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那些数字的背后

日期:2015-1-14 09:47 阅读:
    那些数字的背后
    威海荣成市蜊江中学   李小燕
    数字,是冷漠的、无情的;可是,透过数字,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
    308   23
    这是截止8月2日16:00,笔者身边一位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不到5天,是否能够记清浏览了多少文章,留下了308次点评,与23次推荐.
    一直深知并感激,专家的有效指导,是远程研修有效的重要保证之一.殷切的鼓励让人精神振奋,中肯的评价让人心悦诚服,高屋建瓴的点拨让人豁然开朗……每天的快报、简报上那些精深的专业知识,那些精准的点评总结,那些温馨的问候关怀……视频中的讲座、课例、案例、解析……
    从这里,我读到了厚重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读到了高远的境界与不懈的追求,读到了深切的关怀与与殷切的期望,更读到了深厚的素养与高屋建瓴的指引.从提供课程资源的专家到省级专家团队到各班级指导老师,这里,有最专业的引领,最无私的付出,最智慧的思维,最敬业的精神……专家们付出了多少,我没有看到,可是,我能够想象得到.因为,我知道自己读一篇作业需要付出多少时间与情感.所以,我深深地知道这两个数字的份量;深深地知道我所读到的每一份图文皆精美的简报、快报背后的心血.
    数字背后,是最具引领作用的专业水平与最具示范作用的敬业精神.
    32722046   31099
    这是8月2日15:28远程研修平台的访问量与在线人数.原本以为,研修已经快要结束,老师们会赶紧完成作业然后松一口气,马上回到懒散放松的假期状态中.可是,三万一千多名教师依然在线,是什么在吸引着他们呢?!
    肖川老师说,专家引领+自我反省+同伴互助=教师成长.而远程研修,有最专业的专家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有最先进的理念指导下的实践的呈现,有最浓厚的学习的氛围,有最敬业的团队的互相启发与激励,有最及时专家们指导后的反思.研修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瑕疵,它提供给我们的,已经是优越到近乎完美的学习资源与氛围.幸运至此,夫复何求?!
    "造一片苜蓿,需要一粒种子和一群蜜蜂;如果没有,有梦就足够." 这是我喜欢的狄金森的诗.研修组织者苦心准备好了理论的种子与勤于采蜜的同伴,这么巨大的团队,怀揣着梦想,在路上……于是,我闭上眼睛,努力想象,在多少条件或优越或简陋的学校里,年龄上至58下至20多岁,性格或急躁或温婉的,我的同行们,一起学习,思考,交流,成长,那是怎样的情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远程研修,我们身兼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重身份,我们有着志同道合的伙伴与团队,那么,学习已经成为我们自我激励与互相激励,自我唤醒与互相唤醒,自我鼓舞与互相鼓舞的旅程.
    王晶华老师曾说过"教师要有追求、不功利、责任担当、使命意识、积极主动、敢于创新、视界高远、善于行动……教育是需要勇气的."谢谢研修平台,让我看到了不是一个,而是几千、几万个这样的人,正在山东教育的高山流水间耕耘着,向着明天……数字背后,是一个最敬业、最认真、最善于学习的庞大的团队!
    27 5 3 8
    8月2日15:30,我校历史老师张宁共完成了27次评论,5篇作业,获得指导老师3次推荐,完成研修感悟8篇.
    在整个研修队伍中,对比那些作业篇篇精品的闪亮的"明星学员",张宁老师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她却最具代表性:三十五岁,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教学成绩优异,执教过省级优质课.研修中,大多数时候是把稚龄的孩子送去奶奶家.8岁的儿子每天见到妈妈第一句话都会问:妈妈,今天你的作业被推荐了吗?偶尔会说:妈妈,这两天的饭真不好吃,我真饿;每天晚上10点多还在线,坚持看完第二天的视频;每天学习《课程简报》,交流的时候总是一脸最真诚的羡慕:专家就是专家,太有深度了!做作业时,手边有初中共六册历史课本,有历史课程标准,有自己从网上邮购的一撂历史专业方面的书籍;作业精益求精,早则中午,晚则下午6、7点钟才交上作业,有时难免就错过指导老师点评、推荐的时间,但是仍然不肯有一点敷衍;共完成5篇作业,累计1万多字,她自己说:我这么多年没有写过这么多文章,语气与神态中有自豪;教研组内有年龄较大的老教师,不时地帮忙调整微机,帮忙打字,不厌其烦地帮忙解决一切问题;为教研组老师的整体关注度不高而有些焦急,只要同伴开口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帮同伴修改作业;每天早校很早,开晨会之前已经学习完前一天的《今日快报》;偶尔会买兜水果带到组上分享;原本就是风风火火的人,这些天走路的频率格外快……每天看着身边或年轻或年老的"张宁"老师们,我在想,6天,你究竟给老师带来了什么?我们只是收获了6份作业吗?
    我们收获了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这动力来自专家的引领,来自大量信息的冲击后理念的提升观念的转变;来自同伴的优秀与卓越的激励,来自自我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不再上学这么多年之后,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汲取新知的渴望,潜心钻研的快乐,我们重新认识到我们这个职业蕴含着最纯粹的智慧的美丽!
    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自己的职业状态、教育情怀.这几天,我们重新开始关注一些我们已经在琐屑的生活中好久不曾关注的词语:理想、幸福、成长,我们重新掂量了这几个词语的份量,于是,我们发现,原来,它们一直都在心底,只是,被湮没得太久我们以为我们已经不再有那样的激情与勇气;而现在,我们从领导那里,从专家那里,从同伴那里,从自己的心中,将再一次将它们点燃.并且,我们相信,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再次重拾他们的我们,将更加坚定,更加坚韧,更加执著!
    5  2  61
    这是到8月2日下午4点时,我的完成作业数量、指导老师推荐数以及关注度.是的,甚至比起"张宁"老师们,我的数据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我并不自卑,因为,我知道自己并不孤独.虽然,我就象大海里的一滴水珠,但是,明星教师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而绝大多数老师和我一样,潜心地学习,认真地作业.我们不优秀,但是,我们很努力,我们也在成长.每天,我认真地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地听专家解读,真诚地一字一字地完成我的作业;剩下的时间,只能认真地研读完当日的《课程简报》,我会把《课程简报》下载,然后仔细地读、品、悟,遇到触动自己的观点或文字,我会复制下来作为学习资料……可是,除了《课程简报》,还有数量上达到几百篇的"专家推荐",我知道这些篇篇精华,字字珠玑,可是时间有限,只能花时间把它们一一复制下来,以后再慢慢学习……我知道,关注度、推荐数,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数字,是手段,不是目标;是激励,却代替不了我们自身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我一直在反思、追问自己:当研修结束,当我们回到熟悉的教室,当没有了数字每天的激励与督促,那么,被研修激励起的不断学习的热情是否依然激昂呢?被研修激励起来的成长的需要是否依然会如这些天一样地紧迫呢?研修当中的这些收获,会有多少内化后成功转化为我们的实践,从而最终落实到提高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质量呢?当熊熊的火焰燃过,留下的是足以点亮我们职业生涯成长之路的星星之火,还是一堆燃过的灰烬呢?!路,还漫长,这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支点,是转折点……数字背后,应当是沉甸甸的收获与永不懈怠的成长.
    5天当中,还有很多触动我们的数字,感动我们的现象.朱永新说:"带着理想出门.我们在行动中感悟,我们在感悟的阳光下携手向前."5天后,我们知道了,数字,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在远方,在前方,在更智慧更幸福的未来……最后,以我喜欢的一首诗与大家共勉: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Tags:那些,数字,背后