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教育的征文:追求有灵魂的教育

日期:2014-8-18 11:19 阅读: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周国平

刚刚拿到这本书时,正是书序上的这段话吸引了我,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教育的真正灵魂究竟归于何处?我不是专家,说不出那种深奥的哲学语言。但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我想说:教育的灵魂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求,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着书本上的知识,甚至产生厌恶感。我想前者应该就是所谓的人性,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然而,现如今,正如周老师所说,守护人性才是教育的真正灵魂所在。

开篇有关教育的七条箴言就已经深深感染了我。这七句分别是:

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二、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价值。

三、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四、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五、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六、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七、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短短的几句话,阐述了教育的的基本理念。他主张学生要快乐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享受其中的乐趣,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并非“赶鸭子上架”式的现代应试教育。最有感触的便是“忘记课堂上所学的剩下的才是教育”这句话,书中说到,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因此没必要花费精力去记住知识的细节。但是如果你忘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结果什么也没留下,那你就是白受了教育。只有那个剩下的,你怎么也忘不掉的东西才配称为教育。

自我反思下,工作了两年,学到了什么,忘掉了什么,剩下的又是什么......的确,那份剩下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少之又少。

上述的第三点似乎道出了所有学生的心声,的确如此,现如今的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来塑造学生。相信我们80后这一代的学生最有感触的莫过于小升初、初升高的阶段,我们使用的都是实验教材,而我们也就成了实验教材下的第一批学生,不知道应该庆幸还是悲哀,我们就一直处于这种被动的形式,默默的承受着一切,适应着现实。著名的法国作家蒙田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就感觉我们是为了学而学,而不是那种真正发自内心爱读书。老师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现在的学生灵魂都没了,这些工程师又该何去何从?”好经典的一句话,但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教师似乎也成了教育体制下的牺牲品,10个老师有9个老师注重成绩,他们要的是升学率,只有1个老师大开要搞素质教育之口,简直就是无稽之谈。久而久之,学生在这些老师的监管之下,懂得成绩是第一,其余都是次要的。这使得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是幼小的孩子都被提前拉入竞争的行列,毫无童年时光可言,幼小纯洁的心灵就这样被扼杀了......

于此同时,书中还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做一个好读者,打心眼里喜欢读书,而不是应付,将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作者认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只做到其中的一两点,因而不能称为真正的读者。“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是读书的好处,这也需要一种境界!

关于教育,他的见解很犀利,但却道出了如今教育的真实现状。因为不是教育家出生,所以作者论起教育少了一些框框,多了一份洒脱;因为是哲学家出生,所以文中少了锢于经验的肤浅,多了基于深刻的思辨,处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要做到教育的真正的灵魂——守住人性更是任重而道远!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信仰。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启迪学生智慧。教师要怀有对教育宗教般虔诚的情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做到人之为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迷失方向,教育是有灵魂的,灵魂就是培育学生心中的太阳。没有灵魂的教育是可怕的,它所影响的不仅是学生的前途,而是关乎我们国家、民族命运的大问题。于漪老师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这话很深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了这样的灵魂,教育才有意义,才能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值得我们崇拜的人才来。

Tags:教育,征文,追求,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