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新课标 新观念 新教学

日期:2005-4-11 11:14 阅读:

新课标   新观念   新教学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人发展,应试教育已逐步为素质教育所替代。素质教育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但唯有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试验教材、新的语文教学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促使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又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语文修养。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在保留传统教学优点的同时,使教学内容的处理与教学思路、风格、手段等方面都有大胆的突破创新,从而体现新课程改革鲜明的特色。在此,我根据新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自己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体会,谈一些浅显的个人感受。

关键词联系  质疑  讨论  创新  积累  探索
  

中学语文教育是初中各学科中的基础学科。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应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促使其和谐发展。但可惜的是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经常性地出现语文教学的行为与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本质相背离。在众多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瞄错了方向,走偏了道路。集听、说、读、写于一体,集生活阅历、知识修养、认识、辨别能力、创造才华、社会交际于一炉的语文教学继续被分割,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如何摆脱这种现状,值得思考。初中语文新课标以其广、博的特点,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具有了全面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教科书·新教材·语文·说明)。从这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我们为每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数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仍旧包含有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某方面能力等几个目标。
   
当前的语文教学是较为死板的,缺少激情,缺少活力。制约语文课堂教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填鸭式封闭式强受式分析式的古老教学方式,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哪?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怎样激活语文课堂。

一、如果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学习语文有什么用?有学生用这种怀疑的口吻问我这个问题。 我无以回答。我总觉得,以有用无用来评价语文,实在是难以看出有多少合适的答案。论考试得分,语文远不如数理化那样来得直接。论学习热情,母语赶不上外语已是不争的事实----会外语已经成为某些招聘中必须跨越的门槛。论学习效率,语文学习永远不可能速成-----它如细雨润物般的耐心已经让快节奏的现代人不能适应。 语文当真这样没用?我心的确难平,为自己有职业,更为了语文。
   
有人说,人必须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 如果为了满足生活和知识两个世界,语文的确是有很多不和时宜。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境界,语文学习的确也只能是味同嚼蜡。熟记再多的作家的名字而不去读书知人,记忆在大脑里的概念除了能给你在考试时换来可怜的几分和装点一下自己谈吐外,确是没有什么用处。在探求未知世界上,语文总是被多次质问:你有什么用?但是,你的世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心灵世界。如果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这种时候,我才会很自信地说:学习语文吧,它会给你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个关乎心灵的世界。作家王安忆有一句话: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你的呼吸。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正是这样一座森林,这样的森林滋润着你的呼吸,联结你的心灵世界。走近这片森林吧,成为森林的主人;扩张这样的森林吧,让自己的灵魂充满绿色。

二、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现在语文课教师口若悬河,并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实话实说》,因为主持人创设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平民化环境,观众感到愉悦、才轻松善谈。我们的教师大多是传统的教法,拿起书在讲台上讲,类似一种打针注射式的教学,学生不喜欢,只有消极抵抗。这个责任不在学生,比方说开演唱会,观众不愿听,难道能怪观众吗?

只有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目前课堂形成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等陈旧教法的原因,一是学生长期受传统语文教法的束缚,没有养成课堂积极主动、大胆质疑的习惯,只习惯于老师讲的单向活动;二是有的老师本想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开始做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方法失去了信心。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做法是要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语文阅读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白了这一点,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也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范文不过是个例子罢了。在学课外阅读材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先不做任何评价,让学生对文章的特点和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以评论家眼光谈了十多点,如结构,选材,抒情等方面。可以说,凡是老师一般能讲到的地方他们几乎都说到了,更为可贵的是学生还提到了这篇文章的多处不足。一位同学说:这篇文章出现用词上的重复是不应该的,作为名家名篇是应该避免的,在倒数第二段中,赞美志愿军战士时写到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其中美丽和宽广这个短语与开头第三段中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中的词语重复。另一位同学说:文章开头说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东西两个字用的不妥当,东西一般指的是物,从全文看,感动作者的是诸多的事而不是物,所以应该改为事情’”。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没有批评家的眼光,就象教徒读圣经一样的顶礼膜拜,是断然提不出问题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学生有时会突发奇想,提出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问题,这种质疑可能会打乱教师原先安排好的教学思路,这时就需要教师要有一种创造性的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能力。就我个人观点,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新的思维起点,教师就应尽可能地顺应学生的新思维起点,选择适当的途径和角度,引导学生继续走进语文的园地,去发现语文本身的独特魅力,千万不能失去调控,糊糊涂涂地带领学生远离语文,脱离语文学习的轨迹。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一堂“如何赏析美文”的公开课,这位教师呈现的学习材料是《虫子的启示》,文章的内容是:一只虫子在墙上艰难地爬上又跌落,跌落又爬上,有三个人看了这一情景后,各自发表了不同的感慨,“我”也有不同的感受。在这位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中,一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如果现在虫子不爬怎么办?”这位老师可能被打乱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情急之中,失去了调控,开始和学生讨论起让虫子爬起的方法,这就改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轨迹。其实在我看来,是可以这样处理的:虫子爬动,“我”有了感慨,写下了文章,如果虫子不爬,作者是不会写出此文的,或写出的会是另一篇文章。虫子爬是生活现象,写文章是写作现象,这样我们可以领悟到啥么?(不同的生活会引发作者写出不同的文章,观察生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在看看爬动的虫子让作者写出了怎样的文章(回到原来的思路)。经过合理的调控,这样既顺应了学生的新思维起点,满足学习主体的需要,又使原来的教学内容得到扩展和延伸,提高教学质量,厚植学生的文学修养。由此可见,在面对学生突发问题的质疑时,教师必须要能进行科学的调控,创造性的予以处理。

三,要重视课堂讨论的操作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育理念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试图通过设置“讨论”这一平台,让学生脱离以往的“我说你听”,变成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共同学习,施展各自的才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可以说,“讨论”的设置范围之广泛、全面,形式之丰富多样都是空前的。但是,现实教学中,有许多课堂的“讨论”流于形式,只是热热闹闹走过场。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注意“课堂讨论”的操作策略。

不管新课程怎样改革,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不能变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入手。“问题”可以使学生的头脑互相碰撞,从而激发智慧的火花,而“讨论”的实质就是要用“问题”来组织教学,所以,每一次讨论。我们精心设计的问题必须能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来组织,这些问题应尽可能体现课文的思想,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只要看你所列的问题就能清晰的看到教学的过程、步骤和学生的思维轨迹。总之,每一次讨论,都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迫不及待的进入文本,像张志公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催化思考,引领个性,这样的讨论才是有积极意义的。

“课堂讨论”应该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归纳总结这三个环节组成,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每一环节的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在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中的调控必须把握好呈现问题的时机,特别是“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要经过认真考虑的,也应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应该考虑到它们各自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以我的《孔乙己》教学为例,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以提出问题是“说说孔乙己和酒”;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呈现的问题是“谈谈孔乙己与偷”;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设计安排的问题是“议议孔乙己这个人”。通过这样有序地讨论,能使学生从易到难地阅读、探寻、答问,更有效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的质量,凝聚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的思考层次。在学生积极讨论发表见解着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防止“课堂讨论”放而不收,流于形式而没有实效,或明放暗收,看来积极、主动、热情高涨,其实没有击中要害。所以,一定要注意把握时间,即又紧凑又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深入思考,弄清讨论的意图实质,寻求问题答案,组织表达语言。在教师归纳总结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当学生的讨论陷入僵局或思维阻塞时,尤其是学生不会做主人,做不会主人时,或导演,或参谋,或“煽风点火”,教师一定要以睿智的言辞,高屋建瓴的气势为学生指点迷津,起到引路鼓励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表见解后,应简明扼要地归纳知识点,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理性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还要注重评价策略,评价的目标应由原来的重知识技能延伸到过程方法与情感的态度,评价的角度不应该囿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是评价的重点,但非全部),还应有学习的态度精神,学习的手段方式等。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点评,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前者点评时以激励为主,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大胆创新精神;对后者要指点学生评价他人时用语要人文性,肯定也好,否定也罢,在相互评价中培养尊重他人的品质,交流思想,解决疑难,提高能力。
四、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
    我看过很多的观摩课,其中不乏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好课。但也可有许多课,教师为了创新,整堂课花样百出,看起来形式新颖,也很热闹,但细细地探究一下,也许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创新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教师的创新,并不等于学生创新,相信这个道理谁都明白。教师的花样再多,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加以接受并延伸,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起作用。因为这些花样只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其实很多教师也许本来就是这么理解的:创新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吗?所以他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这当然是有好处的。在知识传授的角度上讲,它当然好过满堂灌。但是,我认为首先应该阐明的是,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包括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在有些教师所做的则是恰好相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为了提高成绩。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是很重要的,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但学习都是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为了创新!而一切在别人的安排下,只跟着别人花样繁多的指导就可以顺利得到一切,这样的学生何用创新?何来创新?何言创新?要培养学生创新,必须先使学生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创新就是空谈,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形式,学生的能力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创新是个体主动的行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只有学生主动了,才能在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素质教育才会不断前进。还学生随心所欲(拉伯雷语)的自由,不压抑、扼杀其创造天性,创新说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五、语文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重视点滴的积累。

   
语文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重视点滴的积累,一节课就只能解决一个问题了。对于要几节课才能完成的课文,可定出不同的目标分别在不同的课堂上解决。如《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第一课时学会理清故事情节,第二课时学会分析自然环境的描写,第三课时学会分析人;《海燕》中能让学生体会到象征手法的意义;《生命,生命》中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论语十则》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文人大家,如若没有平时的积累,他们可能写出不朽的名篇吗?答案是否定的,因此,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就已决定了必须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点滴积累,速成学好语文那只是梦幻中的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

此外,语文课的教学实质离不开基础教学。基础打得不扎实就学不好语文,甚至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因此,每学一篇新课,学生对于字、词、音、文学常识、修辞方法、标点符号、重点章节的背诵等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我要求学生抓落实,面向全体,人人都要会,宁可多花一些时间,也不能有半点马虎。同时必须注意课前的预习,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多读、多记、多背、多写,能使学生对于基础知识达到印象较深,无模糊之处,难以忘记的效果。
六我们需要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革命。
   
改革创新的浪潮将五颜六色的教学方法的贝壳冲向了教与学的堤岸,我们随便拾取一颗,都会将我们狭窄的讲台装饰得别开生面。从赫尔巴特的五段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到杜威的五环节(情境——问题——观察——解决——应用),从魏书生的教学六步(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到钱梦龙的三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教学在一个个教育家殚精竭虑的实践中已翻开了尊重权威但否定模式的新篇章。在教学原则的旗帜下,各路人马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教无定法的实弹演练。但应该记住,一节课只能恰当地运用一种教法或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要么进行点拨,要么组织讨论,要么进行辩论,甚至将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或者将课堂变成剧院,变成创作间,变成凭学生任意涂抹的画布,变成师生间唇枪舌剑的战场……,只要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实质,不论哪种方法都能吹绉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钱理群先生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应该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虽然在一节课中不可能使某种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但这也说明更不能在一节课中去培养多种能力。恨铁不成钢的老师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欲速则不达的古训又不能不成为我们的警言。新课程改革中的中学语文教学需要我们不断的更新观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开启心扉,打开话匣,与我们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

 

 

 

参考书目

        《心理学 兴趣 需要和动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韩永昌。

        《语文教学研究 我国初中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界碑》教学月刊出版社,主编胡苗灿2003-2-10

        《中学生论据精典 兴趣 理论论据》远方出版社,张志刚编。

        《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 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月第2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教师教学用书 致老师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教育漫话 方法》教育科研出版社 约翰-洛克著

Tags:新课标,新观念,新教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