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初中生礼让教育实践与研究

日期:2011-11-10 10:44 阅读:

初中生礼让教育实践与研究

单位:重庆市梁平县礼让初级中学        姓名:李仲举

电话:18996691186                     类别:综合及其他

【摘要】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衡量每个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之一,也是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体现。青少年时期则是一个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一个人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礼仪教育已是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结合学校文化建设理念及实施方案,确立了以 “礼让”教育为切入口,以“礼让”的理念统领校园环境建设、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工作,塑造精神,积淀内涵,追求以“礼让”为特色的校园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果,最终提升师生综合素质和学校办学品位。

【关键词】 初中生  礼让  道德教育  实践研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深化“唱读讲传”活动,培养大批文化建设人才,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德育是体现学校办学方向的根本标志,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体力、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引导他们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学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竞争同在的二十一世纪,为学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学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强以“礼让”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当代中学生,应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学德育工作的总目标。

一、概念的核心及其界定

《弟子箴言·崇礼让》曰:“让名者名归之,让利者利归之。”

蒙塔鸠指出:“礼让不费什么,而得到一切。”

“礼”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大至国家制度,小至家庭生活,无一不在礼的范畴之中。礼的本义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在《中国礼仪大辞典》中,“礼”被定义为特定的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而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和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以示他人的准则。在现代社会,“礼”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明约束之礼、知礼让之礼、守信义之礼、讲“和”之礼。

“让”本义为退让、谦让。“温良恭俭让”,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指的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种美德。它包括礼节、让式以及让容、举止。“礼”“让”合起来就是表达崇敬。

礼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它包括礼貌、礼节、谦让等内容。礼让还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既体现出一个人内在的道德素质和修养程度,也折射出一个集体或者一个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水平。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礼让也具有其特有的道德功能。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双方都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从而便于双方的感情沟通,有助于学习、教学和工作的开展;二是协调,礼让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按礼仪规范去做,有助于加强相互间的尊重和理解,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避免情感冲突。此外,礼让还能维护良好的秩序,对学校风气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又可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师生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具有维护和教育的功能。

二、课题的提出

温家宝总理把学、思、知、行四个字结合起来,提出作为教学的要求,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中学德育大纲》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强、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礼让”教育是初中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对初中生进行“礼让”教育不仅有利于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而且更能增强社会责任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我校校名为礼让初级中学,故而与“礼让”教育研究相互渗透,具有文化历史意义及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市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学校礼仪教育,从整体上看是围绕礼貌、谦让教育进行的。学校德育或者说是宗教德育相当稳固,但没有专门的道德课、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只是在其他学科或活动中有些德育渗透。日本学校的德育渗透及培养方式和方法异常丰富,大量地引进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并融会于各学科中,形成崭新的个性教育。在韩国,人们见面、说话、告辞都有固定的礼仪,同时还有同事之礼、师生之礼、馈赠之礼,看似琐细的礼节里透露出一个民族尊老、互敬、好客的风气。

2.市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北京、上海等已经走在时代的前沿。上海市将德育教育作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使广大教师在深刻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明确知识与品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关系,在观念层面形成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内化德育渗透的意义,提高渗透意识。将初中生缺乏爱心、不排队、恶语相向等不“礼让”行为习惯纳入初中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中。

四、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旨在为初中生创设充满关爱、友善的良好的礼貌行为,友好的待人方式,热情的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营造积极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让师生共同享受自己创造的“礼让”教育成果。

五、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礼让”行为习惯培养,必须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身心成长的规律,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生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目标准,内容实、措施细、效果佳,讲求严谨、及时、适时、合理和巧妙,避免形式主义。

2.主体性原则。在“礼让”行为习惯养成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感受到形成良好习惯的效果,体验到矫正不良习惯的益处,从而使良好的习惯得到巩固和发展。

3.持久性原则。“礼让”行为习惯不可能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要通过反复的训练,不能时紧时松,更不能半途而废,要长期坚持,贯穿在各个环节之中。

4.差异性原则。要承认学生之间基础条件、个性特征、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共性要求和训练的同时,突出个性教育,使不同特征的学生均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实践性原则。既重视课堂教育,更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必要的行为训练,引导广大学生在行为实践中逐渐加深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㈠理论意义

英国哲学家弗·培根在《随笔集》中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而德育不好则是危险品。不但无宜于社会且危害社会。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行为习惯,无论是品德行为习惯还是学习行为习惯。“礼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特色建设便是基于以下理论基础:

⒈素质教育理论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的教育,即促进人的素质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促进社会现代化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素质教育总的要求:让学生做到:学会做人、求善,学会学习、创造、求真,学会生活、健体,学会审美、求美,学会劳动、生存、敬业,使学生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高度适应能力,具有创造意识,并能不断获得新知,而且有能力克服自身的局限。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以德育为导向,以心育为基础,以智育为主干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⒉叶圣陶的养成教育理论

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动作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的培养。学生的行为有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被动性行为,第二层次是自发性行为,第三层次是自觉性行为,最高层次是自动性行为。

⒊教育学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即要求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形成社会所需要的观念、智力、能力等。在社会中有些社会规范具有惰性,其形式乃至内容一旦形成就长期固定下来,因而对于这些规范的反应的评价标准也是长期不变的,这就使教育可以且必须在人之初即把既定的规范教给学生,引导他们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更妥帖更自然地融入社会。同时现代教育注重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行为养成教育形成学生较高层次的习惯,发展高级思维,使学生能更有效更充分地接纳新信息、加工新信息。

⒋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认为:行为习惯是完成某种自动化的动作的需要或倾向。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定型化的活动方式。人的习惯的养成是某种行为重复进行,使刺激物与人的大脑建立固定暂时神经联系,建立起动力定型,其实是一种条件反射,只要出现相同的刺激,个体就会出现相同的反映。有目的地引导个体形成一定习惯的过程,就是行为养成教育的过程。习惯一旦形成,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就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或倾向,在有机体内部产生一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一旦个体不完成一定动作,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由此,通过养成教育形成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会能凭借其内部需要的强大力量自动地使自己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达到高效率,为成功的人生奠基。

㈡实践价值

⒈打造以“礼让”特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校软硬件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

⒉提升行政领导团队的整合,搞好学校凝聚力,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能。

⒊进一步加强高、精、尖名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教育品牌。

七、创新程度

1.把礼让教育置于各种教育活动中。

2.把礼让教育渗透到初中生日常生活之中。

3.不拘一格。礼让问答、礼让学生评选、礼让师生展示活动,各处室时刻落实营造实际环境,把礼让行为内化。

八、研究的主要思路

㈠视角

本课题从“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究”的“双向路径”展开研究。从“以礼立身,以让立行”办学理念入手,以“礼让”教育为视角,以《中学德育大纲》为核心,开发适应初中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实验课题资源,打造以“礼让”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评价模式。

㈡方法

⑴文献法:开展礼让教育的分析、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⑵行动研究法:在学校信息网站搭建“礼让与教育”平台,结合已有课题经验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提出问题—分析原因--研究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推广”的原则。

⑶调查研究法:根据研究内容设计问卷、访问、召开院坝会,进行案例分析、师生共同探究、组织研讨会等方法获取信息反馈。

⑷理论研究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Exel电子表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对数据(如访谈数据、问卷测量中开放式问题数据、社区参与的数据、作品等)进行归纳、总结、应用典型,采取课题前后对比法进行比较,有利于提高课题质量。

⑸案例分析法:选取两所学校进行典型案例的素材收集、分析、整理、撰写、总结、提炼精华,从中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⑹对比分析法:主要通过对转变前后的对比,辅以不同学生、不同年龄段学生角色的对比分析,从而掌握一些数据,力求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⑺经验总结法:根据课题中所提出的数据、量标、列出评价标准,使之上升为理论和实践高度研究方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编辑有关论文、经验和总结已备发表。

㈢途径

1.班级常规教育体系

一个学生置身于一个班集体中,他的一言一行,势必都会受到这个班级的学习风气、纪律状况、班级集体荣誉感、道德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学校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班级来组织实施的,所以班级的常规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班级常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纪律教育、习惯教育、日常生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这些主要通过班主任在落实班级常规工作、管理班级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向上意识。

2.学科渗透教育体系

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礼让”行为规范手册》内容,明确学生行为养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把《手册》中的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分学科有侧重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既是学科教师传授学科文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道德意识、学习行为的养成过程。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努力寻求和挖掘《手册》中的养成教育素材,适时选择联系点和结合点。在实施过程中,努力做到:

⑴刻意挖掘《手册》潜在素材;

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养成教育内容上升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⑶注意教育方法,做到有机渗透,避免单调说教;

⑷注意经常教育,达到“细水常流”的效果;

⑸及时总结经验,及时反馈、交流、激励。

3.主题班会教育体系

组织德育骨干教师,根据《手册》内容,分年级分学期确定重点教育主题,编成主题班会教育体系,供各班班团活动课举行主题班会时参考,由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督查,并纳入文明班级量化考核。

4.宣讲教育体系

学校将《手册》内容,结合学校实际,相应选取部分内容,编印成具有近五十项内容的专题宣讲材料,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

A.每周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

B.各种主题读书活动、团日活动和行为规范达标竞赛;

C.依据体系,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5.影视教育体系

在各学科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根据国家教委所列的有关教育影片和专题片,按《手册》编排内容,编成六部分,供初中六个学期内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及时组织影视的欣赏指导和影评,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6.社会、家庭反馈评价体系

学生“礼让”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一个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会教育为必要条件的立体网络教育,须三个方面紧密配合,通力协作,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

根据《手册》内容及每节内容后的《家长反馈》内容编制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反馈、评价体系。根据家长对学生在社会、家庭中的表现,通过家长会、家访、反馈联系卡等形式,及时捕捉学生行为养成训练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协调三方力量,提高“立体教育”的效果。

九、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年度目标

初中生礼让教育实践与研究以“礼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切入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让”行为习惯为目标,并将学生的“礼让”行为习惯养成划分为四个方面,再将每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依照学生发展的特点及由易到难的顺序划分到每个学期。这样在每个学期都有需要重点抓的内容,也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与评价学生行为“礼让”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力度的指标。我们力争在三年内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礼让”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学生,让好习惯陪伴学生成长,真正成就学生的一生。

“礼让”行为养成教育三年目标

分类

学年

学习行为

生活行为

品德行为

礼仪行为

第一

学年度

课堂行为

自觉学习

个人清洁卫生

环境清洁卫生

锻炼身体

尊重他人

集体意识

个人形象

礼仪

第二

学年度

计划安排

合作讨论

作息习惯

自理习惯

自尊自强

诚实守信

集会活动

礼仪

第三

学年度

思维习惯

Tags:初中生,礼让,教育,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