号进学校,带着句号出学校,标准答案就一个,学生教师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实际是对学生创新思想的扼杀。我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全懂了,老师放心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把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学生越是把教师问倒,越证明教学成功。没有问题,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新。我们要创造优越环境,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批判,敢于创新。

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创造性作为一种心理品质的整体性只有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得到发展。创造性离不开创造性实践活动,特别是在新一轮课改中,如制作各种模型、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参观考察等,使学生感官与感觉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指导学生制作“筒车”的模型时,只告诉他们筒车的工作原理,其它的由学生自己操作实践。于是学生们找来了竹筒、竹架、竹杆等材料,自己制作了一个筒车,并在水槽中吱呀、吱呀地转动起来。筒车模型虽然较小,但其利用水力转动的工作原理体现地淋漓尽致,学生的创造意识得以显示和发挥。另外,我还指导学生成立兴趣小组,进行古钱币的收集、古代艺术欣赏、话剧的模拟演出等,让学生在收集、组织、表演中发挥创意。带领他们参观博物馆等,并撰写观后感。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增强,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水平            

当然创新教育还有许多方法有待探索。在新课程中必须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同时,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塑造其创造精神,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日臻完善。

 

Tags:新教育,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