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日期:2010-4-12 10:55 阅读:

        【摘要】学始于思,因疑生趣,好的开始即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景,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需要解决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要解决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是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课堂问题情境,不仅仅包含着问题,包含着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方式,教师的启发、鼓励、点拨,还包含着学生对问题的应激状态,是一种最初由问题引起,却远远胜过问题的整个课堂的动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 规律 ,精心设问置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激思,以疑获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1.创设问提情境,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能力的培养者,而且也是思想灵魂的塑造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而“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更充分体现了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因素,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讲授《元、角、分》一课中,我设计这样一道题;假如你现在有300元钱,你准备怎样用它?同学们一听,滔滔不绝的说出了自己花钱的计划,有的说自己准备拿300元去食品超市买吃的,有的说自己攒起来慢慢花,还有的说把钱交给父母……总之,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这时有一位小朋友说:“我要把这300元饯捐给希望工程,听爸爸说300元就够贫困山区一个学生一学期用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教师这时不要急于表明自己的看法,而是反问学生:“你们认为他的做法怎么样?”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小学数学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学到了活生生的数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对他们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教学的 艺术 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教师不仅要想办法为学生提供能激发其思维兴趣的舞台,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展示和发挥,而且要以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问题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张长8米,宽5米的教室平面图,当学生说纸太小,画不下时,教师再出示 中国 地图,这时,学生顿生疑问;中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这么广阔的土地又怎么能画到地图上呢?他有什么规律呢?继而,学生产生探究的心理,想到了用缩小长度来画的方法,可是怎样缩小呢?他有什么规律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教师趁势板书课题《比例尺》,尽管学生对比例尺这一概念不理解,但从刚才的谈话中已经感受到比例尺的神奇力量,以有趣的设问,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我要学”的动力,促使学生怀着兴趣和期待,开始了新知的学习。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激活”认知结构的能力 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外部所授与知识的简单接受,而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活动。但是我们目前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虽然学生已具备了足够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但是面临一个新问题,却无从下手,而当经过老师的提示或启发后,就会茅塞顿开,很快解决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能有效的从认知结构中提取并运用所学知识,而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分不开的,在复习时,我们教师总是通过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题目,来帮助学生回忆、激活有关新知识,从而为学生顺利的发现,探究、解决新问题作准备,但是这种认知结构的激活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被动地激活,所以造成了课堂中学生的探索过程和得到的结论大致是一样的、是教师所期望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当碰到一个新问题时,就不会主动的去思考。  
        针对上述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逐步通过创设恰当的有利于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激活”认知结构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巧妙的把《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引进来,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升高了?一“石”激“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长度,面积等知识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石子有宽度和厚度,还有的说石子有面积等等.通过这一问题情景的创设,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被激活的有关点、线、面的知识链在认知结构中不断扩散、延伸,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通过观察、联想,“体积”的意义在逐渐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点、线、面、体在学生头脑中也已完成。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激活”认知结构的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 教育 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小学数学教育又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应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因循守旧,能敏感的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新关系,提出新颖的方法。如果学生不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思维就没有广度和深度,就不会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 发展 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假如全班36人去参观冉庄地道遗址,门票每人15元,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有的同学说:“全班36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6张,共花15×36=540(元),另外有一位同学说:“买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买40张只需花15×40×80%=480(元),比买36张少花60元。所以我认为最少是480元。这时有一位同学反驳说;“我认为480元并不是最少的,我们可以把剩下的4张票卖给其他人数少的人,又可以得到60元,这样从480元里去掉60元得420元,也就是我们花420元就可以买到36张票,所以我认为买36张票最少花420元。  
        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而且激励了学生的智力与智慧的发展,让学生活学活用,同时也培养了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好办法。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 总结 ,努力把小学数学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Tags: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