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民办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

日期:2005-9-20 07:06 阅读:

本文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进行了小结,并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对心理辅导、教学选题、班主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民办  寄宿制  心理健康教育

平阳新纪元学校一所是九年制全日制民办寄宿学校,学校以“博采众长、超前思考、改革创新”的精神,本着“环境塑造性格,爱心培育人才”的办学理念,科学地安排学生的生活、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的衣食住行由学校实行全程管理,学校不仅承担了学生的学校教育,还承担了学生的部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心理环境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努力寻找各种结合点来教育学生,使学生能成为有用之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校非常重视学生心理的健康,学校领导高瞻远瞩,根据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自1999年9月,就聘请专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两年以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现就这两年多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实践进行小结与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在我国,尽管当前教育杂志和报刊上有许多文章呼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先进的学校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但从总体上讲,这项工作开展的还很不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小城镇及农村还没有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学生的学习负担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减负声中却又得到了加重、升学的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使得广大的中学生身心健康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他们困惑、茫然,不知所措。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协同发展。这个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法以及心理教育评估的依据。因此,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别于其他的学科教学。首先是在教学内容上,心理教育课程不以传授某一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较为系统的知识为任务,那么依据什么来选择其课程的内容呢?依据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帮助成长、促进发展这一根本目的来确定课程内容。换句话说,什么因素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它就应当成为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心理教育应该是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的。具体地说,心理教育内容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一是学习一些涉及面广,程度比较浅,然而决非随意拼凑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建立起为他们所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二是掌握一些应付刺激、明确感受、澄清疑惑、处理问题的技能,使之能比较从容主动地应付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例如,初中生情绪变化多、幅度大,他们为此而困惑不安,不知如何分析和把握,往往被动应付,盲目地听任情绪的支配,有的甚至导致行为失当(过多、过少、不当)。心理教育一是要帮助他们认识人类丰富多样情绪的正常性,二是要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的技能。对他们来说,知识的了解是必要的,而如何排解消极情绪的困扰则是更需要的,如掌握发泄愤怒的恰当方式,学会战胜挫折走向成功的方法,等等。总之,这些技能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以个人经验为载体,根据中学生共同的体验或普遍经历来选用。技能虽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但是教给学生时却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三是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态度是对待任何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认识、情感、行为三个成分。”虽然一个人的态度更多的是以渐进方式在其生活经历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与解决知与不知的知识学习和会与不会的技能掌握相比,态度的培养比较困难,但仍然应该是心理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面对学生事实上已有的或正确、或错误、或正误相参的态度,可以通过课程,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形成开放的、积极的、正确的态度:正视身心变化,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在较高水平上自觉地、积极地迎接来自自身和社会的挑战,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掘心理潜能。

根据上述的一些意见,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是: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学生刚入学到一个新的环境中的不适应进行训练入手:他们在环境、人际交往、学习方法普遍存在着不适应。使学生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际关系、对于学习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使我校的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环境,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在这一时期,学生由于接触到了大量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再加上他们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的转变过程中,自身生理上的发生了急剧变化,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正确发展。另外,由于学生的人际关系由小学的亲密无间到慢慢成熟,会产生很多的矛盾,所以初一年级时期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人际关系。再者,他们的生活处理能力、心理容忍能力等较差,在承受挫折力训练方面,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应付刺激、明确感受、澄清疑惑、处理问题的技能,使之能够较从容地应付学习、生活、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第四,由于我校是全日制寄宿学校,学生的起、食、饮、居全部在学校,因此,对于刚入学的同学来讲,还有很大的一个不适应就是饮食方面的问题。他们在家里都是小太阳,而在学校,父母的关爱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体味,学生在学校里享受大家庭式的校园亲情生活,相对于现代家庭中孩子的养尊处优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内容就是要对学生的生活进行指导,怎样进行合理的配餐、严格的作息时间,以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对于初二年级则不同,他们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开始慢慢地成熟起来,如果能够好好把握住自己,则学生的各方面都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提高,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自己的初中学业。因此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调整其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学习的发展。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先取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我校学生的特点,使学生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心理教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所突破。传统学科教学普遍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与教材相对应,这是由学科教学以传授系统科学知识为主的性质决定的。心理教育则不然,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它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而心理教育应当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不宜沿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心理教育课程应遵循这一规律,引入活动教学,并且将其作为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共同的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在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并以其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因此,在教学上,我们主要采用了讨论法、角色扮演等方法。讨论法是学生集思广益,沟通思想感情,促使问题解决的好形式。讨论法有专题讨论、辩论等形式。如在讨论到男、女同学的关系时,初二年级学生开展了青春期是否要进行异性交往的集体讨论。通过讨论,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原则及文明举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异性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同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在班级中交流,使同学们能更清楚地认识了青春期的一些较敏感的问题。再如在认识自己的教育中,老师让同学谈自己的优点,同学们也轮番对其进行 “轰炸”,让同学自己来分析自己的优点,看是否自己具有这方面的优点,以便自己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发扬。这种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去认识人际交往,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在学习上树立起自信,更好地促发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渗透到其他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渗透到团队活动中、学校德育工作中。

1、在团队工作中的渗透

首先,通过各项活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团队活动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学校心理环境的建设。学校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校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我校是 “绿色学校”、 “花园式学校”,学校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都以崭新面貌出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变为花园式的大课堂,假山、喷泉、亭台、名花异草、绿色草坪、曲径通幽的小道,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第二,校园文化建设。我们不仅开展了寝室、教室文化布置大赛,美化校园,而且通过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开展,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身心,学习名人,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第三,校园校貌建设。良好的校风校貌是学生终生享受的,一生都不会忘记。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四风良好反映学校特色的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

2、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在教学形式上,不拘泥于传统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重视个别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经常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一些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时将一些情况反映给班主任老师,让班主任当好学生的 “心理保健医生”,在学校,班级不仅是开展教学的集体,也是学校中的基本生活集体,班主任老师在学习、生活上都在参与管理,每时每刻都与学生保持着联系,每时每刻都与学生在一起,这样,班主任在班级中接触学生的机会,要比心理老师多得多,条件也要优越。班主任经常与家长接触,有可能很好地掌握和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交友关系、家庭善及其它问题。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为心理老师提供有关学生的背景,以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心理老师为班主任提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对具体的同学提出具体的要求,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某班一女生,经常到家长、其他非任课老师、同学面前说表达对老师的不满,体会不会班集体的温暖,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户外登山活动中,心理老师积极地与班主任联系并讨论参赛队伍。最后班主任老师要求这位同学参加登山队,并做好其他队员的思想工作,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同学落下。在登山过程中,同学们都来帮助这位同学,最后一个冲过终点,虽然没有取得好的名次,但是通过这一次活动,她深深地同学们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同学们并没有放弃自己,同学们并没有瞧不起自己,在登山的感受中她写道:我体会到了老师、同学们对我的爱,爱得那么深,那么浓……自此,这位同学不再胡思乱想,认真地学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班主任,需要班主任的积极投入。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课堂集体教学、与班主任联系、在其他各学科中进行渗透之外,还有很多的教育形式:个别心理辅导、小团体辅导、专题心理知识讲座等形式。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有关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般性知识,通过个别辅导、心理知识讲座则帮助学生分析、应对、解决具体的问题。学生通过这种一般与个别的互相转化,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选题的思考

开设心理活动课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它主要是根据有关心理学原理,通过设计系列学生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的状况,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 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单纯以传授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知识为主要目的,将心理活动课上成理论课;也不能只顾活动形式的丰富而忽视了内容的科学性;更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买本参考书,依样画葫芦一读到底,全然不顾学生需要什么。我们要根据本校实际进行科学选题,如果这一问题能得到解决,那么心理活动课的效率将大大提高。选题必须同时做到:因人、因事、因地、因时和因势制宜。而不能是为完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些任务而马虎了事,而要用熟知的事例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塑造健康人格,不仅贴切自然,而且收效甚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选题一定要有时代感,触及学生所关心的领域,所感兴趣的事物,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应有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主要渠道,必须因人、因事、因地、因时、因势进行科学选题,从而在发展性心理辅导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对个别心理辅导的思考

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方式,我认为,在个别心理辅导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个别心理健康的水平是不同的:(1)认同——许多前来求助的学生的共同特点是:一方面他们自己认为需要帮助,充分显示出中学生对自身优良心理素质的渴求;另一方面他们有明确的咨询目的,希望得到摆脱烦恼、化解困惑的方法。这时学生从内心对心理咨询产生认同,形成明确的活动目的,为体验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形成积极的动机,认同为心理辅导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当前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同率较低,说明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参与水平较低。如果能把学生对心理辅导认同的水平提高,将有利于心理辅导服务全面推广,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及时化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不断提高。)(2)体验——在个别心理辅导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愿意把内心深处的隐私和秘密告诉心理老师。在良好的师生辅导关系中,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开放自己,感知自己的心中历程,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学生通过探索和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效、自觉地化解种心理困惑,这种学生在安全、自由的气氛中真实体验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充分体现。(学生的好多心理由于不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通过体验,学生的认识改变了,就能正确地看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同时也验证了自身的力量。学生自觉地积极参与,才会真正体现出心理咨询的实效。)(3)领悟——学校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分析自己、认识自己,促进心理成熟,增强适应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身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的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还有一个领悟的过程。领悟是对体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发现心理、行为内在的联系,形成心理素质的内化过程,体现心理体验的升华,从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这是学生主体参与的最高层次水平的体现。因此在学校心理咨询中,“认同”是学生参与心理辅导活动的基础和首要保证,“体验”是心理辅导开展的重点,“领悟”是心理辅导收到成效的关键,这三个过程是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的体现,如能对这三个层次不断激发、提升和充分把握,心理咨询的成效会有很大的改观。对于目前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同学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还处于认同水平的初级阶段:还有部分同学没有认同。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3、对班主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思考

《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指出:班主任的职责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可见,班主任工作要注重一个新的领域——学生心理辅导。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班集体中的学生。根据学生(初中生)人生发展的特点,及他们所面临的人生任务,其健康的心理标准,可以从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对于同他人的交往和对待自我这三个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方面来确认。班集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是通过集体中共同活动与交往,在集体目标、心理情绪相互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集体生活有利于克服孤僻、自私、脆弱等不良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合群、自制、顽强等品质。所以,必须在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必须在集体活动中去培养。而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精神紧张,他们更渴望多彩的生活。于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满足学生的要求,我们致力于设计新鲜活泼、生机勃勃、寓教于砾的集体活动,必然抛弃召开老掉牙的类似“新学期新打算”之类的班会。我们认为那种目的性明确、及时地有的放矢,从成员的要求和实际出发,成员能当家作主,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共同活动,完全可以作为教育手段。这样的活动有着校园生活不可替代的特定环境,有着不需要刻意营造就存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在活动和交往中引导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培养他们优良的个性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学生的成长需要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班主任的加入,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只有这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够取到应有效果。

参考文献:

1、祝新华:《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发展策略》,《杭州大学学报》96.4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186页;241257

3、蔡协芳:《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主体参与初探》,《班主任》2001.8

4、《心理活动课的科学选题问题》,《人民教育》2001年第7期第56—57页;

5、边玉芳主编:《学校心理教育实验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6166页;

6、荆建华:《关于中学集体心理教育课程的思考》,K12教育资源网;

7、靳岳滨,《关于中学心理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K12教育资源网;

8、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教育研究》,99.3

9克特·W ·巴克(美)主编:《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 242页。

Tags:民办,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