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辛 辛 苦 苦 为 那 桩

日期:2005-10-4 21:57 作者:lyp8346 阅读:
 

--阅读《教师“十不准”》和《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有感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在工作繁忙之余,读了有关部门要求必读的两份材料:《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和一位《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掩卷沉思,感慨甚多,的确需应该“举一反三,认真思考”一番了。

《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化要求,规范和约束了人民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教师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努力使教师成为反“拜金主义时代”的前卫战士,用以推动“传统美德”的再生与发展,让许许多多出生在形形色色家庭的新一代在未来的中国成为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无疑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当“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无私奉献。然而,在“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时代里,教师这一弱势群体并没有超脱于“凡间尘世”,没有游离于现实生活的底线,他们仍然需安身立命的住所,他们更要孝敬父母,生儿育女。然而,当他们面对自己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付出时,很多人无怨无悔,他们践行了和正在践行着他们的职业道德,也实践着《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

然而,当看了一位《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后,满目沧桑,眼前朦胧了起来。实在是想不明白,好象老师“押着他们学生”完成作业,强化家庭作业训练,拓展解题思路等等是为了“争名夺利,或想当个什么,想得到高级职称和获得更多的奖金。更为甚者:校长、班主任、科任老师三位一体‘死劝活劝通学生吃早餐’,其目的是为了发奖金。这不,学校成了自由市场,老师成了声嘶力竭叫卖的低等小贩,学生成了“摇钱树”。

总而言之一句话:钱

悲哉,教育!教师,悲哉!教育竟然沦落到了这种地步,师道安在?师德何有?

学校与家庭产生如此相悖的焦点是学生的教育与成长。众所周知,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但是,就《信》所言的语气得知,学生变成了老师手中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目的“人质”了,老师加班加点的改试卷、作辅导是为了变着花样“整”钱,学校是“整”学生的“罪魁祸首”。唉!老师也真“贱”,上班看看报聊聊天,聊完伊拉克聊萨达姆,聊完足球聊健美聊减肥,饱饱口福饱饱耳福,何乐而不为呢?“吃多了撑的”要去自找没趣,这辛辛苦苦为那桩?让家长横挑鼻子竖挑眼操了那么多的心。孩子是人家的,家长是“救世主”,救学生于“水火”。也难怪,因为他们花钱买了“罪”受,他们孩子的身心健康遭到“迫害”,小小年纪的祖国花朵怎能遭此“劫难”,如此一来,老师们拥挤的桌上一下子增加了一套“家法”:学法律,写心得,作对照,搞整改。

教育果真如《信》中所言吗?教师果真如《信》描述的那般的“不要脸”吗?

不。

教师净化灵魂的职业功能没变。他们遵纪守法,兢兢业业,往往在自己的岗位上“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他们知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的道理,试想,没有扎实的基础,何来高科技的人才?他们心里装的是祖国的明天。他们承担着社会(包括家长)施加给他们的升学压力。升学率这根“魔棒”无时不在牵引着学校办学的“牛鼻子”转。“末位淘汰制”的淘汰对象便是那些所教科目倒数第一的教师。国家给他们的那点工资要用来养家扶口,在职进修,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他们要交普通话培训费、电脑培训费、茅草房改造费、植树造林费……然而他们默默沉受着压力,因为他们牢记了那句古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些“关心”教育的人们为何不为他们也“飞鸽传书”,让更多有良知的人来当当老师们的“救世主”呢?

朦胧乎!迷茫乎!

“教育这块净土不‘净’了”——有人这样说。诚然,教育系统也不乏《信》中所举人物存在,但是我们决不能一叶障目,许多的老师始终坚守着那份清贫那份高洁那份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假如,有的人能把灯红酒绿处的挥豁,把酒席桌上的铺张浪费,把麻将桌上的潇洒和给孩子买AB卷相比较,定会心安理得,“这点资料费又算得了什么呢”?它毕竟用在了孩子——你的骨肉的身上。

唉,理解万岁!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