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利用教材,激发学生想像力

日期:2005-11-13 21:15 阅读:
一、挖掘“神来之笔”,感知想像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篇章或段落堪称是“神来之笔”,它们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极好范例。教学时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还原作者的想像,努力把课文从静态的文本形式还原成生动的生活画面,锻炼学生的想像力。

刘鹗在《绝唱》一文中写王小玉演唱时,听众的感受是“只觉得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描绘她的演唱“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忽又扬起,像放东洋烟火……” 作者通过想像用比喻的的手法对演唱的具体情状作细致的描摩,将本属于听觉的无形无色无味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艺人的演唱技巧和艺术魅力。

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写到“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作者将无形的香味化成可视的颜色,具体地表现花香带给作者那种飘渺动柔的感受。

又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安塞腰鼓》那激昂的鼓声,《看戏》中如珠子似的歌词……都是作者发挥想像力的结果,教学时只有让学生闭上眼睛去还原作者的想像,才能领会文章的意境,真正体会到文章的优美所在。

二、进行课文“美读”,激发想像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美读”可以激发人的想像力。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儿歌、童谣、诗词以及一些优美的散文佳作,都具有极好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它需要借助想像来实现。“美读”,它能激起学生想像的欲望,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将文章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

如“美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会产生春雨细密,悄然润物,诗人喜不自禁的联想;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会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

再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峻青的《海滨仲夏夜》、鲁彦的《听潮》等,都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美读”来点燃他们想像的火花,为课文精彩的画面添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学生很快就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之中。

三、利用“意义空白”,拓展想像

    在中国画技法中,非常讲究“空白”艺术,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古诗文中也十分讲究含蓄和意境的创设,有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创作主张和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之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义空白”。而这“意义空白”恰恰是启迪学生想像的“亮点”。

如《竞选州长》这篇课文结尾写到主人公因为受不了竞选人之间的攻击提出了“退出竞选的声明”,作者有意把声明原文内容略去。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后,完全可以让学生运用主要人物的讽刺语气想像出声明内容。又如《皇帝的新装》游行大典后皇帝将会如何去处理这件事呢?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利用精美插图,启发想像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教材中一些优美的诗歌、词、曲、散文,还配有不少精美插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插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想像它的生动形象,进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它的意境。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等。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脑海中潜在的想像力是丰富的,但想像力的“迸发”,有时是需要勇气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还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学生创造思维,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想像。
Tags:利用,教材,激发,学生,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