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创新学习之我见

日期:2005-12-15 21:50 阅读:

创新学习之我见

 

                                    ——徐斯亮

 

学习贵在创新。中学生要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胆探索,从多种煤体获取信息,准确判断,灵活思维,学习心理素质良好,是创新学习的主要特征。对中学生来说,学习可能是重复性的也可能是创新的,重复学习就是死守书本,不知变通,人云亦云;创新学习,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框,只有创新学习,才能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也只有创新学习,才能学得快、学得多、学得深、学得巧、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一、学习应有明确的目标和目标意识

有人问“学生是什么?”诗人罗伯特.弗罗斯对此作了这样的形容:“学生是已经有了某种程度而想更上一层楼的人”。他的话指出了两个重点:知识与欲望。因此,教师首先应让中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为多学知识、自己的将来还是为祖国的明天。

另外学习时还要有目标,不同的中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目标一定要适合自己,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最成功的就莫过于让学生找准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创造的目标分类学,其本意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找到学习目标,因为不同的学生,学习程度不一样,学习新知识要达到的目标也应该不一样,而这一个目标若都为老师制订,一是不可能,二是不科学。因此在我国众多地方完全由教师制订目标的教学应该说有一定的误区,它必须是学生在掌握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制订目标,然后再达成目标,才是目标教学的实质。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反复强调,“学习时不要跳跃前进,务必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障碍”。学习目标还应该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近及远的原则。

二、学习应有选择性

信息时代要求中学生能根据学习的要求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分析储藏信息、灵活感受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并根据需要进行分类和整理。

中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学习目标选择与之相适宜的学习内容是必须具有的学习能力。人类发展的历史渊源流长,创造的优秀的文化科学知识如浩瀚之海,加之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迅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文理渗透,知识日新月异,进入了知识剧增的时代。在知识的海洋中中学生必须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哪些是重点学习的内容?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内容?哪些信息是一读即可?当然在选择学习内容时,中学生还必须学会快速阅读,及时捕捉信息。

三、学习应不断生疑

知识来源于问号,著名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因此,中学生要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从多种角度认识同一种事物,探索出新的问题。

古西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就倡导问答法。他在教学生时,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各种道理或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与学生谈话或向他们提出问题,使他们作出回答。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根据不正确的回答提出补充问题,使他们自己认识答案的谬误,然后再以种种事例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正确的结论。杜威在教学中提出了五个要素:(1)设置疑难情景,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有兴趣;(2)确定疑难在什么地方,让学生进行思考;(3)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推动每个步骤所含的结果;(5)进行实验,证实、驳斥和反证假设,通过实际应用,检验方法是否有效。杜威的这一教育思想,实际上就是重视学习者的质疑与实践的两个重要环节,并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习者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南宋心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因此,“疑”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疑,学习者才能积极思考,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才有“创新”。

中学生有疑,自然要向他的老师、家长、同学等发问,不论多么肤浅的问题,都不要对发问者以耻笑,要尊重他人。学贵有“疑”; 有“疑”才有“思”; 有“思”才有“问;有“问”才能有“悟”。从而看出这是学习的心理过程。难怪有“不耻下问”的说法。

中学生的问,通常有“全都不知,不知从何下手”,“思考但不能解决问题”,“有思索的头绪,但不知对否”等情况,不论哪种情况,中学生生疑,必须是“三思而问”,这样可能会有思维撞击的火花,进行“求异思维”。 中学生要始终有这样的信念“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也就是说,以事实说话,不迷信任何权威。

古人的“学则需疑”,就说明了学习中质疑的重要性。如果在学习中缺少怀疑和批判,就不能有创新。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为有了疑问,所以才会提出问题,所以才会确定思维的目标;因为有了目标所以才促使人去积极思维。科学上的创造发明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会下落产生疑问,才导致万有引力的发现;瓦特对火炉上的水壶盖被冲开的现象生疑,才导致了蒸汽机的发明。当然,能否产生疑问,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者要有“质疑”的习惯。不要以为老师讲的、书上写的就是无可挑剔的绝对真理,提不出什么问题来。但是,只要敢于提出怀疑的意见,尽管有些意见还不成熟或者只是表面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时间长了,就会提出有价值的疑问,也就会促使学习者观察实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深入思考等,就会得出知识的结论,而不再是书云亦云了。因此,质疑是创新的基础。

四、学习要有自信心

自信是与创造是不可分割的,自信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信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示自信。

自信是人体自身能力和先前活动的认知的总和,它对创新学习活动具有驱动作用。

具有高度自信的人意味着一个人信任和尊重自己,缺乏自信心则意味着对自己的轻视、自卑,对自己采取否定的态度。大凡有成就的人,他们总是信心十足,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和干的事坚定不移,而失败者首先失掉的是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坚定不移的信心能够移山”,这就是成功的经验。自信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成就,所以,有人把“信心”比喻为一个人心理建筑的工程师。

自信可以克服万难。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充满自信心的人永远击不倒。司马迁在处以宫刑的情况下著就历史巨著《史记》;张海迪在高位截瘫的情况下,攻下硕士学位;海伦.凯勒克服眼不能看、耳不能听、嘴不能说的三重痛苦,凭着触觉——指尖,学会与外界沟通,完成了大学学业。他们就是凭着坚强的信念,战胜自己,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恐惧是信心的大敌,它使人丧失斗志。恐惧带来迷信,而迷信是一把短剑,伪善者用它来刺杀灵魂。在恐惧控制的地方,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有价值的成就的。

恐惧是一种消极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很大程度上是后天造成的。当人面对危险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感,这是人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当危险过后恐惧心理还难以消除,或对并不可怕的事物产生过分恐惧,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

从环境来看,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紧有关。但从主体上看,自卑的形成虽与环境因素有关,其最终形成还是受个体生理、心理素质的影响。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包括个人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愿望的了解,个人与别人和环境的关系,个人处理事物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目标的认识评价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自信的表述是从成人对他的谈话中听到,儿童把在自己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人的评价作为对自己的评价,逐步形成自信。

自信是中学生创新动力的因素,同时,通过创新更能激发中学生的自信。

五、学习应重视实践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为什么他会把实际参与看成是学习的最高水平呢?这是因为学习过程是把通过感知、思维、记忆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运用知识也是一个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实践中,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棘手的问题,学生会开动脑筋,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实质上体现了创新。

古希腊普罗塔哥非常注重学生的练习,他说“要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应当应用自然的秉赋和实际。”亚里士多德在论述教学方法时强调要重视习惯和活动。古罗马西塞罗也在他的论述中,多次强调“练习”的作用,并把观察力、思考力的培养与“练习”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昆体良也指出:“儿童一般通过模仿、理论学习和练习来掌握修辞学等,要特别重视练习的作用。”

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知识,也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创新的必要途径。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是符号“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规律的。知识越用则飞跃越快,上升也越高。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新情况,产生新问题,这就是创新的过程。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实验;实验生断语,如此演进与无穷。”

事实上,在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经常提到的“精讲多练”,也都是在论述着同样的一个问题:实践活动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创新的特点。

六、学习应不断反思总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总结,是指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的社会价值,从而自我调节,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信息活动。能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效果等进行自我调节,认识和调控,是创新学习的必要特征。能主动发现学习中即将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更是创新学习的特点。

凡是知识学习都有一定的任务、要求,待任务完成之后学生对自己掌握知识形成技巧、能力发展等,都应该进行检查,检查的结果就是学习信息的反思和总结。从积极的意义上讲,通过信息反思总结可以使自己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总结,可以是内在的,即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能力的全面评价;也可以是外在的,即别人或社会对自己学习的结果的全面测评与鉴定等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对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而且应通过反思总结,及时改正错误和弥补不足,不断精益求精,获得优异成绩。

根据控制论,反思总结的过程由感受、分析和决断组成。反思总结信息的灵敏、准确和有力取决于是否有敏锐的感受器,以便能及时发现矛盾和变化的信息;是否有高效能的分析系统,以及过滤和加工感受来的各种信息;十否有强有力的措施来修正运转过程,是之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更大的学习效益。

就学习活动而言,反思总结的感受器主要是指各种评价手段、评价机构和评价者,考试和测验只是其中的一种。反思总结调控,有时受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分析有偏颇的一面,这时学生可多参考一些书籍,不断调控,不断改进,最后达到最优化。

七、学习应有组合思想

创新不是发现、发明,能用大家熟知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有一定的意义,就是创新。一个创新的想法,是旧的成分新的组合。发现了问题,明确了问题,再组织材料阐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创新。所以学习时要善于通过事物的表象,认清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找到其实质。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法,就比较完整的体现了创新学习的重要组合思想。他要求学习者(1)设置问题,产生问题;(2)带着问题思考;(3)解决问题的假设;(4)组织材料;(5)分析材料,引出结论;(6)检验假设,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这里,布鲁纳就强调了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

创新对中学生来说,不要求他们象科学家、发明家那样或者文学艺术家那样,创造出新的“产品”,把他的社会价值绝对化。在多数情况下,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是他们想出了难题的解决办法或策略,尽管这对老师来说,这些办法和策略是早以熟悉的,但对学生本人来说确是新的或独特的,这对学生本身来说,是有意义或有价值的,这就是创新。虽然中学生也有小发明、小创造,创新的产品也具有社会价值,但这毕竟是少数,因此,对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主要是指学生主观上的创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创新习惯”或“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Tags:新学,习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