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让不一样的孩子拥有一样的前途

日期:2005-10-25 18:31 阅读:

让不一样的孩子拥有一样的前途

                                      ———浅谈教育均衡化发展

                                              朱家尖中学   陈静

 

关键字:教育均衡化   择校   失衡的危害   公平教育   建议

 

教育的均衡化就是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平等的,它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原则。让所有的孩子——不管他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渔村,不管他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保证受教育者接受基础教育所必需的校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大体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以符合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

教育均衡化是让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体现,也是地方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事实上理应均衡化的初中教育,却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和地区间经济差异,以及教育投入不均衡等政策原因,造成了同一区域内重点学校、普通学校与薄弱学校呈等级分布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后教育市场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不均等,甚至扭曲了义务教育公共性的本质。校际间的落差促使择校收费应运而生,而择校又进一步加剧了校际差距。薄弱又往往与生源偏差和教师待遇低下相连,造成薄弱学校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使薄弱学校从硬件到软件陷入双重薄弱,导致教育难以均衡。

初中均衡化的言外之意是初中教育不均衡,也就是说在同一区域内(至少在一个区县范围之内)有些初中提供的教育质量高些,因而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高些,并呈越来越高的趋势,而另一些初中所提供的教育则相反,甚至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例如:在我们普陀区范围内,农村、渔村的家长只要有点经济能力就让孩子进城区一些知名度比较高些初中去就学,于是就出现了比较强的择校风。择校风的存在导致一些有权、有钱人的孩子大量进入重点中学,各种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普通百姓的子女无法公平享受优质教育。在择校风的影响下,基础教育陷入恶性循环。重点中学的学生极度膨胀,重点中学内学生课桌的密集程度甚至达到了如果第一排的学生伸个懒腰,后面的学生都得抬屁股的境地。另一方面,一些非重点学校的生源极度萎缩,陷入了没有好生源——留不住好教师——保不住升学率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非重点中学就会越来越招不到学生,而即使招来的学生来上课时的心情也可想而知,他们自知升学渺茫,学习根本没什么积极性,于是早上上课迟到,下午上课睡觉,出了校门胡闹,一到考试什么都不照(会)

教育发展失衡的危害显而易见。首先它使一部分适龄儿童、少年失去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和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居住较集中的社区,中小学的软硬件环境都比较差,加重了对弱势群体的不公;其次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阻碍了义务教育的进程;第三是引发权钱交易,加剧教育腐败,特别是择校风愈演愈烈,各种名目的乱收费屡禁不止,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如此下去,难免会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

有人认为,不均衡是必然的,道理很简单:五个手指伸出来都不一样齐整,更何况是学校。我认为这种观点曲解了均衡的含义,因为当政府提出均衡化这个问题时,显然是指不同学校提供的教育在质量方面存在着差异,而质量方面的差异正越来越大,这种差异已经超出了可以忍受的限度,以至于引起政府对教育公平性的担忧。初中教育理应均衡,即不同的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在质量上理应是均衡的,可以存在差异,但差异必须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内,否则政府理应预以干预。对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来说,不均衡是不可以接受的,因为每一所公办学校就类似于同一个企业(政府)在各地方开设的分店,全世界只有一家麦当劳,我们不能容忍不同地方的麦当劳分店提供的汉堡包居然质量存在不均衡的现象,那么,我们自然不能容忍同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舟山市人民政府主办并主管的初中义务教育学校居然为不同地方的公民提供不同质量的教育,如果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么政府就没有完成让公民提供公平教育机会的使命。既然义务教育是政府行为,那么追求教育领域的社会公平就是政府基础性的、永恒的责任。为此,各级政府切实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我们普陀区委、区政府在区域性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中,也把扶持薄弱学校、搞好调控、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摆在了首要位置。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坚决贯彻教育平等原则,包括入学机会、资源分配和所享有的教育质量的平等。在目前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教育投入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

虽然政府已经明显感觉到初中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已影响政府声誉,而且开了不少大会小会,发了不少文件指示,但是,不均衡至今还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农村、渔村教师的待遇。通过发放交通补助、误餐补助。给连续在农村、渔村工作6年以上的教师浮动一级工资奖励,使渔、农村教师的月收入高出城区教师200元左右。让渔、农村教师提前晋级,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稳定渔、农村教师队伍。

二、确保在教育投入上一视同仁,校长、老师定期轮换,逐步建立学校校长、教师的定期流动制,而不仅仅是目前的送教支教。

三、教育投资的去向应更加透明化和接受各方面的监督,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有条件时要建立教育投资听证制度。

四、在办学评估上,要逐步取消等级学校,淡化窗口学校。比如说上级领导到某地视察,当地父母官总想要拿出一两所窗口学校能让他看,拿不出一所学校来就觉得没面子,这种想法很普遍。如果区域内学校发展相对均衡,看哪一所都可以,这才是好市长、好镇长。只能拿出一所学校,这不是真本事。虽然搞窗口学校比搞广场那样的形象工程要好,但是从教育上来讲,应该处处都是窗口,而不要只有一两个窗口。

五、改革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学校的教育督导模式,根据各类学校情况,分类定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分类定等,即硬件分类,软件定等,我认为,在教育公平前提下,示范校只能是软件上的,任何硬件标准的示范校都没有什么示范意义。

六、继续严格执行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实际已经证明,小学升初中考试录取,其实弊大于利,尽管表面上是公平的,但实际上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同,你有家教、有奥校,它就不公平。最后到了1分之差,有个城市甚至到了0.1分之差,就得交9000元,这个0.1分究竟能反映你比我有多高?小学的那点内容是拉不开区分度的,那么你又要考试选拔,就必然要拉开区分度,考什么?就必然考奥校题,像有个城市,甚至把前几年一道高考题原封不动地拿来考小学升初中。这怎么得了!

七、加强力度努力消除择校风。区教育部门已经通过好多项措施来努力消除择校风,如:(一)优质高中入学指标平均分配到各初中。从2005年开始,普陀区每年将一定比例的优质高中入学指标,按照每所初中的招生量平均分配到各初中。但我认为分配比例还应逐年上升。(二)整并学校,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根据市区居住人口的变化,普陀区先后撤并了10多所生源少、基础薄弱的学校,在区内人群密集区新建了中小学,改造和扩建了部分学校,满足了区域内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服务半径内就学的需要,为教育均衡创造前提条件。在学校的布局结构调整上,要能够体现均衡发展思想,要鼓励撤并薄弱学校,强校带弱校,强校合并弱校。(三)扶持弱校是实现教育均衡的关键。应坚持教育资金向弱校倾销的教育投入政策。不搞锦上添花,而是要搞雪中送炭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不能老是停留在口头上说要均衡化,国家对基础教育这一领域,应该制定明确的基准,也就是说公办教育的这一块,不管小学也好,中学也好,从校舍到老师、到生均经费、到试验室的仪器设备、到图书馆的藏书等等,最起码的标准是什么,没有量化的概念,教育的均衡化也是空话。也许,教育的均衡化真的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但是人们对这个寄托人类美好愿望的理想还是不愿意轻易放弃。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上,教育均衡化的问题已经摆上了优先考虑的重要位置,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心,因而我们还是应当满怀希望,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相信未来的日子里,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都将拥有一样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均衡化视野中的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月版。(专著)

2.中国青年报

3.《中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读本》编写组编。

Tags:不一样,孩子,拥有,一样,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