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防止教育投入“假落地”

日期:2012-1-13 09:05 阅读:

       教育问题一直是两会的热门话题,今年也不例外。在热议当前普通高中面临的几个难题时,省政协委员江邦跃认为,导致当前高中学校缺编不补人的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不愿承担更多的教育负担,而主管部门对此缺乏必要的督导监督机制。

  这确实是教育所面临的一大症结。对教育投入水平低,有关部门长期以来的解释是财力不足。但从每年的财政支出来看,教育投入不足并非财力不足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监督相关部门按规定保障教育投入的拨款机制和问责制度。

  “说到不一定做到”,这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少见。我国教育投入到位难,与保障机制、问责机制不健全密切相关。虽然《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了政府的投入责任,但对投入不到位、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行为,却少有问责或问责乏力。正因如此,一些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财力情况“选择性”地承担教育责任,责任的“可选择性”架空了责任的落实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去年从中央到地方,教育改革规划都陆续出台,但要将教改蓝图变成现实,需要各级政府扎扎实实的行动,还必须设立相配套的监督、考核、问责等一系列“硬杠杠”制度并付诸实施。按照元旦前通过的《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我省将确保到2012年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省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8%,以后年度随财力增长进一步提高。但要让这一规划成为现实,必须以有力的监督、考核、问责机制确保决策真正变成百姓福祉。

  当然,不仅教育应如此,公立医院改革、推进保障房建设等决策的落实,都应有“硬杠杠”,以防“假落地”。
 

Tags:防止,教育,投入,假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