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日期:2011-11-26 15:53 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城镇中学  张晓霞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我国,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正因如此,在很多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过去了,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静下来,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时常遭遇如此尴尬。

语文课上,我自信满满地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却令我大失所望:他们很多时间都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先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有的组则在明知毫无意义的问题上纠缠不休,耽搁了讨论其它问题的时间;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还有的小组,干脆将讨论的内容弃之一旁,或坐以等待别人的成果,或趁此热闹的场景,聊起了“题”外话……

面对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状况,我感觉到新课程的教学又陷入了一个误区,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这种既费时又收效不大的学习方式,我总有点因噎废食。而高中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课堂效率差的现状又使我深感忧虑,如何使学生轻松高效地学习语文是我不断思考的课题。

那节语文课上的是屈原的《离骚》,我决定改变以往做法,试着让学生先自学,课后积极准备,然后请一名学生来讲这节课。结果,让我想不到的是,学生不仅纷纷毛遂自荐要求讲这节课,而且下面的学生听得很投入,许多问题问出来了:“屈原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现实中?”“屈原面对如此黑暗的现实,为什么不弃暗投明,或是过隐居生活?”学生为此争论不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事后究其原因,我觉得一方面可能是学生对这种教学形式感到新奇,有趣,便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另一方面是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不再有象征权威的老师的存在,学生更放松,更自由,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管那位讲课的学生对同学的提问一时感到手足无措,课堂上也显得有些没有秩序,但学生的注意力却高度集中,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学习效果是明显的。

受到启发后,我便试图让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初衷就是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轻松有效地学习。       

在比较充分的思考后,我在课代表协助下对小组进行了划分。首先确定组长,我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只要是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兴趣,成绩不落后,并能积极组织带领同学进行学习的学生即可报名。分组时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如每组一号为优生,二号、三号为中等生,四号为学困生,由于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能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小组之间实力基本相当,便于展开竞争。

刚开始,小组学习侧重于一些课堂上的拓展延伸,我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创新的、有个性倾向的意志品质。渐渐地,一些测试题做完后,我也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有解决不了的,组长统一提上来,我再讲解。这样,人人参与讨论交流,平时不能顾及到每个人特殊情况的问题得到解决,我在具体点拨时,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一个学期下来,这种学习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形式上看,小组学习采用几人围在一起的圆桌形态,打破了传统的同向座位结构,平等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学习过程看,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有具体的讨论、操作、交流的内容,每一个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呼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

2.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现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做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体味结论的得出过程、探究现象中存在的规律,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由于学生亲历了知识的生产过程,既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动手实践,从实践中归纳发现规律的求知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抒已见”、“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完成自主学习过程,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体现出了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的精神,也让学生间的友谊得到升华,集体主义观念得到加强。实际教学中,小组成员分工合理,协作到位的,总是能够最先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认为进行小组学习需注意以下几点:

1.并非每节课都需要小组合作,只有那些单个人难以完成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才需要讨论。有些老师认为,当前很提倡这种学习方式,便堂堂课要让学生讨论,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在公开课上一定要有小组讨论这一步骤,否则便是一堂不成功的课,这其实是对合作学习的一种误解,是同其最初目的相违背的。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就决不要为了形式而耗费时间与精力。

2.布置一定问题后,要先留给每位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小组交流。一开始就让讨论,满教室的嗡嗡声势必造成学生思想不专注,同时因为学生思维能力不同,反应快慢有别,那些思维敏捷,言语流利的同学往往垄断了发言权,使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的同学考虑不成熟,只听不言。久而久之,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使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目的,不善言谈的同学只会越来越自卑。

3.保证交流时间。新课程强调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富有个性地学习,合作学习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表达、交流、协商、互助。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老师尽管有非常具体明确的讨论内容,但担心后面的教学设计完成不了,不管有没有讨论结果便草草收场。其实很多情况下,学生的“主权”回归势必打破教师预先设计的,看似有序、缜密,实则机械、呆板的教学流程,学生会走一些弯路。但教师大可不必为此惊慌,只有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了火花,学生的智慧在合作中得到了展现,合作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为此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4.明确教师角色定位。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教师是合作氛围的创设者、合作参与的示范者、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在建立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事先做好示范工作。如在教学《诗六首》时,我先授予了一首诗的解读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共同学习其它五首诗歌,这时出现了个别小组“冷场”的现象,于是我就参与到这个小组中,和学生一起示范如何交流所思所学所得、如何分工、如何做记录,如何总结小组的意见,这样给学生导个向,再让他们展开合作,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巡回观察,发现出来的问题,及时点拨;或引导小组讨论或引导全班一起探索研究来解决问题。

著名的教育家T·洛扎克说:“信息,到处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愿投身轰轰烈烈的新课改的教师们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就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想。由此,教师是在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那么,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受益大矣,新课改成功的希望大矣。

 

Tags:小组,合作,学习,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