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在科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习惯

日期:2005-3-31 15:49 作者:yuzhouheyi 阅读:
 

在科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习惯

   对于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重要:一个是他能否提出独特的问题并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的本领,另一个是他能否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这两点恰恰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忽视的地方。
    古人云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亚里士多德曾讲过: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人善于动脑,善于思考,就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创新型人才的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必须具备发现问题的才智和提出问题的胆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敢实践、敢探究。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但是学生已习惯了只学不问,任何问题只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师讲生听”、“师问生答”这么一个狭隘圈子里,即便是学习中不懂的问题或一知半解的问题也不愿向老师或同学生来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得到更多的学问,而“学问”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提问,然而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学生不如幼儿园的小朋友那样会问这问那,而且年级越学提问。这是为什么呢?
一、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原因分析:
    学生为何不爱提问呢?我查阅了不少资料,也进行了几方面的调查。
    1.书本与理论专家:
     长期以来,由于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自身的潜力和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课堂教学滞留于师生“乒乓球赛”的禁锢中,学生总是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学习。随之学生也就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观察、认识、思考客观世界。
     没有好好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孩子从小对各种事物充满着好奇,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可家长和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帮助孩子解答疑问,久而久之,学生天生具有的好奇心渐渐地被抹杀了,他们不在像以前那样饶有兴致地提许多问题了。
   2.家长和学生:
    本学期,我校的课题组对学生和家长分别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家长:“你认为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调查的结果以下观点居多。
   (1)、要有热烈浓厚的课堂气氛。
   (2)、 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3)、 多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激发其学生提问的欲望。
   (4)、 以谈话、谈论方式教学的情况下。
   (5)、 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具体说明了提问题的范围。
   (6)、 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欣赏,并耐心地倾听,并使用交流合作的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问的技能和技巧。
   (7)、 教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师生之间有信任感,关系融洽。
    B.学生:“你认为造成你不善于提问的原因有哪些?”经统计造成学生不爱提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老师的,有来自学生自己的,也有来自环境因素的。我班同学的具体表现如下:
   学生自身原因:
  (1)胆子太小,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没有自信心,害怕说错,怕遭到老
师和同学的嘲笑。
  (2)认为自己有问题不明白是不聪明的表现。担心自己的问题没有新意,
没有探讨的价值。
  (3)缺乏提问的技能与方法,不知从哪儿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
  (4)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
2.老师自身原因:
    (1)课堂气氛紧张,老师比较严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予以积极的鼓励。
  (2)没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3)没有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只好随大流。
3.环境因素;
  (1) 学生知识面狭窄,和社会自然界接触少,生活范围小。
  (2)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平时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二、采取的措施:
    问题产生的一些原因已经有所找到,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问”者呢?我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课堂内如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A.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少年儿童是活泼好动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好奇天真的个性,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教师要不以高高的姿态站在讲台上频频发问,而是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深入学生中间,有时还成为讨论小组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寻求知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切忌泼冷水;学生回答问题或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教师在进行纠正的同时也应充分肯定其主动性,保护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思维的独立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要诚恳,敢说“不知道”,对于自己的错误要敢于承认。这样才能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才能敢于提问。
      B. 建立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生生关系。要求学生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发言不要无理取闹或取笑,如果要补充,那也得等他说完了以后,你再作补充,并学会应用“我对ΧΧΧ的发言有补充(或有意见),我想……”这样的语言,不仅仅体现了对同学的尊重,还体现了他的个性,又培养了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就自然而然地打消了学生提问时的顾虑,促使学生勤思敢问了。
    2、 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我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不明白的句子、一些未见过的特殊标点符号的使用,作者的写作方法、本文的思想意义等均可进行提问。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可以根据课文题目来提问……通过一定的指导,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有些老师想不到的问题他们都点出来了。学生敢于提问了是件好事,但更要会提问,善于提问,将问题提到点子上,以提高所提问题的质量,于是我就分三步来指导学生提问:
   课前提问
   每上一堂课,我就事先要求学生去预习一下内容,并提出有关本堂课的问题,可简要做以记录,能通过朗读或查字典解决的(如字词的意思,一些简单句子的意思,部分相关的课文内容)自己在家里完成。自己不能解决的可在课堂上提出来。
   课中提问
   课堂教学中,可以先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时间。通过了课前预习、提问,学生当堂提的问题质量就提高了许多。对与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要注意妥善处理。由于知识水平、能力的限制,一些疑难可能一时解决不出来,这时应当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留到下堂课解决;对于一些与学习课文内容没有关系的问题,不宜一一作答,可告诉学生留在课后解决;对于关键性的问题要及时组织讨论、求得解决,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气氛。例如:以小学语文第五册《16 七色花》为例。教学时,教师先创设一个情景:“同学们都喜欢花吗?”(喜欢)“请说说你喜欢什么花?”(自由发言)“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朵七色花(板书课题),这朵七色花是一位叫珍妮的小姑娘得到的?这朵花可神奇了,珍妮用这七片花瓣做了许多事。你们想认识它、了解它吗?”(想)“你们想了解它的什么?”此时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都争先恐后地提问题。“1.七色花是什么样?2.珍妮是怎样得到七色花的?3.这朵七色花怎么神奇?4. 她用这七花瓣都做了些什么?5.她做的这些事都有意义吗?为什么?……”学生提问时,教师可随机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记在黑板上。接着,带着这些问题全班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读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主动探究”。汇报结果时,学生能较轻松地一一解决所提问题。(如遇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适机点拨。)然后将能挖掘本课思想的重点问题进行总结概括。“为什么说第七片花用得最有意义呢?”学生再次展开讨论,在热烈浓厚的课堂氛围中找出答案:在前六次使用七色花的过程中,小珍妮有过快乐也有过烦恼。在使用第七片时,她慎重了,最后把花瓣用在了那个小男孩身上,使小男孩得到了健康,自己也得到了欢乐。“这篇课文通过珍妮用一朵神奇的七色花瓣实现自己愿望的故事,表现了珍妮愿意为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好品质。”最后在学生领会本课思想意义后可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意义升华……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合作性学习,最终解决所有问题。
    ③课后质疑
学完新课后,让学生在自己预习时所提的问题中,找出自认为比较好的问题,并在问题前画一张笑脸,为以后提问作个垫脚石,而且在每次预习中提的问题后面把“学了这堂课以后,你现在又有什么问题?”列出来。
3.鼓励学生平时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丰富自己的知识。平时与他人多交流、相处,提高自己的胆量,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心。
三、成效与体会
1、 根据我的观察和平时做的课堂提问记录,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仅敢问、会问、善问了,而且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没问题可问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越来越广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高了,能自觉地、积极地自学未知知识,探索未知领域。
2、 课堂教学中已成为学生的学堂,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而是学生头头是道的提问、探讨和讲解。
    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点点滴滴的成长不仅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更需要老师的不断引导和激励。老师要具备真才实学,必须天天学,坚持不断地学。
四、问题研究的不足:
1、 有部分学生的提问,不能提到点子上。
2、 少部分学生对提问抱有一种随心所欲的态度。
3、 学会提问还应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又该如何着手呢?
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课题小组将在今后的工中作继续探索,让学生做到不仅勇于提问,更要善于提问,并进一步学会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一个“学问”者。
  
据报道,在对北京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学习问卷调查中,敢于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66.8%,敢于课堂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21.5%,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一位外籍老师在谈到中外学生差异时说:“中国许多非常聪明的学生,为什么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他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什么可问的”。的确,在当代中学生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农村中学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李政道博士曾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做学问,你们为什么老是做学答?”。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SEFC新教材课文内容丰富多样,信息量大,贴近社会生活和实际。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材料的异同,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我国传统教学往往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忽略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训练,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和主动性的培养。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如在SEFC

界粮食问题处理上的各种错误做法,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思考,各抒己见,谈谈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做法。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技能

朱熹说:“始读,未知有疑”。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只有熟读课文,钻研课文,熟读才能多学生质疑的能力,一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要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如:生字和新词、词语和句子的选用、段落的划分、结构的安排、材料的选择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三是要培养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易错处求疑的技能。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质疑水平。如在

四、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更应保护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树立质疑的信心。作为老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提问,让学生知道能大胆质疑是认真学习的表现。如:在SEFC Book III(上) Lesson 30 教学中,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Are there really so many bookstores in a town?”这时,有些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可笑,有些学生则也有同感,只是不敢发问。我抓住这个机会反问学生“Can you tell us how many bookstores there are in our town,either large or small?”学生们恍然大悟,我们镇上还确有好几家书店、书亭,此时我表扬了提问题的学生,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多思考。通过这种做法,学生的质疑兴趣越来越浓。因此,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对于那些在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切不可强行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深信不疑,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

学生提问是指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提问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新事物的“好奇”,正是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这种进取精神是创造性思维必备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师有责任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教学中教师还应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这样,学生提的问题,都是经过自己独立观察思考所发现的疑问。这种思维的独立性所反映出的提问的独立性,是学习活动中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

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有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机会,数学教学质量不仅可以提高,而且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进度也是可以加快的。

 

--

Tags:科学,培养,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